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几个价”、“暴涨快过黄金”,一场由AI引爆的存储芯片涨价风暴正在席卷全球。过去半年,全球存储芯片价格持续上涨,最近一个月,涨价消息更是越发密集。
归因来看,这一轮周期的核心驱动力来自AI服务器——它们以惊人的存储需求改写着行业规则。然而,繁荣背后暗藏危机:HBM制造工艺复杂,挤占了传统存储芯片的产能,导致供需结构性失衡。一边是AI市场如火如荼,另一边消费电子领域却陷入短缺,价格倒挂、现货市场飙涨等现象频现。这场由技术变革引发的产业链震荡,将如何重塑全球存储生态?机遇与挑战又隐藏于何处?
AI服务器大幅提升需求,结构性失衡特征明显
与以往的景气周期不同,此次存储芯片市场的上行周期,其核心推手并非以往的个人消费电子,而是AI服务器。这背后是AI大模型训练和推理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存储需求,改写了存储行业的周期逻辑。
具体来看,AI服务器对存储芯片的需求呈现“量价齐升”的特点。在数量上,单台AI服务器的DRAM用量约为传统服务器的8倍,NAND Flash用量也达到传统服务器的3倍。更重要的是质的飞跃。AI模型参数高达万亿级别,训练时需要海量数据并行处理,传统内存的数据传输速度已成为制约算力释放的瓶颈,即“内存墙”问题。为此而生的高带宽内存(HBM)通过将多个DRAM芯片垂直堆叠,提供了数倍于传统内存的传输速度,成为英伟达等AI芯片巨头的标配。

然而,HBM的制造过程复杂且昂贵,其消耗的晶圆产能是标准DRAM的三倍以上,这直接挤占了传统DRAM的产能,加剧了整体市场的供应紧张。也导致了“一端过热、一端过冷”的结构性矛盾:AI市场热火朝天,而消费电子市场却陷入供应短缺。并且这种供需的结构性错配,在价格上还引发了罕见的现象。由于产能被HBM持续侵蚀,传统DRAM(如DDR4)的供应日趋紧张,其价格涨幅甚至一度超过了更先进的DDR5,出现了价格倒挂。现货市场上,服务器内存条价格飙升至过去的数倍,并最终传导至消费端,使得固态硬盘、内存条等产品价格持续看涨。
这一系列变化也正在重构整个供应链的生态。大型云服务商凭借其规模优势,提前锁定了原厂的大部分产能,这使得中小型企业被迫在现货市场上争夺所剩无几的资源,处境艰难。同时,终端厂商如PC品牌,也开始考虑在未来产品中减少内存配置以控制成本,或寻求其他技术方案来应对这场持续的供应紧张。
行业成长性与周期性兼具,2027年或是关键节点
而这种失衡暴露了供应链的脆弱性与存储芯片市场本身的不确定性。即始终在“高成长”与“强周期”中摇摆。
从产品本身看,存储芯片是难能可贵的科技类大宗商品,有标准化、大市场及强周期的显著特点,不仅依赖高额资本开支、而且对下游需求非常敏感。回顾存储芯片的几轮周期,价格走势往往大起大落,被业内戏称为“要么数钱数到手抽筋,要么亏钱亏到心发慌”。而这种剧烈波动的根源在于供给和需求在时间上的错配。建设一座新的晶圆厂动辄需要上百亿美元和两三年时间,一旦市场需求爆发,供给无法快速响应,导致价格飙升。当各大厂商产能集中释放时,又极易导致供过于求,价格随之下跌。
总结起来就是:价格暴涨 → 厂商巨额盈利并疯狂扩产 → 产能过剩 → 价格暴跌 → 厂商亏损并削减资本开支 → 供需逐渐平衡 → 下一轮涨价开始。资本开支的“时滞效应”与产品的“同质化”,不断放大这一循环,使其周期性尤为强大。
在此背景下,寻找行业供需平衡点尤为重要。摩根士丹利则预测,存储行业在AI驱动下开启“超级周期”,2025年全球存储收入有望达2000亿美元。摩根大通表示,“内存饥渴”趋势正在推动整个行业进入结构性增长阶段,DRAM市场正迎来一个从2024年持续至2027年的“前所未有的四年定价上行周期”,预计到2027年,全球存储市场规模将达到近3000亿美元。
产业链机会在哪里
也正是由于行业周期性与成长性的双重特征,为存储芯片市场带来了不确定性,但也孕育着新的机遇。摩根士丹利等机构对2027年市场的乐观预测,不仅反映了AI需求的长期潜力,更暗示了产业链各环节的价值重估。
东方财富证券指出从需求侧看,随着大模型持续推出,对于 DRAM、NAND的需求将大幅提升。供给侧看,明年随着长江存储新产品和长鑫的 HBM3等最新产品逐渐突破,叠加数据中心对于 SSD 及 HBM 需求快速提升导致供需错配,激发了长存及长鑫扩产动能。判断明年有望是两存扩产大年,建议重点关注国产存力产业链的整体机会: NAND&DRAM 半导体(长存相关)产业链:中微公司、拓荆科技、安集科技、京仪装备、中科飞测、芯源微; 长鑫&HBM 存储芯片产业链:北方华创、兆易创新、精智达、上海新阳、雅克科技、百傲化学、德明利、江波龙、香农芯创。
开源证券则认为从工艺层面而言,存储扩产将会显著带动刻蚀与薄膜设备需求。刻蚀设备:北方华创、中微公司;薄膜沉积设备:拓荆科技、北方华创、微导纳米、迈为股份等;过程控制设备:中科飞测、精测电子等;后道设备:长川科技、精智达、矽电股份等。
结语:在高成长的同时别忘了强周期
最后纵观本轮存储芯片的超级周期,AI无疑扮演了颠覆性的角色。它既推动了HBM等高端技术的快速迭代,也暴露了产业链中供需错配、资源争夺等深层次矛盾。从市场格局看,大型云服务商凭借规模优势抢占产能,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而从技术演进看,高带宽、高容量存储产品正逐步成为算力时代的核心基础设施。
尽管摩根士丹利等机构预测,到2027年全球存储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000亿美元,但这一增长路径并非坦途——晶圆厂建设周期长、资本投入巨大,行业仍将延续“高成长”与“强周期”并存的特征。对国内产业链而言,长江存储、长鑫存储等企业在HBM和先进存储领域的突破,或许将成为打破国际垄断、实现自主可控的关键。未来,随着AI应用场景的持续深化,存储芯片的需求结构、技术路线与竞争逻辑还将进一步重构。只有紧跟技术趋势、优化产能布局的企业,才能在这场存储变革中占据先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