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 刘凤茹
在李燕飞卸任药易购(300937.SZ)董事长三个多月后,近日又筹划协议方式转让5.23%股份于董事甘孟,套现金额为1.2亿元。药易购近年的战略是从传统医药流通商向大健康生态平台转型,甘孟的资源背景与药易购当前转型方向契合。
证券之星注意到,作为A股首家上市的医药产业互联网企业,受医药行业“七统一”政策及市场竞争加剧的双重夹击,药易购2024年营利双降。尽管积极谋求转型,但TO B业务仍是支柱收入,转型效果未达预期。
目前,药易购仍处于业绩阵痛期:2025年前三季度归属净利润由正转负,销售费用激增超四成却对拉动营收增长收效甚微,经营性现金净流出超过1亿元。因2024年鼓励类产业收入未达标,公司还需补缴超600万元税款。
实控人退居二线后又要套现1.2亿元
11月10日晚间,药易购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李燕飞与境内自然人甘孟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约定通过协议转让方式拟转让李燕飞持有的公司500万股无限售流通股股份给受让方,占公司总股本5.23%。
本次股份转让价格为24元/股,交易总价为1.2亿元。药易购2025年11月10日收盘价为28.35元/股,较收盘价折让15.34%。
本次协议转让前,李燕飞及其一致行动人持有公司总股本的43.98%;协议转让后,李燕飞及其一致行动人持有公司股份降至38.75%。受让方甘孟持有50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提升至5.23%。
资料显示,甘孟在医疗健康领域具有丰富经验,曾获得“胡润U30中国创业先锋称号”,现受聘为西部智慧检验与数字医疗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
证券之星注意到,7月30日药易购公告,李燕飞卸任药易购董事长“退居二线”,继续担任董事;原副董事长陈顺军升任药易购“一把手”,任职董事长,同时担任药易购法定代表人、总经理。对于上述变化,药易购表示,公司已逐步向行业上下游拓展并搭建大健康生态平台,基于此,公司董事会及管理层将同步进行组织更新。
可见,甘孟的资源背景与药易购当前转型方向高度契合。
药易购在公告中提到,此次协议转让系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李燕飞为优化公司股东结构,以及引入助力公司发展的优质资源,将相关权益转让予公司董事甘孟。甘孟深耕医药大健康领域,拥有丰富行业资源,同时高度认可公司的未来发展前景与投资价值,此次权益转让基于上述共识完成。后续,甘孟将基于谋求更长远、更广阔发展的商业生态考虑,拟在产业链协同、新业务培育、资本运作等领域,积极围绕公司战略布局开展各项合作。
销售费用大增致现金流失血
据了解,药易购成立于2007年,2021年在深交所上市,主营业务包括医药电商、品种代理及分销、医药物流、药品零售等。谋求向科技大健康生态平台转型的药易购,正深陷业绩阵痛期。
2025年前三季度,药易购营业收入为32.4亿元,同比微增0.21%;归属净利润约-835.65万元,同比下降159.98%;扣非后净利润约-1015.26万元,同比下降208.41%。
药易购2025年一季报显示,当期营业收入为11.38亿元,同比下降8.06%;归属净利润为418.4万元,同比下降54.65%。2025年上半年,药易购实现营收21.57亿元,同比减少3.06%;归属净利润亏损761.4万元,同比减少162.95%,扣非后净利润亏损832.3万元,同比下降198.14%。药易购在2025年第一季度还实现盈利,但上半年净利由正转负,折射出其背后经营压力上升。
2025年第三季度,药易购实现营业收入10.85亿元,同比增长7.41%,归属净利润亏损74.21万元,同比减少140.42%,扣非后净利润亏损182.95万元,同比减少306.93%。Q3亏损进一步加剧了业绩下滑窘境。
证券之星注意到,亏损背后,“三费”上升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2025年前三季度,药易购的销售费用同比增长42.47%至2.58亿元;管理费用由上年同期的4826.34万元增至5200.8万元;财务费用上涨至724.77万元。
对于销售费用增长的原因,药易购解释称:“主要系子公司电商业务快速增长,在利润可控下投入更多线上推广费用所致。” 但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加大营销对营收的提振作用十分有限。换言之,公司在市场推广上的投入并未实现有效转化。
另一方面,销售费用增加还导致经营现金流出增加。2025年前三季度,药易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14亿元,降幅达397.91%。
2024年鼓励类产业收入未达标需补税
据公开资料,药易购是国内首家A股上市的医药产业互联网企业,其商业模式核心是“医药流通+互联网”,通过自建的“合纵药易购网”B2B交易平台,为零售终端提供一站式采购服务。
作为西南地区医药B2B电商的龙头,药易购在上市后营收增速持续放缓。数据显示,药易购的营收增幅从2021年的21.88%降至2023年的11.62%。2024年药易购的营收更是出现负增长,净利润也暴跌72.52%至1636万元。
实际上,药易购自2021年起启动第二增长曲线,尝试从“药品流通商”转型为全产业链服务平台。目前来看,转型效果未达预期。
2024年,TO B业务的营收占比超97%。2025年上半年,药易购TOB业务收入进一步收缩,但占比仍维持在97%以上。其中,B2B电商收入下滑5.84%,数字化分销收入减少3.34%,仅规模最小的其他终端销售收入微增2.1%。
政策变化是导致B2B业务萎缩的主要原因之一。医药行业“七统一”政策中“统一采购配送”的核心条款,直接挤压了药易购B2B电商业务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等互联网巨头正加速蚕食份额。
证券之星注意到,药易购业绩承压之际还需补税。根据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政策,自2021年1月1日至2030年12月31日,对设在西部地区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而普通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相差10个百分点。
11月4日晚间,药易购公告称,公司于近期收到国家税务总局成都市金牛区税务局第二税务所《税务事项通知书》:公司2024年鼓励类产业收入未达到总收入60%,不应享受西部大开发所得税优惠政策。
经初步测算,药易购此次应当补缴企业所得税599.55万元、滞纳金约45.56万元(最终以实际缴纳金额为准),合计约 645.11 万元。该事项将计入2025年当期损益,对2025年度归母净利润的具体影响需待审计后的财务报表确认。于药易购而言,此次补税对现金流进一步形成压力。(本文首发证券之星,作者|刘凤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