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改以来对价率围绕32.6%波动,第五批、第六批公司对价水平并未降低
□中证投资 徐辉
国庆节后,股改进程加速,近三周时间每周推出一批试点公司,本周初第六批试点公司进入股改程序。但国庆节后沪综指累计下跌了2.92%,本周下跌幅度有放大的趋势,两个交易日内沪综指下跌了1.70%。有投资者将本周推出的第六批试点公司对价水平较低,作为市场下跌的因素之一。我们感觉这一判断可能有些武断。
事实上,从6批试点公司的对价趋势来看,对价率水平基本围绕32.6%的水平上下波动,第五批、第六批的平均水平并没有下降。更加值得关注的是,第五批股改公司中铁二局给出了35%的高对价率,更是使得投资者对于具体国企股的对价底线有新的认识。部分观点认为,国企股对价可能并没有底线。股改整体对价稳定、个体并无底线,对于投资者认识市场、参与股改有较为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铁二局突破净资产对价底线
日前,中铁二局(600528)公布了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公司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每10股支付3.5股股份作为对价以获得上市流通权,股改实施后,流通股比例将由26.83%提高到36.22%。由于中铁二局属于中央企业,其较高的对价预案引发了各方的高度关注。
分析人士注意到,中铁二局对价后的实际股价远远低于净资产。中铁二局停牌前股价为4.41元,最近35天的均价为4.27元。其送股后的实际市场价格分别为3.267元和3.163元。2005年中报显示,中铁二局净资产为4.288元,较停牌前股价低2.7%,略高于35天的均价。但考虑到送股因素后,其净资产价格已经高出市场隐含的实际价格约35%。
此前,国企股的净资产是作为一条转让的底线,部分分析人士也将净资产作为推测国企股对价的一个因素。中铁二局推出的突破净资产底线的对价方案,使投资者认识到,国企股大股东在制订对价政策上,净资产的底线效应可能在减弱;或者说,这一底线可能已经消失。
事实上,9月底,国资委产权局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向社会公众明确:现在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是有益的,国资委制订对价方案并没有底线,将充分尊重市场博弈结果。
整体对价水平基本保持稳定
将两次试点作为一批公司,目前累计有7批公司进入股改程序,综合来看,对价率基本围绕32.6%波动。
首先,已经定案的五批公司(包括试点和全面铺开后四批公司),送股水平分别为3.34、3.37、3.10、3.05、3.47,平均送股水平为3.266,对价基本保持稳定。
数据统计显示,试点的46家公司送股的对价平均水平为10股送3.34股;股改全面推进后,第一批40家公司中,扣除2家不涉及送股的公司和2家以资本公积金送股的公司外,36家公司的对价支付水平为每10股送3.37股;第二批38家公司的平均对价为10送3.10股;第三批21家公司的平均对价水平为10送3.05股;第四批的21家公司中扣除尚在方案讨论期的青岛双星、电广传媒以及不涉及送股的万科外,18家公司的平均对价水平为10送3.47股。
其次,尚未最终定案的后两批公司,包括全面铺开后第五批公司和第六批公司,对价水平也基本在预期范围内。其中第五批公司对价水平创出新高,第六批公司有所回落。以沪市为例,第五批13家公司的对价预案为,平均每10股送3.2股,按此前10%左右的大股东“隐藏”程度,估计第五批实际的对价水平将在每10股送3.52股左右。同样计算,第六批公司股改预案平均每10股送2.78股,最终实际送股水平可能在3.058股左右。综合来看,全面铺开后第五批、第六批股改公司的最终平均对价水平可能在3.29左右。这一水平与前五批公司的平均水平相当。这意味着,到目前为止对价水平并无大幅走低。
7批公司股改引发两点启示
综合以上股改以来7批公司的对价情况,我们的结论是,股改以来整体对价水平保持稳定,包括国企股在内的具体公司对价水平并没有底线。这两个结论,一方面,大大降低了整体市场估值水平的不确定性。当前市场存在两大不确定性,其中一为市场本身的不确定性,二为估值水平的不确定性。整体对价水平确定后,市场的一大不确定性得以消除。比如,上证50指数目前市盈率为13倍左右,考虑到32%的平均对价后,其实际市盈率为9.85倍。相对而言,这是投资者考虑是否投资上证50指数的唯一因素,对价可以不用考虑。
另一方面,单只股票对价没有底线,将激励流通股东加强维权意识,积极参与到股改对价的谈判之中,尽可能争取到最好的结果。在股改之初,大股东设定股改对价底线之说,令谈判流于形式,影响了双方的博弈,也使得诸多中小投资者置身事外。当中小投资者看到实际上底线并不存在,这将激励投资者参与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