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证券日报:多策施力护航新动能 经济增长仍“动力澎湃”)
央行在周日公布了2月份的信贷数据,回落幅度超出市场预期。其中最令市场担心的数据是,企业中长期信贷从上月1.4万亿元降至2月份的5127亿元。一时间,对中国经济增长动能够不够的忧虑有所抬头。
何以解忧?回答就在两会的议程里。
两会周末无休。
3月10日,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举行代表团全体会议,审议 “外商投资法”。同日,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为首的金融官员们,就金融改革与发展相关问题回答记者的提问。
两者内容差别很大,但是,顺着经济发展新动能的线索展开,与两会前半程议程、记者会,以及部长、代表委员通道答问整合起来看,不难发现,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护航团”阵容清晰可见。
首先,是政策对市场主体的中立,有助于新动能主体公平竞争。
一是对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强调政策对市场主体的中立。
新动能的定义五花八门,但主体一致,就是企业本身。
早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明确:“凡是在我国境内注册的企业,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加大吸引外资力度”下也说,要“加快与国际通行经贸规则对接,提高政策透明度和执行一致性,营造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公正市场环境”。
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9日下午举行的记者会上,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强调:“国企和其他企业一样都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中国没有制度性的特殊安排给国企额外补助。”
外资、内资,国企、民企,在总理的政府报告里,都叫“市场主体”,无偏无向。对于总量超过1亿户的市场主体,在惜墨如金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总理有10处提及。
二是用法治来规范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有助于新动能主体间公平竞争。
正式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的外商投资法草案引人关注。其中,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原则令人印象深刻。比如,草案的第十五条规定,国家保障外商投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标准制定工作;第十六条规定,国家保障外商投资企业依法通过公平竞争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等。
尊重市场经济规律,通过市场化手段,在法治框架内调整各类市场主体的利益关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法律的刚性约束,保证了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其次,围绕科技人员减负的科技体制改革走向深入,有助于新动能的核心——科技人才解除束缚。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上下功夫,决不能让改革政策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大力简除烦苛,使科研人员潜心向学、创新突破。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3月8日在人民大会堂“部长通道”上说,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的创造性活动,未来科技体制改革将围绕如何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来开展。
王志刚同时称,将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减轻科技人员负担,让他们能一门心思搞科研。
事实上,在过去一年里,科技部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减轻科技人员负担,激励他们一门心思搞科研。通过部署减负专项行动,推动解决科研人员反映强烈的科研管理中表格多、报销繁、牌子乱、检查多、数据孤岛等突出问题,建立服务于人的创造性活动的科研管理机制。
第三,多管齐下的金融支持,为快速形成新动能提供助力。
从资本市场来说,今年的“1号工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为了更好服务具有核心技术,有良好发展前景和口碑的企业,增强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包容性。这类企业也是新动能的核心主体。
而3月10日接受记者采访的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金融对新动能的支持:“针对银企信息不对称、风险识别不精准、融资成本高等痛点,探索利用神经网络、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优化信贷流程和客户评价模型,降低信贷业务成本,提升信贷服务效率,推动融资审批更加自动化、产品营销更加网络化、风险识别更加智能化。”尽管上述表示是在支持中小企业的语境下讲的这番话,但新动能的主体当涵盖其中。
更何况,新动能的“护航团”并不止于这些,有利于新动能壮大的生态系统正在构建完善中,只要用心,迹象随处可见。
所以,当市场为个别数据忧虑时,站高处,看长远,会有别样结论——多策施力护航新动能,中国经济增长仍“动力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