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圳至正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重大资
产置换、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
套资金暨关联交易申请的审核中心意见落实函
之回复报告
独立财务顾问
二〇二五年七月
上海证券交易所:
按照贵所下发的《关于深圳至正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重大资产置换、发
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申请的审核中心意见落
实函》(上证上审〔2025〕53 号)(以下简称“审核中心意见落实函”)的要
求,深圳至正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上市公司”或“至
正股份”)及相关中介机构就审核中心意见落实函所提问题进行了认真讨论分析,
现逐条进行回复说明,请予审核。
本审核中心意见落实函回复(以下简称“本回复”)中回复内容的报告期指
报告书中“释义”所定义的词语或简称具有相关的含义。在本回复中,若合计数
与各分项数值相加之和在尾数上存在差异,均为四舍五入所致。本回复所引用的
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如无特殊说明,指合并报表口径的财务数据和根据该类财
务数据计算的财务指标。
问题一:进一步论证交易完成后对目标公司 AAMI 采取的整合管控措施是否
充分、可行、有效;在现有治理结构和管理模式下,上市公司拟向 AAMI 派遣关
键岗位人员的计划安排,保留 ASMPT 委派 2 名董事的必要性,如何有效防范 AAMI
出现失控风险以及上市公司的应对措施。请独立财务顾问进行核查并发表明确
核查意见。
答复:
一、进一步论证交易完成后对目标公司 AAMI 采取的整合管控措施是否充
分、可行、有效
(一)上市公司将完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并通过上市公司及 AAMI 两个
层面董事会、管理层的人员设置提升上市公司、AAMI 及其管理层的利益一致
性,强化整合管控、赋能 AAMI 发展
本次交易完成后,引线框架业务将成为上市公司的核心业务板块,AAMI
将作为上市公司的控股子公司,纳入上市公司管理体系,在上市公司整体战略框
架内保持独立经营地位,并由其核心管理团队继续经营管理。在保障 AAMI 稳
定经营的基础上,上市公司将依托自身平台和资源优势并结合自身在半导体设备
领域的积累,协助 AAMI 积极推动更多下游客户导入、加强新技术研发及储备,
助力 AAMI 经营业绩持续优化。
本次交易完成后,在保持 AAMI 独立运营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将认真客观
地分析双方管理体系差异、尊重 AAMI 原有企业文化,完善上市公司各项内部
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上市公司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部门等职能机构的作
用,对 AAMI 实现有效管控和全面赋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将由 6 名非独立董
事、3 名独立董事构成,其中,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正信同创及其关联方将提名 4
名非独立董事、2 名独立董事并提名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王强先生担任董事长,
ASMPT Holding 将提名 2 名非独立董事、1 名独立董事;上市公司将设立两名联
席总裁,一名由 AAMI 现任 CEO 何树泉先生担任,另一名拟由现任深圳市领先
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CEO、原 AAMI 首任董事长杨飞先生担任,上市公司的
财务总监也将由上市公司董事会另行提名;AAMI 董事会层面,AAMI 的董事会
将继续履行原有职能,包括审议年度经营计划、审批经营相关的投资、借款、合
同签订等事项。上市公司将通过董事会、管理层的人员安排,通过上市公司及
AAMI 两个层面董事会、管理层的人员设置提升上市公司、AAMI 及其管理层的
利益一致性,强化整合管控、赋能 AAMI 发展。
(二)建立在职业经理人管理基础上的“管理层、董事会、股东大会”治
理模式是半导体公司常见且有效的公司治理模式,已在 ASMPT 等诸多半导体
龙头中得到验证
自 1947 年贝尔实验室发明世界上第一个晶体管至今,半导体行业已发展了
来了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合作稳定性,细分行业龙头的下游客户不会轻易更换供
应商,业务具有一定稳定性;另一方面,对材料、设备以及 IDM 等重资产的半
导体企业而言,其发展壮大依赖持续的技术迭代以及不断的股权融资、产业整合,
经过多年发展,不少半导体龙头公司无实际控制人,而是以职业经理人管理为基
础建立了“管理层、董事会、股东大会”的公司治理模式,由职业经理人团队负
责日常经营决策和战略落地、由董事会负责制定公司战略并考核管理层、由股东
大会担任公司治理的最高决策机构。
以本次交易中的 ASMPT 为例,ASMPT 无 A 股上市公司意义上的实际控制
人,其日常经营管理由职业经理人团队负责,ASMPT 的董事会包括 4 名独立非
执行董事、2 名非执行董事、2 名执行董事。ASMPT 的董事会主席由独立非执行
董事乐锦壮先生担任,乐锦壮先生于 2007 年起担任 ASMPT 独立非执行董事,
为香港会计师公会及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资深会员;2 名非执行董事为 ASMPT
第一大股东 ASM 相关人员 Paulus Antonius Henricus Verhagen(ASM 管理局成员
及首席财务总监)和 Hichem M’Saad(ASM 行政总裁及管理局主席),2 名执行
董事为 ASMPT 高管黄梓达(ASMPT 行政总裁)和 Guenter Walter Lauber(ASMPT
执行副总裁、SMT 分部首席执行官)。A 股上市公司中芯国际(688981.SH)、
中微公司(688012.SH)等无实控人的半导体龙头上市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同样
建立在“管理层、董事会、股东大会”三层公司治理架构之上。
(三)2020 年独立以来,AAMI 已根据董事会要求选聘了 CFO 等核心人员
并持续考核、优化关键岗位人员,AAMI 的管理运营稳定、公司业绩表现良好
业经理人管理体系。2020 年独立以来,AAMI 在保持 CEO、研发负责人等核心
人员稳定的同时,已根据董事会要求组建了专业的管理团队,持续考核、优化关
键岗位人员。AAMI 没有固守原 ASMPT 管理团队,而是根据公司发展需要积极
市场化招聘专业人士以保持团队活力,当前 AAMI 部分关键岗位人员履历如下:
是否由 ASMPT
岗位 姓名 主要履历
延续任职至今
事业部总经理。2020 年 AAMI 独立后即作为 CEO
CEO 何树泉 在 AAMI 工作,在半导体设备设计、封装工艺开 是
发、工艺自动化以及集成电路封装方面拥有近 40
年经验
购等部门,曾在 LSI Logic、Mentor Graphics、
Autodesk、培力农本方(1498.HK)等企业任职,
CFO 郑学启 否
并曾担任中集车辆(301039.SZ)的独立董事、
目前仍担任嘉兴燃气(9908.HK)等公司独立董
事
ASMPT 高级销售总监。文浩贤自 2023 年 5 月从
销售负责人 文浩贤 ASMPT 离职创业,后经市场化招聘入职 AAMI 否
担任销售负责人。在其入职前,AAMI 销售负责
人岗位由 CEO 何树泉兼任
AMC、AMA AAMI 后,于 2023 年 3 月回到 AAMI 任 AMC
邱伟强 否
负责人 和 AMA 负责人,曾在苹果、伟巴斯特、艾利丹
尼森等全球知名企业任职
AMM 负责
冯清龙 PCBA 等领域的生产管理经验,曾在 2019-2021 否
人
年任 AMM 的 Senior Manufacturing Manager,后
离开 AAMI 在马来西亚当地其他企业任职
队的核心成员,在引线框架设计领域具有丰富专
产品工程总
陈达志 业经验,在高精密度、高可靠性技术及工艺开发 是
监
等方面发挥了核心领导作用,贡献了多项专利。
曾于中国矿业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任职,2000
年加入 ASMPT,精通蚀刻及电镀工艺。2020 年
质量总监 俞月根 是
AAMI 独立后在 AAMI 工作,在自动视觉检测
(AVI)、数字化质量检测、智能制造设计等方
是否由 ASMPT
岗位 姓名 主要履历
延续任职至今
面具有丰富成功经验
人事兼采购 5 月起兼采购负责人,曾在天大药业(0455.HK) 、
李凯盈 否
负责人 Koon Wah Mirror Group、培力农本方(1498.HK)
任人力负责人等岗位
Touche Tohmastsu, Hong Kong(香港德勤)任职
财务总监 刘家权 否
近 6 年并在入职 AAMI 之前担任过多家公司的关
键财务岗位
在保持核心研发、技术人员稳定的情况下,AAMI 当前的 CFO、销售负责
人、境内外工厂负责人、人事兼采购负责人、财务总监等关键岗位人员均系 AAMI
独立后由 AAMI 根据公司经营发展需要市场化选聘。在 AAMI 的职业管理团队
经营下,AAMI 顺利穿越了 2020-2022 年半导体行业超级周期,巩固了在高精密
度和高可靠性等高端应用市场的竞争优势,全面进入汽车、计算、通信、工业、
消费等应用领域并于 2024 年迎来收入回升,2024 年 AAMI 引线框架收入规模行
业排名提升至全球第四,行业地位进一步提升。
(四)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将进一步完善子公司内部管理和汇报机制,
在重大事项上适当细化管理,确保管控有效性和稳定性
目前 AAMI 已建立起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完善治理机制,建立了月度经营会
议、季度董事会、年度工作目标由董事会审批及不定期专项会议等内部管理和汇
报机制,董事会在 AAMI 的公司治理和重大事项决策方面持续发挥决定性作用。
相关内部管理和汇报机制自 AAMI 独立以来已稳定运行了 4.5 年,AAMI 董事能
够高效跟进日常经营管理的重点事项,保障了 AAMI 职业经理人治理架构的有
效性,避免出现经营失控的情况。本次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将延续、借鉴相关
管理机制,通过 AAMI 董事会、月度经营会等制度全面掌握 AAMI 经营发展具
体情况,并适当细化管理颗粒度,对 AAMI 战略决策、重大资金使用、重要人
事任免等事项进行把控,以实现对 AAMI 的有效控制,包括但不限于:(1)战
略决策方面,AAMI 管理团队每年制定全年工作目标并报董事会同意,由上市公
司联席总裁通过前述定期工作会议持续跟进分解后的工作目标落实情况;(2)
资金管控方面,上市公司董事会提名的上市公司层面财务总监通过介入 AAMI
重大资金使用审批流程等方式把控 AAMI 的重大资金使用、重大投资决策等事
项;(3)人事管控方面,AAMI 的销售、采购等核心职能部门负责人的改选、
任命由 AAMI 管理团队遴选,报上市公司联席总裁同意后生效;(4)由上市公
司联席总裁出席、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列席 AAMI 每月的月度经营会议,掌握
并管控 AAMI 经营情况,并及时同相关监管机构、二级市场投资人做好汇报和
沟通。
综上所述,本次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对目标公司 AAMI 的整合管控将沿
用成熟半导体公司的治理机制,在确保上市公司有效管控 AAMI 的基础上,继
续发挥 AAMI 管理层的优秀运营管理能力。该等治理架构符合半导体行业惯例,
且在 AAMI 过往经营中已取得了良好效果。因此,本次交易后的整合管控措施
具有充分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二、在现有治理结构和管理模式下,上市公司拟向 AAMI 派遣关键岗位人
员的计划安排,保留 ASMPT 委派 2 名董事的必要性,如何有效防范 AAMI 出
现失控风险以及上市公司的应对措施
(一)上市公司拟向 AAMI 派遣关键岗位人员的计划安排
如前所述,本次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对 AAMI 将采用“管理层经营、董
事会治理”的治理架构,通过行使股东和董事权利对 AAMI 进行管控,以保持
AAMI 在上市公司控制下仍为一个独立运营的全球化引线框架供应商。在 AAMI
董事会层面,AAMI 董事会将由五名董事组成,五名董事均由上市公司委派,上
市公司将委派实际控制人王强先生担任 AAMI 董事长,委派杨飞先生及其他具
有丰富半导体行业经验或财务经验的人士担任董事。
控制人提名的 AAMI 董事已深度参与 AAMI 的经营管理
自 2020 年独立以来,AAMI 管理团队每年需要向董事会报批全年工作目标,
建立了月度经营会议、季度董事会及不定期专项会议的内部管理和汇报机制。
AAMI 的月度会议参会人员包括 AAMI 的董事、CEO、CFO、核心职能部门负责
人,管理层汇报及讨论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市场前景、同行竞争情況、月度业绩总
结、现金流情况、订单情况、研发项目进展、工厂运营、人事管理等事项,以
料共 57 页,会议现场讨论了 2.5 小时,月度经营会议讨论形成的重点事项将由
相关职能部门跟进并在后续会议上汇报进度。上述内部管理和汇报机制自 AAMI
独立以来已稳定运行了 4.5 年,AAMI 董事能够高效跟进日常经营管理的重点事
项,保障了 AAMI 职业经理人治理架构的有效性,避免出现经营失控的情况。
公司实控人方提名的董事已深度参与 AAMI 的经营管理。杨飞先生作为领先半
导体提名的董事已深度介入 AAMI 的客户拓展、日常经营管理,王强先生亦不
定期出席 AAMI 会议把控 AAMI 经营情况。杨飞先生自其 3 月担任 AAMI 董事
以来,已参与了 4 次月度经营会议、2 次董事会及多次不定期会议,并以董事身
份带领 AAMI CEO、销售负责人等核心团队成员拜访了 AAMI 的重点境内外客
户,并赴马来西亚现场查看了 AMM 的冲压产品投产情况;王强先生作为 AAMI
后续的实际控制人,现场列席了 7 月 18 日的月度会议暨二季度董事会,并每月
听取杨飞先生就 AAMI 经营情况的汇报。
综上,本次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将通过向 AAMI 董事会委派多数董事的
方式,全面掌握 AAMI 整体经营情况、把控 AAMI 重大事项决策,对 AAMI 进
行有效管控。
(二)保留 ASMPT 委派 2 名董事的必要性
原协议安排中,在 AAMI 董事会层面保留 ASMPT 留任的 2 名董事系上市公
司为维持 AAMI 作为独立运营的全球化引线框架厂商地位、最小化短期内 AAMI
经营管理机构变动对 AAMI 稳健运营的影响而同 ASMPT 协商形成的安排,非
ASMPT 出于加强对 AAMI 影响而提出的安排。原拟留任的 2 位董事履历如下:
董事姓名 履历
现任 ASMPT 分部首席执行官、高级副总裁,林先生的职业生涯跨越
数家全球半导体公司的主要工程、制造、区域智能及全球通用管理职
Lim Choon Khoon 位。短期离开 ASMPT 后,
林先生于二零零六年七月重新加入 ASMPT。
作为半导体解决方案分部的首席执行官,他协助提供业界领先的一级
互连技术及端对端 AP 解决方案,该等技术及解决方案能够满足最严
董事姓名 履历
苛的 AP 需求并进行扩展。林先生持有英国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生产工程及生产管理荣誉理学士学位。
现任 ASMPT 首席财务总监、副总裁,许女士于二零二二年加入
ASMPT,拥有逾二十五年的金融专业经验,在技术、工业及人力资
许一帆 本服务行业的金融及投资者关系方面担任过职务。许女士拥有中国对
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及国际工商管理学士学位和美国雷鸟全球管理
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截至本回复出具日,上市公司已与 ASMPT 协商调整上述安排,并于 2025
年 7 月 30 日与 ASMPT Holding 等方签署《资产购买协议之补充协议二》,原交
易完成后 2 名董事留任的安排已修改为“标的公司董事会仍将由五(5)名董事
组成,五(5)名董事均由上市公司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深圳至
正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章程》、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及其他有关法律、
法规规定提名及选任”。前述事项已在重组报告书中补充披露。
(三)如何有效防范 AAMI 出现失控风险以及上市公司的应对措施
本次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措施防范 AAMI 出现
失控风险:
为确保 AAMI 的资金使用规范、安全且符合上市公司整体战略发展需求,
AAMI 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体系将纳入上市公司体系内,严格接受上市公司的
统一管理和全程监督。具体操作上,上市公司将对 AAMI 的重大资金使用、重
大投资决策等事项的审批流程进行优化,增加关键审批节点,上市公司的财务总
监将深度介入 AAMI 重大资金支付流程的审核工作,从源头管控 AAMI 的重大
资金支出,降低资金使用风险。
考虑到 AAMI 在跨国经营过程中的复杂性,上市公司将持续引入相关精通
公司治理、合规风控及海外投融资的人才,并在 AAMI 重大采购(如大额原材
料、设备采购)、融资、基建等合同签署流程中增加审批节点,由上市公司董事
会提名的联席总裁(指在当前 AAMI 审批流程基础上,除 AAMI 现任 CEO 外,
上市公司董事会提名的另一位联席总裁也介入审批)或具有境内外法律专业或管
理背景的上市公司高管介入重大合同审批流程,从合同合规性、风险防控、商业
合理性等多个维度进行审核,全面管控 AAMI 的重大合同签订,保障上市公司
合法权益。
为保障 AAMI 核心管理团队的稳定性和专业性,上市公司将与 AAMI 管理
团队明确关键职能岗位,包括但不限于财务总监、销售负责人、研发负责人、生
产负责人、采购负责人等,该等岗位人员的改选、任命由 AAMI 管理团队遴选,
报上市公司董事会提名的联席总裁同意后生效(同样指在当前 AAMI 审批流程
基础上,除 AAMI 现任 CEO 外,上市公司董事会提名的另一位联席总裁也介入
审批)。同时,上市公司也将积极储备在法律、财务、运营、技术和市场等方面
具有国际化背景及丰富管理经验的管理人才,为 AAMI 及上市公司整体人才需
求提供支撑。
为进一步强化对 AAMI 的内部管理监督,上市公司将充分结合 AAMI 现有
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严格遵照《公司法》《公司章程》等相关法律和规章制
度的要求,对上市公司层面现有的《子公司管理制度》《内部审计制度》等制度
进行修订完善,使其更贴合 AAMI 的运营特点和管控需求。交易完成后,由上
市公司审计部门牵头,定期(如每年)或不定期(如针对特定事项、接到相关反
馈时)对 AAMI 的运营管理、财务状况、合规情况等进行内部审计,及时发现
问题并提出整改建议,确保 AAMI 的运营活动规范、有序开展。
此外,独立财务顾问已对 AAMI CEO 何树泉先生、CFO 郑学启先生进行 A
股证券市场规范运作培训,并将在交易完成后持续督导 AAMI 的发展状况、上
市公司对 AAMI 整合管控安排的执行情况、公司治理结构与运行情况等情况。
通过上述整合管控措施,上市公司能够有效防范 AAMI 出现失控风险。
三、中介机构核查程序和核查意见
(一)核查程序
针对上述事项,独立财务顾问履行了以下核查程序:
司治理模式;
员变化情况、整体经营业绩情况并取得 AAMI 的确认;
其参与 AAMI 公司治理、协助 AAMI 对接客户等情况;
后续具体的整合管控措施并取得相关确认文件。
(二)核查意见
导体公司的公司治理机制,通过上市公司及 AAMI 两个层面董事会、管理层的
人员设置提升上市公司、AAMI 及其管理层的利益一致性并完善子公司内部管理
和汇报机制,在重大事项上适当细化管理,该等治理架构符合半导体行业惯例,
且在 AAMI 过往经营中已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次交易后的整合管控措施具有充
分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对 AAMI 进行有效管控;原在 AAMI 董事会层面保留 ASMPT 委派的 2 名董事
的安排系上市公司和 ASMPT 出于维持 AAMI 作为独立运营的全球化引线框架厂
商地位的安排,不影响上市公司控制 AAMI,截至本回复出具日,前述安排已调
整为交易完成后由上市公司委派 AAMI 层面 5 名董事;本次交易完成后,上市
公司将通过重大财务支出管控、重大合同签订管控、重大人事任命管控、实施内
部审计监督等方式有效防范 AAMI 出现失控风险。
问题二:进一步分析滁州工厂 AMA 已有产能的消化措施,说明 2026 年产能
利用率的估算过程及其依据,是否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报告期内滁州工厂相
关资产是否要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未来是否存在减值风险。请独立财务顾问和
会计师进行核查并发表明确核查意见。
答复:
一、进一步分析滁州工厂 AMA 已有产能的消化措施,说明 2026 年产能利
用率的估算过程及其依据,是否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
导入放缓的不利影响、推进客户验证,按照引线框架行业的惯常导入流程,2024
年 AMA 的主要新产品陆续进入量产,推算 2026 年达到稳定规模量产。截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AMA 已与贡献了 AAMI 80%以上收入的客户建立了稳定合作,
AMA 实现批量生产的产品料号超 400 个,且有 600 余个产品料号正与客户对接
导入。目前 AAMI 整体在手订单稳定增长,2025 年 AMA 单体的营收以及境内
两座工厂整体营收实现情况已超预期,结合 2025 年上半年经营情况及在手订单
情况,2026 年估算的 AAMI 境内两座工厂(AMC+AMA)产值合计数具有可实
现性;AMC 仍有部分产能紧张的蚀刻、电镀工序由 AMA 代工,2025 年第二季
度 AMA 实际的蚀刻、电镀工序设备使用率已超 50%。AMA 正持续推进产品放
量,部分客户新产品已转入量产,未来随着汽车、新能源、算力等下游应用领域
的快速发展以及半导体周期的企稳回暖,滁州工厂的产能将逐步得以释放,
AAMI 整体不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具体如下:
(一)2025 年全年 AMA 营收有望超预期、超过估算数 25%至 42%,估算
的 2026 年 AAMI 境内两座工厂(AMC+AMA)营收合计数具有可实现性
AAMI 管理层根据历史销售情况、新产品开发计划、客户沟通和市场展望,
于 2024 年底,以 2024 年 9 月 30 日为基准日估算了 2024 年第四季度及 2025 年、
单位:百万美元
项目 2024 年 2025 年 2026 年
AMC(深圳) 218.1 211.8 194.0
项目 2024 年 2025 年 2026 年
AMA(滁州) 11.4 28.2 73.6
AMM(马来西亚) 61.8 80.0 100.4
境内工厂合计 229.5 240.0 267.6
整体合计 291.3 320.0 368.0
注:管理层进行估算时,假设产值为各工厂当年的主营收入。
截至本回复出具日,AAMI 各工厂的经营情况及在手订单情况如下:
单位:百万美元
主营业务收入 在手订单 交付期为
项目 2024 年 2024 年 2025 年 2025 年 7 2025 年 6 同比 2024 2025 年 7
上半年 下半年 上半年 月预计 月 30 日 年末变动 月订单
AMC 103.9 115.6 110.2 19.5 42.7 40.5% 19.2
AMA 2.6 8.8 14.1 3.5 11.6 161.4% 4.0
AMM 31.5 30.8 29.6 7.0 19.0 226.4% 12.9
注:境内工厂 7 月预计收入与预计交付订单的差异主要系(1)AAMI 部分客户采用寄
售模式,部分 7 月出货的订单无法在 7 月确认收入,(2)部分订单为当月下单、当月交付。
AMA 在 2025 年上半年实现 14.1 百万美元收入,上半年通常为淡季、收入
相对较低,约占 2025 年全年目标 28.2 百万美元的 50%,预计 7 月收入为 3.5 百
万美元,将实现 AMA 投产以来最高单月收入。基于历史情况,AAMI 在手订单
消化周期为 2-3 个月,2025 年 6 月末 AMA 的在手订单为 11.6 百万美元,推算
售水平以及通常第四季度的销售旺季规律,AMA 在 2025 年全年收入将达到约
AMC 在 2025 年上半年实现收入 110.2 百万美元,约占 2025 年全年目标的
部分料号的生产向 AMA 转移的情况下,AMC 的收入依然保持稳健。
根据管理层估算,AAMI 境内两座工厂(AMC+AMA)在 2025 年有望实现
收入 248.4 至 268.4 百万美元,接近原管理层保守估计的 2026 年境内两座工厂产
值 267.6 百万美元;另一方面,以 2025 年上半年境内工厂收入及 2025 年 7 月预
计交付订单估算,保守假设 2026 年与 2025 年基本持平,2026 年境内两座工厂
产值有望达到 263.2 百万美元(263.2=(110.2+14.1)+(19.2+4.0)*6),与管理
层估算的 2026 年 AAMI 境内两座工厂(AMC+AMA)营收合计数 267.6 百万美
元基本持平,2026 年 AAMI 境内两座工厂营收合计数具有可实现性。
(二)2025 年上半年 AMC 向 AMA 转移的料号主要为 AMC 产能不足的料
号,内部转移后境内两座工厂订单均出现增量,境内工厂营收实现情况优于预
期
为更好地响应客户诉求、把握市场机遇、提高生产效率,AAMI 拟在 AMC、
AMA、AMM 三个工厂之间持续优化产能布局,具体包括:
(1)设备及产能转移:
报告期内,AAMI 基本无境外冲压产品产能,根据客户对境外冲压产能的需求、
结合境外客户冲压产品订单,AAMI 拟将部分已基本计提完折旧但仍能继续使用
的冲压产线设备转移至 AMM,以逐步构建境外冲压产能;
(2)料号转移:境内
客户目前对蚀刻、ME-2、BOT 等工序对应的产品需求较高,但 AMC 相关产能
受限、AMA 产能相对充足,AAMI 原先采取的方式是部分关键工序由 AMA 为
AMC 代工,正逐步改为 AMA 直接承接此类高精密度产品订单,因此 AMC 向
AMA 转移料号整体上能够使 AAMI 获取更多的增量订单、提高生产效率。
目前,AMC 把产能不足的相关料号对应的模具转移到 AMA、由 AMA 生产,
客户配合产品导入和生产转移的意愿更强、转移速度较快。依托 AMA 新增的产
能,之前 AMC 的产能瓶颈得以缓解,AMA 可以承接并获得了增量的订单。按
“AMC 转移至 AMA 的模具”、
“AMA 新购置的模具”两类划分料号转移贡献情
况,2025 年 1-6 月 AMC 转移至 AMA 的模具对应产品出货金额约占 AMA 同期
总出货金额的 65%,但同期 AMC 的收入并未下降、在手订单仍保持稳定增长,
AMC 料号转移至 AMA 之后境内两座工厂订单均出现增量,且 2025 年 1-6 月境
内两座工厂营收合计数 124.3 百万美元已超过管理层原估算全年营收的 50%,境
内工厂营收实现情况优于预期。随着 AMA 独立接单料号收入的释放,预计 2026
年 AMA 料号转移贡献占比将降低至 50%左右。
(三)2025 年上半年 AMA 产能利用率持续向好,部分关键工序设备使用
率已超 50%,根据 AAMI 管理层估计,至 2025 年末,AMA 单月产能利用率有
望达到 45%左右,2026 年全年产能利用率具有较强的可实现性
AAMI 管理层原先系按“自上而下”的方式估算 AMA 2026 年产能利用率,
具体如下:
(1)如前文表格列示的数据,AAMI 管理层根据历史销售情况、新产
品开发计划、客户沟通和市场展望,估算 2026 年三个工厂产值合计数为 368.0
百万美元;(2)结合整体产能规划及产能转移安排,估算 2026 年 20%的产值由
AMA 贡献,即 AMA 2026 年产值估算为 73.6 百万美元;
(3)管理层参考目前各
工厂相关产品的销售价格和市场情况,进一步估算 AMA 2026 年的产品均价,进
而折算出 AMA 2026 年的产品产量及产能利用率。在估算 2026 年产品均价时,
综合考虑 AMC 料号转移(AMC 产品均价整体低于 AMA 产品均价)以及料号
出货结构变化的影响,保守假设 2026 年 AMA 冲压和蚀刻产品均价均为 2025 年
相应类别产品均价的 80%。估算过程如下:
项目 2025 年 2026 年
三家工厂产值合计数(百万美元) 320.0 368.0
AMA 产值估算(百万美元) 28.2
(按总产值 20%估算)
AMA 均价估算(美元/条) 1.88 (冲压和蚀刻产品均价均按
AMA 产量估算(百万条) 15.0 51.4
AMA 产能利用率估算 22.5% 76.9%
注:AMA 2026 年整体均价受冲压和蚀刻产品结构变化影响,冲压产品均价低于蚀刻产
品均价,随着 AMC 的料号转移及自身产品放量,AMA 2026 年冲压产品占比预计提升,因
此 2026 年整体均价估算较 2025 年下降略高于 20%。
根据上述计算过程,2026 年 AMA 的产能利用率会受管理层规划的工厂产值
贡献、估算的产品均价等因素影响。根据最新生产情况,2025 年 5、6 月份 AMA
产能利用率已稳定在 25%以上,5 月单月最高产能利用率接近 30%;结合 AMA
生产情况及管理层估计,2025 年末 AMA 单月产能利用率有望达到 45%左右。
另一方面,上述产能利用率系按最终产成品所在的工厂进行计算和划分,由
AMA 进行关键工序代工、最终在 AMC 形成产成品的产量均算作 AMC 的产量,
上述产能利用率未完全体现 AMA 的实际生产情况和设备利用率。从两个维度看,
(1)若 AMA 进行关键工序代工的产品均视作 AMA 的产量(即假设关键工序
代工产品全部从 AMC 转到 AMA),2025 年第二季度 AMA 的产能利用率能够接
近 40%,其中 5 月单月产能利用率能够达到 44%;(2)设备利用率方面,引线
框架产品的核心工序包括冲压、蚀刻、电镀等,目前 AMA 仍为 AMC 代工部分
产品的蚀刻、电镀工序,2025 年第二季度 AMA 蚀刻工序设备利用率达到 90%、
电镀工序设备利用率达到 56%。
因此,随着 2026 年 AMA 新产品、新项目以及内部 AMC 转移料号的放量,
境内两座工厂整体收入具有可实现性、两座工厂间已具备料号转移的能力,未来
滁州工厂减值风险较小。
(四)AAMI 会持续促进料号向 AMA 转移以提高集团整体生产效率,AMC
约 70%的机器设备已提完折旧,工厂间的产能/料号转移不会新增大额折旧
AAMI 于 2003 年将中国境内的引线框架产能集中至深圳宝安工厂 AMC,截
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AMC 生产设备的整体成新率(账面价值/账面原值)低于
工厂通常有长达数十年的生命周期,资产可长期使用。根据管理层规划,AAMI
拟根据客户对境外冲压产能的需求、结合境外客户冲压产品订单,将部分已基本
计提完折旧但仍能继续使用的冲压产线设备转移至 AMM,以逐步构建境外冲压
产能,AMC 2026 年较 2024 年拟减少(转移)的产能约占 AMC 2024 年产能的
AMA 为 AAMI 结合引线框架最新的生产工艺和产线排布需要建设的工厂,
厂房空间充裕、产线排布更加合理、生产效率更高,尤其可以帮助 AMC 解决部
分产品料号产能不足的问题,得到了客户的大力支持,现阶段生产转移顺利。当
前 AMC 向 AMA 不涉及直接转移生产设备的情形,且 AMC 的设备约 70%已经
完全计提折旧,生产转移的部分主要涉及 AMC 产能不足或因设备特别老旧导致
生产效率较低的产线,后续料号的转移不会导致固定资产减值。内部产能/料号
转移能够在不增加额外大额投资的情况下帮助 AAMI 快速构建境外冲压产能、
提高境内工厂的整体生产效率和接单能力,最终实现承接更多境内外订单、推动
整体经营业绩稳健增长。前文列示的 AAMI 各工厂经营情况及在手订单情况已
体现 AAMI 境内、境外工厂整体承接了更多的增量订单。
(五)AAMI 整体在手订单稳定增长,AMA 部分客户新产品已转入量产,
AMA 将持续推进产品放量,AAMI 整体不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
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AAMI 整体在手订单 73.2 百万美元,较 2024 年 12
月 31 日在手订单增长约 80%、较 2025 年 3 月 31 日在手订单增长约 40%;AAMI
境内两座工厂在手订单 54.2 百万美元,较 2024 年 12 月 31 日在手订单增长约 56%、
较 2025 年 3 月 31 日在手订单增长约 28%,整体在手订单稳定增长。
新产品、新技术转量产方面,AMA 境内外客户及产品拓展顺利,公司已申
请豁免披露客户开拓及新产品导入进度。截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AMA 已与贡
献了 AAMI 80%以上收入的客户建立了稳定合作,量产产品订单量不断释放、新
产品料号持续转量产。未来随着汽车、新能源、算力等下游应用领域的快速发展
以及半导体周期的企稳回暖,滁州工厂的产能将逐步得以释放,AAMI 整体不存
在产能过剩的情况。
二、报告期内滁州工厂相关资产是否要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未来是否存在
减值风险
(一)滁州工厂实际设备使用率情况
AAMI 引线框架产品的整体生产流程如下:
引线框架产品的核心工序为冲压、蚀刻、电镀,大部分产品在冲压或蚀刻后
会经过电镀工序,是否采用电镀工序取决于客户对产品技术指标的要求。AAMI
会结合客户对产品技术指标的要求决定具体料号产品需经过的设备及工序并制
定相应的生产计划,因此目标公司无传统意义上的产线概念,由于各工序环节相
对独立,可从关键工序的角度统计利用率情况。滁州工厂现有冲压工序设备 13
台(套)、蚀刻工序设备 20 台(套)、电镀工序 20 台(套),为保障生产连续
性、灵活应对生产订单的波动,各工序的所有设备都会轮番进行生产,不会出现
设备处于全年闲置状态的情况,差异仅为不同工序设备利用率有所不同。
滁州新工厂(AMA)的生产系统和设备较为先进、厂房空间充裕、产线排
布更加合理,而 AMC 场地面积受限,部分工序产能利用率过饱和,因此 AMC
存在委托滁州工厂协助部分蚀刻和电镀生产工序的情形。管理层计算 AMA 单体
数据时,内部委托加工的蚀刻和电镀工序的产量需作为内部交易抵消,并按最终
产成品所在的工厂计算和划分产能利用率,由 AMA 进行关键工序代工、最终在
AMC 形成产成品的产量均算作 AMC 的产量,因此整体体现出 AMA 产能利用
率较低。若 AMA 进行关键工序代工的产品均视作 AMA 的产量(即假设关键工
序代工产品全部从 AMC 转到 AMA),2025 年第二季度 AMA 的产能利用率能够
接近 40%,其中 5 月单月产能利用率能够达到 44%。
设备利用率角度,经统计,AMA 各关键工序的设备利用率如下表:
工序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冲压 13.5% 22.2% 23.4% 31.7% 22.1% 26.5%
蚀刻 30.2% 71.4% 70.5% 60.9% 60.6% 90.0%
电镀 32.3% 42.2% 49.2% 42.5% 36.1% 55.9%
注 1:上述设备利用率按完成整道工序的产品数量进行统计、未统计工序内的在产品;
注 2:上述设备利用率包含了 AMA 为 AMC 代工部分,为 AMA 的实际设备利用率。
由上表可知,AMA 关键工序设备利用率增长较快。2025 年第二季度,蚀刻
和电镀的设备利用率实际已分别达到 90.0%和 55.9%,主要系 AMA 本身独立生
产的订单持续放量,且 AMA 协助 AMC 进行了部分料号产品的蚀刻、电镀工序
生产,冲压工序的设备利用率与按最终产量划分统计的 AMA 产能利用率相当。
随着未来 AMA 产品增量订单的不断开拓放量,以及 AMC 部分料号向 AMA 转
移(AMC 约 95%的产能为冲压产能,AMC 的冲压产能接近 AMA 冲压产能的 6
倍且 AMC 70%以上机器设备已完全提完折旧),AMA 未来各工序的设备利用率
都将提升至较高的水平。
按照管理层以最终产成品所在工厂划分和估算的产能利用率来看,管理层估
算的滁州工厂 2025 年度产能利用率为 22.3%,2025 年上半年 AMA 实际产能利
用率持续向好、已达到 23.3%,超过管理层预期,即资产的经济绩效高于预期,
不存在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
(二)模拟编制的 AMA 减值测试
为量化分析滁州工厂的资产减值风险,目标公司对滁州工厂的相关资产执行
了模拟减值测试。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 8 号——资产减值》第六条:“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
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
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
同时,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 8 号——资产减值》第七条:“资产的公允价
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只要有一项超过了资
产的账面价值,就表明资产没有发生减值,不需再估计另一项金额。”
基于上述准则要求,执行模拟减值测试如下:
滁州工厂持有的相关资产主要为厂房及引线框架业务相关生产线等固定资
产,厂房在 2022 年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且大部分生产设备系新购置的,到货时
间集中在 2021 年及之后年度,固定资产成新率较高。
根据中联资产评估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出具的《评估报告》(中联沪评字
[2025]第 8 号),评估师使用资产基础法对目标公司各项资产于 2024 年 9 月 30
日的公允价值进行了评估,其中滁州工厂主要资产的公允价值减预计处置费用计
算的资产可回收金额列示如下:
单位:万元
相关资产
项目 公允价值 预计处置费用 可回收金额
账面价值
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 72,818.08 1,456.36 71,361.72 69,513.26
其中:房屋建筑物 39,768.35 795.37 38,972.98 37,577.20
机器设备及其他 33,049.73 660.99 32,388.74 31,936.06
相关资产
项目 公允价值 预计处置费用 可回收金额
账面价值
无形资产 2,799.65 55.99 2,743.66 2,533.95
根据上表,使用资产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的净额计算的滁州工厂相关资产
可回收金额大于 2024 年 9 月 30 日资产的账面价值。同时,因滁州工厂自 2024
年 9 月 30 日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期间未发生重大资产新增与处置,资产的公允
价值未发生重大变化,以 2024 年 9 月 30 日时点的资产公允价值作为 2024 年 12
月 31 日的公允价值计算资产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的净额,计算的滁州工厂相
关资产可回收金额大于 2024 年 12 月 31 日资产的账面价值,表明相关资产于 2024
年 12 月 31 日不存在减值风险。
综上,滁州工厂相关资产组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确定
的可回收金额大于账面价值,因此,滁州工厂的相关资产不存在减值风险。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 8 号——资产减值》第七条相关要求,由于滁州工厂
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超过了资产的账面价值,表明资产没有发
生减值,无需进一步测试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为进一步量化评估滁州工厂的减值风险,目标公司管理层模拟将滁州工厂的
相关资产作为一个资产组,测试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具体如下:
(1)模拟减值测算的假设前提及方法
滁州工厂系目标公司的生产基地,根据客户订单要求、由集团安排生产,不
具备独立对接外部客户订单形成收入的职能。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资产组的认
定,应当以资产组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是否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的现金流
入为依据”,滁州工厂无法形成独立于集团内其他职能公司独立产生现金流入的
最小资产组合,应与集团内其他公司认定为一个资产组执行减值测试。
为针对性分析滁州工厂产能利用率对于相关资产的减值风险,目标公司假设
将滁州工厂的全部机器设备及相关资产作为一个资产组,根据集团总体外部订单
情况和集团内部订单分配的交易安排确定滁州工厂资产组的未来现金流量。同时,
目标公司将客户关系等总部资产根据集团内收入占比分摊至滁州工厂,与滁州工
厂相关资产共同形成资产组账面价值。
资产组预计未来净现金流量的现值通常采用收益法,本次模拟测算以滁州工
厂持续经营为假设前提,即按照资产组在持续使用过程中所产生预计未来现金流
量,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
(2)AMA 资产组模拟减值测试计算过程
目标公司使用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确定可收回金额,具体如下:
单位:万元
分摊总部
资产组
分摊总 资产后资 可回收金
项目 账面价 预测期关键参数 永续期关键参数
部资产 产组账面 额
值
价值
滁州工厂
收入复合增长率:31.28%; 收入增长率:0%;
模拟减值
测试相关
折现率:13.00% 折现率:13.00%
资产组
注:资产组包含滁州工厂的机器设备及为机器设备产生现金流所匹配的相关资产。
根据上表,使用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确定的滁州工厂相关资产可回收金
额大于资产的账面价值,相关资产不存在减值风险。
(3)模拟减值测算中选取的重要参数与依据
本次模拟减值测试选用企业税前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依据目标公司管理层
对滁州工厂资产组预测未来 5 年的税前经营净现金流量,并预测 5 年后将进入永
续增长期,计算相关资产组税前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减值测试中重要参数包括收入增长率、毛利率和折现率,选取依据如下:
滁州工厂收入增长率系根据目标公司投产计划结合现有合同及企业未来发
展预测确定。由于滁州工厂开始投产时间较短,尚处于产能释放阶段,效益未完
全释放,历史数据不具有参考性。鉴于滁州工厂本身收入基数极低,且除市场开
拓带来持续增量订单以外,还将承接 AMC 料号转移带来的增量订单,因此预测
期内收入复合增长率相对较高,具体增长依据参见本题“一、进一步分析滁州工
厂 AMA 已有产能的消化措施,说明 2026 年产能利用率的估算过程及其依据,
是否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相关回复。此外,模拟减值测算中,第五年增长率设
定为 1.7%,永续期收入增长率参数设定仅为 0%,因此测算整体而言具备谨慎性。
滁州工厂毛利率随着产能利用率的逐步提升而逐年增加。从过去三年来看,
目标公司产品毛利率受滁州工厂多方面影响不具备参考性,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
引线框架相关毛利率在 14.85%~30.34%之间,鉴于滁州工厂自动化水平较高,且
ME-2、BOT、RSP(选择性镍钯金电镀)、Wettable Flank 等新技术形成的产品占
据一定生产比例,因此滁州工厂永续期毛利率为 21.12%具备合理性。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为了资产减值测试的目的,计算资产未来现金流
量现值时所使用的折现率应当是反映当前市场货币时间价值和资产特定风险的
税前折现率。本次模拟减值测试运用的税前折现率为 13.00%,其对应的税后折
现率为 11.17%,税后折现率系根据企业加权平均资金成本(WACC)确定。加
权平均资本成本 WACC 估算公式如下:
? ?
WACC=?? × (?+?) + ?? × (?+?)
近年半导体行业通过监管审核的交易案例折现率情况如下:
序 审核状
上市公司 标的公司 评估基准日 折现率
号 态
博威公司 2021 年 12 月 31 日 10.97%
氮化镓通信基站射频芯片业
务
国联万众 2021 年 12 月 31 日 10.91%
由上可见,近年半导体行业重组案例折现率范围区间为 10.80%-13.95%,本
次模拟测算采用的税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11.17%与行业交易案例相近,
具有合理性。
针对模拟减值测试中使用的 AMA 业绩估算数据与 2025 年 1-6 月 AMA 实际
经营成果进行对比情况如下:
单位:万元
项目 2025 年 1-6 月(预测) 2025 年 1-6 月(实际) 达成率
主营业务收入 10,087.99 14,583.15 144.56%
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 -2,941.70 -76.57 大幅提升
注:上表中 2025 年 1-6 月预测数=2025 年度预测数/2。
收入的达成率为 144.56%,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大幅提升,符合预期;2025 年全
年,AMA 营收有望超预期、超过估算数 25%至 42%,具体参见本题“一、进一
步分析滁州工厂 AMA 已有产能的消化措施,说明 2026 年产能利用率的估算过
程及其依据,是否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相关回复。
综上,滁州工厂目前的实际经营成果和产能利用率已超过管理层预期,在两
种模拟减值测试方法中,滁州工厂相关资产组的可回收金额均大于账面价值,因
此,滁州工厂的相关资产不存在减值风险。
(三)同行业上市公司亦未对新建工厂相关资产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经查询同行业可比公司康强电子公开披露资料,其 2011 年《前次募集资金
使用情况报告》中披露其大规模集成电路引线框架生产线升级改造项目实施主体
变更为江阴康强电子有限公司。江阴康强电子有限公司在 2008 年 8 月注册成立,
康强电子 2013 年年报披露“公司近年来投资最大的控股子公司江阴康强电子有
限公司也首次实现扭亏为盈”,产能爬坡约 3 年半,期间康强电子并未计提资产
减值准备。
因此,从同行业公司披露来看,新设工厂产能利用率低及短暂亏损情况,均
属于市场开拓的必经阶段,不属于固定资产减值迹象。
(四)未来是否存在减值风险
滁州工厂系根据引线框架行业的最新技术趋势进行设计,凝结了 AAMI 在
引线框架领域长达 40 年的生产经验和运营诀窍,拥有最新一代的制造设备和基
础设施,导入高效率的生产流程,支持高精度的制造工艺,同时大幅提升自动化
水平,由于 AMA 的生产系统和设备较为先进,2025-2026 年 AMA 的新产品、
新技术将以 ME-2、BOT、RSP(选择性镍钯金电镀)、Wettable Flank 等新技术
形成的产品为主,且境内客户目前对蚀刻、ME-2、BOT 等工序对应的产品需求
较高,预计未来被闲置、终止使用或提前处置的可能性亦较低。
根据 TECHCET、TechSearch International, Inc.和 SEMI 预测,2028 年全球引
线框架市场规模将达到 47.14 亿美元。目前滁州工厂正处于积极的客户验证和产
能释放阶段,未来还将采用全面数字化升级改造,以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成为
全球生产力最高的引线框架生产基地之一,结合本题“一、进一步分析滁州工厂
AMA 已有产能的消化措施,说明 2026 年产能利用率的估算过程及其依据,是否
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相关回复,滁州工厂相关资产未来存在减值的风险较小。
(五)滁州工厂相关资产不存在其他资产减值迹象
目标公司在报告期各期末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 8 号——资产减值》等企业
会计准则相关要求,结合企业外部信息和内部实际情况逐一分析,滁州工厂相关
资产不存在减值迹象。
(六)相关风险披露
针对滁州工厂相关风险,公司已在重组报告书“重大风险提示”之“二、经营
风险”之“5、AMA 的客户及新产品导入、产能爬坡进度不达预期的风险”披露如
下:
“为应对日益增长的下游需求,AAMI 通过新建滁州工厂,更好地把握市场
机遇,实现持续增长。2022 年滁州工厂首条产线投产以来,AAMI 积极启动客
户认证工作,截至本报告书签署日,AMA 已与数十家客户完成了相应的产品验
证工作并确认了收入。但受特定宏观因素以及半导体行业周期波动的影响,滁州
工厂的客户及新产品导入速度较慢,产能利用率较低,滁州工厂的营收贡献尚未
完全显现,同时由于滁州工厂的投产导致固定资产折旧、人力投入等固定成本明
显增加,因此报告期内 AMA 单体仍处于亏损中。若 AMA 的客户及新产品导入
速度、产能爬坡进度等不及预期,AMA 可能需要较长时间实现经营正循环,从
而对 AAMI 整体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综上,报告期内滁州工厂相关资产不存在减值风险,无需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滁州工厂相关资产未来存在减值的风险较小。
三、中介机构核查程序和核查意见
(一)核查程序
针对上述事项,独立财务顾问和德勤会计师履行了以下核查程序:
AAMI 历史期产能产量数据,以及未来的产能规划和产量估算;
解相关领域的行业发展趋势;
关邮件、采购订单等支撑性材料;
司长期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评价未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合理性;
是否存在减值迹象等;
的 2025 年产能利用率情况执行追溯复核,评价管理层估计的准确性;
对管理层对处置费用的估计结合市场情况进行合理性分析,并执行敏感性测试,
评价相关估计的准确性;
分析现金流模型使用的关键数据、方法、假设的合理性,利用期后数据对管理层
编制的预测执行追溯性复核,评价相关估计的准确性;
厂的资产减值计提情况。
(二)核查意见
经核查,独立财务顾问和德勤会计师认为:
开发计划、客户沟通和市场展望等“自上而下”估算得出,产能利用率的计算会
受管理层规划的工厂产值贡献、估算产品均价等因素影响;结合 2025 年上半年
经营情况及在手订单情况,2026 年 AAMI 境内两座工厂整体收入具有可实现性、
境内两座工厂间已具备料号转移的能力,未来滁州工厂减值风险较小;未来随着
汽车、新能源、算力等下游应用领域的快速发展及半导体周期的企稳回暖,AMA
的产能将逐步得以释放,AAMI 整体不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
滁州工厂相关资产未来存在减值的风险较小。
(以下无正文)
(本页无正文,为《关于深圳至正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重大资产置换、
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申请的审核中心意见
落实函之回复报告》之盖章页)
深圳至正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盖章)
年 月 日
(本页无正文,为华泰联合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关于深圳至正高分子材料股
份有限公司重大资产置换、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
交易申请的审核中心意见落实函之回复报告》之签章页)
财务顾问主办人:
李兆宇 冯锦琰 刘华山 吴伟平
华泰联合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