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证券要闻 - 正文

国研中心专家解读一季度消费数据:消费回升并非价格驱动,防止通胀推动物价上涨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国研中心专家解读一季度消费数据:消费回升并非价格驱动,防止通胀推动物价上涨)

国家统计局4月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221亿元,同比增长33.9%。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484亿元,同比增长34.2%;比2019年3月份增长12.9%,两年平均增速为6.3%。

在当天由中新社举办的“国是论坛:2021年第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任兴洲指出,去年三驾马车里消费是唯一负增长的指标,今年一季度消费数据表现亮丽,商品消费增长较快,尤其是占社零比重20%的汽车消费出现了明显好转,对消费消费回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一季度线上消费保持快速增长;餐饮消费同比增长75.8%,已恢复到往年同期的96%;春节期间院线票房达到78亿,创历史新高,这都支撑了消费的复苏。

任兴洲强调,一季度消费的增长并不是因为价格上涨驱动的,事实上,3月份以后,消费价格尤其是食品和肉类价格还出现了下降。不过,未来应密切跟踪CPI和PPI的变化,防止通胀推动消费物价上涨。

车市升温提振商品消费

在上述会议上,任兴洲指出,去年三驾马车里唯有消费是负增长,虽然消费在去年8月份从负转正,但是去年全年消费增速为-3.9%,整体上不尽如人意。

图:任兴洲在“国是论坛:2021年第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上解读新出炉的消费数据

“这次疫情对消费影响非常大,工业复工复产非常快,但是疫情对于人员的限流,包括部分地方出现多点散发的状况,使得消费受到巨大冲击。”

她指出,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484亿元,同比增长34.2%,环比增速达到1.75%,整体复苏是非常不错的。

在任兴洲看来,今年一季度消费回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商品消费的快速增长。以往每年春节会产生大量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等消费,今年因为就地过年,从结构上看,交通出行和住宿消费受到抑制,但是电子产品、运动器材、绿色健康产品等商品消费表现亮眼。

“实际上去年下半年到今年,提振消费最大的是汽车销售,因为汽车好多年份占到社零的20%,去年以来,汽车的产销增长非常快,不论新车还是二手车都出现了快速增长。”

一季度中国汽车销售全线飘红,不论是新车、二手车、新能源汽车、还是进出口汽车,均出现了大幅增长。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一季度新车销量648.4万辆,同比增长75.6%,比2019年同期增长1.8%。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51.5万辆,同比增长2.8倍,比2019年同期增长72.2%。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统计,一季度全国二手车交易量395.6万辆,同比增长97.2%,比2019年同期增长21.5%。

此外,任兴洲指出,一季度线上消费保持快速增长;餐饮消费同比增长75.8%,已恢复到往年同期的96%;春节期间院线票房达到78亿,创历史新高,这都支撑了消费的复苏。

防止通胀推动消费物价上涨

一季度消费数据亮眼,如何看后三个季度的消费情况?

任兴洲认为,消费保持如此势头有五大支撑因素。

第一个是防疫情况,随着疫苗的持续接种,今年疫情有望进一步好转,进而支撑消费回暖。

第二个是线上消费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同时线下消费会出现比较明显的恢复。

“其实二月份线下消费就已经明显恢复了,我到成都去,成都几乎所有线下的酒店都一床难求,整体上餐饮、住宿、旅游消费都在快速恢复。”

第三是境外消费显著减少,回流境内明显。疫情以来,很多境外消费出不去了,包括汽车、奢侈品、化妆品等很多品类的消费正在回流,海南免税店增长非常迅猛。

第四是服务业的逐步恢复,这个和线下消费有很大关系,比如旅游能够带动吃住行等一系列消费。开春以来,各地会展火爆,带动了相关服务业的复苏,此外教育、培训、健身等服务业也正在成为新的亮点。

第五是消费领域正在涌现出一批新的商业模式,比如直播电商等场景消费增长迅速。

第六就是消费促进政策的红利释放。比如汽车领域,中国正在推动新一轮的汽车下乡,出台了包括补贴、减税在内的一系列措施,4月15日,放宽了对二手车的管理办法。

关于消费价格,任兴洲指出,近日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但消费领域的价格仍然比较稳定。3月份以后,消费价格甚至是往下走的,特别是食品和肉类下降得比较快,所以整个消费的增长并不是因为价格上涨驱动的。

但她强调,通胀对消费是有影响的,当前应当密切跟踪CPI和PPI的变化,防止通胀推动消费物价上涨。

同时,她建议,加大促就业、保民生的力度,打破各种形式的垄断和区域壁垒,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为消费创造一个良好的秩序和环境。

(作者:夏旭田 编辑:李博)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