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暗盘“蹦极”!这家公司上市前夜,最高涨超90%,收盘仅涨2.66%)
据了解,海伟股份背后还站着另一个巨头比亚迪,比亚迪也是海伟股份最大的外部股东。在本次新股认购中,散户认购也极为积极,富途牛牛最新的认购数据显示,其融资申购倍数达到4310倍。
2025年业绩出现下滑
招股书显示,以2024年的电容器基膜销量计,海伟股份是中国第二大的电容器薄膜制造商。海伟股份的电容器薄膜产品主要包括电容器基膜及金属化膜。该等产品为薄膜电容器的关键组成部分,而薄膜电容器以其出色的耐电压性、高频稳定性及长使用寿命而著称。薄膜电容器的终端应用场景广泛,包括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力系统,工业设备及家用电器。在客户方面,海伟股份的客户主要包括薄膜电容器制造商以及比亚迪。
但海伟股份所在的电容器薄膜市场竞争激烈且集中。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2024年,按电容器基膜销量计,包括海伟股份在内的前五家公司占据61.6%的市场份额,预计这一数字比例未来还会上升。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海伟股份所处市场的关键竞争因素包括快速扩充的产能、技术专长与知识产权、整合的供应链、规模与运营效率,以及客户关系与认可度。
2024年,按电容器基膜销量计,海伟股份在中国电容器薄膜市场的市场份额为14.2%。尽管海伟股份在中国电容器薄膜市场中排名第二,但其他领先参与者的市场份额与海伟股份较为相近。具体而言,2024年,按电容器基膜销量计,在中国排名第三至第五的电容器薄膜供应商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1.9%、10.3%及10.1%。中国最大的电容器薄膜供应商于2024年按电容器基膜销量计的市场份额为15.1%。
业绩方面,在招股书中,海伟股份表示其收入依赖于海伟股份所生产的电容器基膜产品的销售业绩。于2022年、2023年、2024年以及截至2024年5月31日止五个月及2025年5月31日止五个月,电容器基膜销售所产生的收入分别占海伟股份各年度或期间总收入的91.9%、71.8%、72.8%、71.7%及78.5%。因此,与收入来源于更多样化产品组合的竞争对手相比,在市场条件波动时,海伟股份可能面临更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2022年及2023年,海伟股份的收入分别为人民币3.27亿元及人民币3.30亿元。海伟股份的收入由2023年的人民币3.30亿元增长28.0%至2024年的人民币4.22亿元。海伟股份的收入由截至2024年5月31日止五个月的人民币1.62亿元减少3.2%至截至2025年5月31日止五个月的人民币1.57亿元。
关键原材料需从海外进口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行业的中游企业,海伟股份在上游和下游均受到一定掣肘。尤其是上游的关键原材料只能依赖进口。
海伟股份介绍,其电容器基膜产品的关键原材料为电工级聚丙烯,而原材料成本在海伟股份的成本中占比极大。
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3年及2024年以及截至2024年5月31日止五个月及2025年5月31日止五个月,原材料成本分别占海伟股份各年度或期间销售成本的82.5%、84.5%、83.4%、82.4%及80.8%。同时,于2022年、2023年、2024年以及截至2025年5月31日止五个月,海伟股份于同年向最大供应商的采购量分别占海伟股份采购总量的73.7%、45.3%、46.5%及48.2%。
海伟股份从海外供应商采购电工级聚丙烯。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全球范围内电工级聚丙烯的供应量有限,而且电工级聚丙烯通常仅由海外公司提供。特别是,鉴于海伟股份电工级聚丙烯的供应商位于海外,地缘政治和贸易紧张局势可能会对海伟股份的供应链产生不利影响。倘若海伟股份的供应链受到重大干扰,而海伟股份又无法及时找到替代供应商,失去该等供应商可能会干扰海伟股份的日常业务运营。
而在下游环节,不仅是行业间竞争激烈,同时,海伟股份还提到,海伟股份的一些现有客户拥有丰富的人力和财务资源。因此,他们可能会与其业务伙伴合作,内部开发和制造新的电容器薄膜产品。倘若海伟股份现有客户成功推出比海伟股份的产品更具竞争力和成本效益的新产品,他们可能会终止与海伟股份的业务关系,这可能会对海伟股份的业务、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事实上,这一幕正在发生。在招股书中,海伟股份就明确提到,公司客户比亚迪,作为中国知名的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其已开始生产自己的薄膜电容器。
不过,从股东层面看,海伟股份与比亚迪的关系依旧紧密。自2023年2月起,海伟股份获得首次公开发售前投资者的三轮首次公开发售前投资,投资者包括但不限于比亚迪、宜宾绿能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及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在上市前,比亚迪直接持有海伟股份约3.92%的股份,也是海伟股份的最大外部股东。
在控股股东方面,在上市前,海伟股份董事长兼执行董事宋文兰能够控制公司股东大会上合共约77.12%的表决权。在紧随全球发售完成后(假设发售量调整权及超额配股权未获行使),宋文兰将透过海伟财务、昌瑞咨询及嘉科咨询于公司股东大会上直接及间接控制合共约61.74%的表决权。
责编:叶舒筠
校对:吕久彪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