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证券 周旭
自1999年国家将春节、“五一”、“十一”延长为7天后,这3个假日成为大众集中消费的黄金时期,其中以旅游为龙头,交通、商业、餐饮、金融、通讯、文化、娱乐以及相关服务业的消费全面增长,“假日经济”也应运而生。即将到来的今年“十一”黄金周,又会对沪深股市中的相关行业带来何种机遇呢?
回顾已走过6年的黄金周前后的市场表现,我们发现,相关行业的市场表现呈现出明显的节前走高节后走低特征,而公路、食品饮料业走势最为稳定,餐饮旅游业波动性最大,商业零售业内部分化较为明显。
假日经济利好相关行业
假日经济最大的作用在于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而假日经济推动经济增长的力度则与宏观经济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密切相关。在消费结构升级的推动下,旅游业、商业、交通等产业迎来持续增长周期,而黄金周又成为这些行业最佳的“掘金”期。在今年的“五一”黄金周期间,相关的产业赚得盆满钵满。中国商业联合会统计表明,“五一”期间,全国100家商场销售额为38.38亿元,同比增长18.08%,零售额为37.91亿元,同比增长17.25%;国内餐饮业同比增长20%左右;旅游实现收入467亿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20%。此外,国内公路、铁路、航空发送旅客的人次同比增长也在10%以上。
黄金周前后差异明显
假日经济对股市的相关行业如商业、餐饮、旅游、交通运输等具有明显的影响,但呈现出节前走高节后走低的特征。通过统计已过去的6个“五一”黄金周和5个“十一”黄金周节前10个交易日的市场表现,我们发现有7次涨幅超越同期上证指数,但这种效应呈现递减的态势:2000年是实行黄金周的第一年,相关行业的指数平均涨幅超过同期上证指数涨幅的155.95%,而到了今年“五一”,已降至46.05%,表明在经历黄金周最初的轰动效应之后,市场正在复归平静;节前相关行业走势弱于同期上证指数有4次,但多有特殊原因,如市场表现最弱的2003年“五一”黄金周,平均落后同期上证指数32.4%,而旅游业指数更是落后107.53%,其主要原因是当时正处于“非典”时期,全国范围内控制外出旅游行为,对相关的服务行业效益产生明显的影响,2003年也是商业、旅游、公路、航空等行业上市公司盈利最差的年份。
在对“五一”、“十一”节后的10个交易日相关行业市场表现统计显示,弱于同期上证指数走势的次数多达8次,而且“五一”黄金周前、后这种差异性更显著于“十一”,在已过去的6个“五一”黄金周,节后走弱多达5次,而已过去的5个“十一”黄金周中只有3次。节前走强节后走弱,表明黄金周题材仅是一种短期性炒作,尽管黄金周对相关的行业收入增长具有刺激作用,但由于这种预期具有较强确定性,已反映到相关行业的股票日常走势之中,因此,节前的上涨带有较浓的投机性质,而随着题材的消失,股价自然出现回归。
相关行业影响程度不一
受假日经济影响最显著的行业主要是食品饮料、商业贸易、餐饮旅游及交通运输,虽然这些行业均能受惠于假日经济,但由于行业中上市公司的竞争环境、核心竞争力的差别,在黄金周前后的市场表现存在明显差异。
上述4大行业中波动性最大的当属餐饮旅游业,在节后行业指数的跌幅往往是最大的,而节前却并不是走势最强的。究其原因,在于行业内竞争较为激烈,上市公司盈利水平较低,缺乏基本面支持,过浓的投机性加大了股价的波动性。
市场表现较为稳定的当属食品饮料和交通运输业中的公路行业。食品饮料类行业中的优质企业多已上市,如贵州茅台、伊利股份、张裕A、五粮液等,这些企业在各自的行业中占据绝对的市场份额,品牌的优势保障公司盈利的增长,因此,节前股价走势强于大盘,节后回落的幅度也较为有限。
而商业零售业和交通运输业则呈现出较强的内部分化特征,交通运输中的公路行业指数走势强于上证指数,这主要由于公路类上市公司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随着国内公路网规模不断扩大及家庭轿车拥有量的增长,其收入增长具有可持续性,而航空业指数的波动性较大,由于油价占到航空企业成本的20-30%,油价的变动对航空类上市公司股价的影响超过黄金周的效应。商业零售类的上市公司数量众多,但公司质地良莠不齐,差别较大,行业中优质的上市公司如G苏宁、G综超、大商股份的走势明显强于同期大盘,但微利、亏损的公司股价的前后波动性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