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15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全国股转公司昨天发布了《就启动私募机构做市业务试点答记者问》。业内认为,这标志着私募机构做市业务试点工作正式启动。此前,《私募机构全国股转系统做市业务试点专业评审方案》已获证监会批准。新三板市场将引入新的参与者,大大增加活性。
扩大做市商队伍 增加市场活性
全国股转公司表示,按照监管一致性原则,私募机构享有与证券公司类做市商同等权利、义务。这样会扩大新三板市场的做市商队伍,使做市商制度更加成熟。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桂浩明:从海外市场的实践来看,实际上是只要符合条件的投资人都可以作为做市商。现在首先开放的是私募基金,这样一来,既扩大了做市商队伍,同时,由于私募基金与国内的券商各自的利益诉求不完全一样,所以能够在市场中形成竞争。客观上说,也是在新三板市场的“水”中放入了“鲶鱼”,有利于市场的活跃。从现在来看,真正符合条件的私募基金为数不多,有人预计可能是10家左右,能起多大作用,还有待于观察。但不管怎么说,这扇门的打开,随着更多机构参与进来,再加上相关制度的完善,能够使这种国际通用的交易模式在中国的新三板市场逐渐成熟。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认为,能降低挂牌企业的做市成本,提高做市商制度的活性。
董登新:新三板做市过去主要是券商主导的,缺乏充分的竞争性,所以在做市的过程当中,给挂牌企业带来了较高的做市成本,也使得很多企业不愿意接受做市这种交易制度。采用做市制度的企业在数量上仍然是少数。引入比较有实力的私募参与做市,很显然,这是一股全新的力量,有他们参与做市商业务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摊薄做市成本。
设置资金来源“防火墙” 有效控制风险
不过,全国股转公司根据私募机构业务运营特点也做出了差异化安排:一是私募做市试点采用特殊经纪结算模式。二是为防范利益冲突,私募机构做市标的不得为其作为基金管理人的基金(或资产管理计划)直接或间接持股百分之十以上的股票;三是私募机构不得使用受托管理的客户资金进行做市,做市资金来源仅限于其自有资金。
对此,董登新表示:这是为了设置“防火墙”,控制风险。
董登新:更多的是侧重在资金来源上,资金来源的“防火墙”设定。比方说要用自有资金,或者是通过自身的融资渠道,只要相对把握了资金来源的,一是透明,再一个是规范,尤其是与客户资金的隔离,这也是对私募作为做市商的一种风险的控制。在私募作为做市商业务试点的时候,这样的政策引导可以很好的帮助作为外部的强制(要求),再加上私募本身的自律,能够有效的控制风险,这也有利于做市商业务健康、正常的开展。
37条评分要点 准入门槛偏高
此次全国股转系统还公布了私募机构做市试点的准入门槛,包括实缴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一亿元,财务状况稳健;持续经营三年以上,且近三年年均资产管理规模不低于人民币二十亿元;已成为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普通会员等一般性要求。
此外,私募机构还应通过全国股转系统组织的做市业务试点专业评审、,专业评审中有37项评分要点。对此,业内普遍认为门槛较高,可能只有少数机构能够达到。
桂浩明认为,门槛有点高,但作为试点可以先试试。关键是要及时总结经验。
桂浩明:这个门槛是偏高的,要求也有点苛刻。当然从现在新三板市场也是一个实验性的市场,刚刚起步来看,作为一种试探,不妨先试试看。关键是随着实践的进行,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对制度进行完善,能够让做市商制度更好的与实际相协调,能够真正的发挥它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