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实验室到梳妆台,功效护肤鼻祖倩碧难挽回中国中产心?)
出品 | 创业最前线
作者 | 李斌
编辑 | 胡芳洁
美编 | 邢静
审核 | 颂文
当核心专研成分UP302获得国家药监局美白祛斑功效升级批准时,诞生于1967年的护肤品牌倩碧,正用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科学突围,试图重新叩开中国中产消费者的心门。
作为全球首个百分百不含香料的护肤品牌,倩碧曾以基础三步骤定义现代护肤流程,更凭借雅诗兰黛集团的研发实力稳坐国际功效护肤第一梯队。
但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美妆消费市场,倩碧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双11美妆榜单上难觅其踪影,小红书上关于倩碧黄油乳液闷痘、配方过时的讨论从未停歇,就连最具代表性的明星单品也褪去了往日光环。
在功效护肤赛道同质化竞争加剧的今天,当国货品牌以成分党标签快速崛起,当新锐势力借医美级修护弯道超车,倩碧手握全球化皮肤学研究资源与70余年医学护肤积淀,为何在中国市场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困境?
此次UP302从普通原料到美白祛斑原料的功效升级获批,不仅是《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实施后首个原料功效突破的里程碑事件,更折雅诗兰黛集团对中国市场的战略焦虑与破局决心:当科学实证成为美妆行业的新硬通货,这个曾靠专业背书起家的品牌,能否凭借硬核研发重新赢回挑剔的中产消费者?
1、从医学假说到皮肤革命,倩碧出道即巅峰
1967年的美国化妆品界,盛行着一种近乎宿命论的观点,认为肌肤状态由先天基因注定,后天干预收效甚微。
但一本杂志上刊载的质疑文章,动摇了这一认知。
时任VOUGE主编的卡罗·菲利普斯在《完美肌肤可以被创造吗》中提出:通过科学护肤方案,人类完全有能力主动改善肤质。这篇文章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最终推动了功效护肤领域重要品牌——倩碧的诞生。
彼时,现代皮肤科学正迎来关键突破。
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Dr. Albert Kligman在痤疮治疗研究中意外发现,维A酸能加速角质代谢,这一发现不仅为祛痘成分Retin-A的研发奠定基础,更实证了外涂成分可干预皮肤生理状态的可能性。
几乎同期,在雅诗兰黛集团的全力支持下,卡罗携手皮肤科权威Norman Orentreich博士,将医学研究思维注入化妆品开发,他们首次验证了无香料+基础功效成分组合的安全性,诊所级护肤品牌倩碧由此诞生。
其品牌英文名“Clinique”本身即源自“诊所”,其首推的洁面皂-洁肤水-润肤露三步骤,用可量化的科学流程定义日常护肤,这成为后来为人所熟知的“倩碧三部曲”。
这种先验证后推广的医学基因贯穿了倩碧的发展轨迹。1970年代,倩碧成为最早生产防晒的护肤品品牌之一;1990年代进军亚洲市场后,倩碧又针对亚洲女性常见的油脂分泌旺盛、毛孔堵塞等问题,联合皮肤科医生开发出含甘草酸二钾等舒缓成分的美白系列。
更关键的是,当1980年代美妆行业仍沉迷于天然即安全的模糊宣传时,倩碧坚持医生指导配方开发、每款新品必须通过过敏性测试的产品开发流程。这种秉承皮肤学研究的做法,使其在欧美市场树立起专业可信的形象。
可以说,倩碧的崛起不仅是一个品牌的价值实现,更是现代功效护肤理念从实验室走向梳妆台的缩影。
但当倩碧来到中国市场,面对截然不同的消费语境与竞争格局,却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困局。
2、当科学护肤撞上本土化迷局,倩碧深陷“功效悖论”
当倩碧带着70余年医学护肤积淀进入中国市场时,却逐渐陷入信任危机——由于缺乏本土化洞察、全球一盘货,品牌难以获得中国消费者青睐。
2024年,当中国消费者已在社交媒体热议成分党、屏障修复时,倩碧才对标志性产品黄油进行45年来首次配方升级。
这款诞生于1968年的经典乳液,是倩碧的明星单品,细分为适用干性皮肤的有油款与适用于油性皮肤的无油款,产品兼顾保湿、修复、抗老功效,在欧美市场备受欢迎。
然而,到了中国市场,这款产品却长期因矿物油基底可能闷痘、基础保湿无法满足进阶需求等争议饱受诟病。
相比之下,同期崛起的国货品牌已能针对熬夜肌、刷酸翻车等细分场景快速推出解决方案,韩系品牌则通过前导精华+精准分区护理的精细化方案抢占心智。
然而,倩碧对中国本土用户皮肤差异化的洞察缺失,使得其产品功效打了折扣。
(图 / 倩碧黄油家族(图源:电商平台))
而倩碧早期所有新品主要通过北美实验室的过敏性测试后就推向市场,未能充分考虑这一关键差异,导致产品常受到消费者诟病。
在小红书平台上,用黄油爆痘、水磁场太黏腻等负面反馈累计已超过10万条,而品牌方直到2024年才首次升级黄油乳液配方。
这种全球配方一刀切的策略,与其宣称的专研亚洲肌肤承诺形成鲜明反差。
当完美日记、薇诺娜等品牌通过直播间实现成分透明化实时互动时,倩碧仍依赖传统百货专柜的专业顾问模式。
欧睿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功效护肤代表品牌贝泰妮,线上渠道占比已达73.9%,而倩碧则在固守线下的策略中失去了最具增长势能的线上渠道。更严峻的是,其明星单品黄油在代购红利消退后声量骤降。
尽管拥有雅诗兰黛集团全球研发资源支持,倩碧在中国市场的专业形象却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尴尬。
当消费者既能以1/3价格买到成分表相似的国货精华,又能在社交平台获取即时使用反馈时,倩碧坚持的48小时客服响应、线下皮肤咨询等传统服务优势,正在直播电商时代逐渐失焦。
2025年双11期间,倩碧无缘出现在主流电商平台天猫、抖音、京东、快手美容护肤销售TOP5榜单,甚至未能挤进天猫美妆双11成交前20名。
2025财年(2024年7月1日-2025年6月30日)雅诗兰黛集团财报显示,护肤业务净销售额同比下滑12%至69.62亿美元,集团整体亏损达11.33亿美元。作为集团核心品牌之一,倩碧的困境正是其在中国市场科学优势未能转化为市场胜势的缩影。
这场困局的本质,是倩碧将欧美市场的成功经验直接复制到中国时,未能充分理解本土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他们既追求科学实证的可靠性,也渴望品牌对本土肤质、细分场景的精准洞察;既认可专业背书的价值,也期待更灵活的服务模式与更具竞争力的价格。
当科学护肤的硬实力遇上本土化的软功夫,倩碧能否通过UP302的功效升级,找到二者平衡的破局点?
3、破局之路:科学信仰与本土智慧的再平衡
2023年以来,中国正式成为第一大化妆品消费国,国际品牌们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不言而喻,雅诗兰黛集团也不例外。
今年2月,雅诗兰黛宣布将现有业务区域整合为四大板块,此前归入亚太区的中国内地市场,独立出来作为一个单独板块,中国内地市场一把手樊嘉煜直接向集团CEO汇报。
从2026财年第一季度开始,中国内地市场将独立汇报业绩,这一举措进一步凸显了中国市场在集团战略布局中的关键地位。
具体到倩碧品牌,UP302成分获得国家药监局美白祛斑功效升级批准,被视为倩碧撬动中国市场的关键支点。
这款曾用于治疗光老化的专利成分,被应用在倩碧另一大单品302镭射瓶(敏感肌美白)中。雅诗兰黛集团中国研发中心的二次开发,重新打开了302成分的新机制,突破原来酪氨酸酶抑制剂的这个限制,往抗糖方向延伸,为自身开拓了一条更为广泛应用的路径。
这种全球技术底座+区域需求适配的研发策略,正在成为倩碧试图找回中国中产青睐的通用公式。
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医美市场规模接近3000亿元,当术后修护需求催生出千亿级妆械融合蓝海时,倩碧依托雅诗兰黛集团在医疗美容领域的资源储备,悄然布局这一高增长赛道。
作为深耕妆械融合的品牌,倩碧还将成分应用到了医美术后护理领域。今年,倩碧在欧洲皮肤病与性病学会年会(EADV)发表的研究证实,UP302能有效预防并改善强脉冲光治疗(IPL)后常见的炎症后色素沉着(PIH)。
然而,重拾增长的野心仍需穿越多重挑战。
在成分党崛起的当下,国货品牌已以平替策略抢占心智,薇诺娜凭借云南植物提取物专利占据敏感肌赛道龙头,珀莱雅早C晚A组合通过社交媒体种草实现百元价位段的精准卡位。
(图 / 电商平台)
电商平台显示,截至11月24日,薇诺娜特护精华液现价294元/30ml,珀莱雅早C晚A精华组合518元/60ml,而倩碧302光子镭射瓶价格595元/30ml,是前两者的两倍。
而从销量来看,倩碧302光子镭射销量3万+,只有珀莱雅早C晚A套装的三分之一。如果以单品来对比,珀莱雅双抗精华销量更是达到30万+,是倩碧的10倍。
倩碧面临的不仅是价格劣势,更有认知鸿沟需要弥合。年轻消费者更信赖成分表前三位有王牌活性物的直观标签,而非70年医学传承的品牌叙事。
更深层的考验在于研发效率与市场节奏的平衡。
在功效为王的时代,UP302等成分的功效升级能否转化为可感知的用户体验?当实验室的理想环境遭遇用户多变的现实场景,品牌更需要在科学的严谨性与营销的感染力之间,取得平衡。
这场突围战的结果,或将决定倩碧能否在中国市场续写传奇,它不仅要证明医学级护肤的价值,更要学会用中国消费者的语言,讲述一个关于科学与温度的新故事。
*注:文中题图及未署名图片来自倩碧官方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