首页 - 股票 - 证券要闻 - 正文

4月工业增速回落:新能源汽车激增175.9%,原材料涨价抑制企业扩产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4月工业增速回落:新能源汽车激增175.9%,原材料涨价抑制企业扩产)

随着基数的抬高,4月份工业增速再度回落,并呈现出更明显的行业分化。

国家统计局5月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9.8%,增速较3月份回落4.3个百分点。

受访专家认为,4月工业增速回落一方面是因为去年同期基数有所抬高,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月采矿业不及预期,其两年平均增速较上月回落1.8个百分点。

尽管价格大幅上涨,但原材料行业并未出现扩产现象,原煤产量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一个重要原因是,为符合环保要求,企业处于整顿和技术改造过程中,限制了产量的提高;而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企业缺少扩产意愿。多位专家表示,当前需要密切关注原材料价格过快上涨对中下游工业带来的冲击。

与原材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4月份,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1%、12.7%;两年平均增速分别达到11.2%、11.6%,高于全部规上工业4.4、4.8个百分点。

分产品看,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设备同比分别增长175.9%、43.0%、29.4%、13.5%,两年平均增速均超过19%。而在汽车内部,传统轿车与新能源汽车的分化也在进一步扩大。

原材料未见扩产,原煤产量下降1.8%

数据显示,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9.8%,比2019年同期增长14.1%,两年平均增长6.8%。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工业经济所工程师张亚丽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4月工业增速运行在合理范围之内,4月累计增速较3月也提高了0.2个百分点,达到7.0%,两年6.8%的平均增速在近年来也并不算低,工业表现基本符合预期。

在她看来,4月工业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是,去年同期复工复产加快、基数有所抬高,年内随着基数的逐步抬升,同比增速有望进一步回落。

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4月份工业9.8%的增速略低于Wind一致预期的11%,主要源于本月采矿业和电力热力等公用事业生产不及预期,两者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速分别较上月回落1.8和0.7个百分点,背后可能受碳中和、碳达峰目标下环保趋严和去年投资萎缩较多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近期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明显上涨,但4月多数原材料行业并未出现明显的扩产现象,部分品类在4月甚至出现了产量收缩的现象。

4月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只有3.2%,明显低于制造业的10.3%,其中,原煤、焦炭分别为32222、3934、1641万吨,同比增速分别为-1.8%、2.4%、3.4%。当月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速也只有1.4%。

伍超明指出,4月份原煤产量的下降,一方面是为符合环保和碳排放要求,企业处于整顿和技术改造过程中,限制了产量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原材料涨价,企业即使产量减少,但减产后的利润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企业生产积极性并不高。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航燕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原材料价格大涨却不见扩产,一方面是因为经过多年去产能洗礼,原材料领域产能利用率已升至高位,产能释放空间有限;另一方面,采矿等行业投资较大、周期很长,不会因短期的市场大幅波动而增加投资;其三,这些领域大都是去产能和环保限产的重点,在碳达峰背景下,企业缺少扩产动力,不愿增加投资。

此外,她指出,中国明确制定了年内粗钢产量同比下降的“红线”,然而,前4月粗钢产量仍然同比增长了15.8%,这意味着未来将面临更严峻的限产困境以及由此而来的价格波动。

“原材料上涨幅度如此之大,并不意味着国内需求的彻底好转,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输入性通胀,对工业生产而言,当前最迫切的是解决原材料过快上涨带来的冲击。”张航燕说。

5月12日的国常会明确指出,要跟踪分析国内外形势和市场变化,做好市场调节,应对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及其连带影响。

伍超明表示,原材料和大宗商品价格的过快上涨,在需求环境较为疲弱的买方市场中,中下游企业很难将成本转移出去,企业利润受到被动挤压,不可避免会影响投资积极性甚至出现不敢接单现象,对工业生产形成负面冲击。“国务院的表态,向市场释放出打击过度投机炒作大宗商品的信号,避免商品价格脱离实体经济需求虚高不下,影响和扰乱经济的正常复苏进程。”

值得注意的是,在经历了一个多月的连续上涨之后,5月13日-17日,多个黑色系期货品种连续多日大幅下挫。

在5月17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谈及大宗商品涨价,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指出,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全球经济整体复苏,需求有所改善;二是世界上主要的原材料生产国,特别是南美的一些国家原材料产出下降,全球国际航运运力紧张,抑制了国际供给;三是主要发达国家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充裕,通胀预期抬高了大宗商品价格。

“短期内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能会对下游的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一定压力,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原材料市场调节;下阶段,我们将继续抓住当前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促进经济稳定运行在合理区间。”付凌晖说。

轿车负增长,新能源产量激增175.9%

与上游原材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装备行业与电子信息制造业仍保持着高速增长。

4月份,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1%、12.7%;从两年平均增速看,分别增长11.2%、11.6%,较3月份分别加快3.0、0.1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部规上工业4.4、4.8个百分点。

从主要行业看,4月份,电气机械、金属制品、医药制造、通用设备、电子、专用设备行业同比分别增长22.6%、21.0%、19.0%、14.9%、10.4%、10.2%,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汽车行业两年平均增长6.7%,比3月份加快2.3个百分点。

分产品看,4月份,新能源汽车同比保持成倍增长,工业机器人、光伏电池分别增长43.0%、45.6%;微机、集成电路等电子产品以及光纤、光缆等电工器材产品的两年平均增速均达到两位数。

值得注意的是,汽车制造业在4月份出现了更为明显的内部分化:一方面,传统轿车产量为74.0万辆,在连续多月高速增长之后首度出现3.5%的负增长,受此影响,4月汽车制造业增速回落至7.7%;另一方面,当月新能源汽车产量22.9万辆,同比增幅高达175.9%。

张航燕认为,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一方面是因为政策上的利好,中国把本到去年底完成退坡的新能源汽车补贴和减免新能源汽车的车购税两项政策延迟了两年,并出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振了车企的信心。

另一方面,在碳达峰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迎来一轮新的机遇,年初特斯拉车型大幅降价,蔚来、广汽等国内厂商在发布新品上动作频频,这刺激了新能源汽车生产端的活跃度。

张亚丽指出,4月汽车制造业增速回落,一方面是因为汽车芯片短缺问题进一步凸显,部分汽车厂商被迫停产,抑制了汽车产能释放;另一方面,去年疫情发生后,因社交隔离需要,汽车需求得到充分释放,而汽车并非消耗品,短期内需求得到满足后,汽车产业的高速增长缺少持续性需求支撑。

“汽车行业内部的结构调整是一个非常清晰的趋势,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此消彼长仍将持续。而且近期新能源车销量最好的是价格更平民的国产小型车,这类产品对芯片短缺的敏感度更低,在全行业‘缺芯’背景下,这部分小型车的热销支撑了新能源汽车产量的持续走高。”

在张亚丽看来,芯片短缺、需求充分释放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笔记本、手机等电子产品产能的释放,“由于芯片短缺等问题,近期不少手机、笔记本产品都出现了缺货现象。”

数据显示,4月集成电路产量287亿块,同比增长29.4%,当月微型计算机设备3590万台,同比增长13.5%;智能手机9743万台,同比增长11.5%,相较此前动辄翻番的同比增速,这些品类增速均出现明显回落。

值得注意的是,制造业投资仍未完全恢复。1-4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3.8%,两年平均下降0.4%,制造业投资整体规模依然低于2019年水平。4月份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要求“促进制造业投资尽快恢复”。

伍超明认为,制造业投资乏力,一方面是因为全球疫情和海外经济修复仍存较大不确定性,供应链、产业链受到的冲击短期或难以完全修复,制造业企业投资扩产仍存疑虑;另一方面,年初以来国际大宗商品涨价,挤压了中下游制造业利润空间,加之国内消费端恢复偏慢,中下游企业难以转嫁成本,企业投资扩产动能不强。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副司长江源指出,总体看,4月工业生产延续了稳定恢复的良好态势,但也要看到,当前外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周边国家疫情形势恶化,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压力凸显,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风险上升,工业经济稳定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下一步,应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及其连带影响,缓解企业成本压力,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水平,着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进一步巩固工业经济稳定恢复的基础,促进供需动态平衡。”

展望全年,伍超明认为,由于基数变化,未来数月的同比增速将出现下降,但如果剔除基数效应看两年平均增速,预计全年工业生产增速将在高位区间波动。

(作者:夏旭田 编辑:包芳鸣)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