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证券要闻 - 正文

三大交易所发审会全面重启 投行严筛项目“备战”新标准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三大交易所发审会全面重启 投行严筛项目“备战”新标准)

6月17日,成电光信通过北交所发审会,成为春节后第三家过会的A股IPO项目,同时意味着北交所时隔131天后重启发审会。

至此,三大交易所发审会悉数恢复。

从IPO项目发审会频次来看,恢复最晚的北交所频次最高。其将在6月20日再度对太湖远大项目上会审核。上交所、深交所最近两次发审会间隔时间则在近半月一次和近每月一次。

发审会的增加,是否意味着A股IPO审核节奏的明显加快?根据受访保代分析,这一方面意味着IPO新信号:上市节奏有所恢复,审核速度有望加快,北交所项目尤为明显;另一方面,在IPO全面严监管之下,上市节奏虽有提升但短期不会明显提速,数月内撤否项目仍将增加,审核标准也会趋向严格。

从撤否项目数量变化来看,确如保代所言。Wind数据显示,去年“827新政”以来,每月撤否项目数量基本维持在三四十家左右,6月明显加大。6月1日-6月16日合计撤否41家,而去年同期仅为8家。

“撤否项目大增背后,是IPO门槛和审核标准的提升。”多位券商保代告诉记者。受此影响,保代们纷纷加大储备项目标准。“对于项目增长性、未来预期、历史规范性的筛选要求都更为严格。一些过去被不同投行竞争的项目,如今可能无人问津。”

优胜劣汰

随着新“国九条”后IPO上市门槛的提升和审核标准的全面从严,IPO排队项目正在优胜劣汰,新股IPO质量进一步提升。

根据受访人士分析,发审会提速与撤否项目增加,是两大典型体现,也是当前IPO的新信号。

新信号一,三大交易所发审会恢复并出现提速迹象。

伴随6月17日北交所项目电光信的成功过会,三大交易所发审会在经历春节以来持续数月的间隔后再度召开。上交所、深交所发审会春节后首次召开时间分别为5月31日和5月16日。

对比三大交易所发审会可以发现,北交所恢复最晚但召开频次最为密集。其继6月17日审议电光信后,将于三天后的6月20日再度审议项目太湖远大。这意味着,北交所将于一周内两开发审会。

“每周2-3次,是此番IPO节奏收紧前发审会的正常节奏。相较于过去,目前北交所发审会召开频次与之接近,但单次发审会的审议项目数量尚且较之偏少。”某投行保代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该保代同时指出,当前沪深交易所每次发审会的IPO上会数量同样仅有一个,但发审会频次较北交所更少。相对而言,北交所IPO恢复速度更快,后续新上市企业数量提升大概率也将更为明显。

沪深北三大交易所春节前最后一次召开发审会时间分别为2月5日、2月7日和2月6日。深交所最近一次发审会召开于5月16日,是三大交易所中最先恢复发审会者。不过,其审议的主板IPO项目马可波罗被暂缓表决,春节后,深交所尚无新过会IPO项目。6月21日,深交所将再度召开发审会,审议创业板项目汉朔科技。两次IPO项目上会间隔36天。

相较于深交所,上交所发审会恢复时间略晚,但召开频次与过会率更高。5月31日,上交所发审会召开,审议科创板项目联芸科技,联芸科技成为春节后首家过会企业;6月14日,另一科创板项目凯普林上会通过。两个科创板项目过会,相差仅14天。

如今,6月17日北交所项目电光信的过会,成为春节后第三个过会的A股项目。春节后尚无主板和科创板项目过会。

新信号二,6月撤否项目数量明显增加。

记者从券商投行处了解到,自去年“827新政”以来,被劝说撤材料的企业数量有所增加,新“国九条”及其配套措施明确IPO上市标准提升后,选择终止IPO进程的项目数量进一步上涨。相关企业撤回材料并非一拥而上,而是在监管的引导下有序排队撤回。

今年4月以来,每月撤回项目数量有所增多,6月以来提升明显。Wind数据显示,今年1-4月,每月IPO撤否项目数量分别为35家、20家和31家;4月增至51家,5月有所减少至41家。6月以来,撤否项目数量则显著大增,截至6月16日,6月以来的撤否项目数量已经达到41家。

“撤否项目数量的增加,有助于及时清退不达标企业,继而提升排队项目整体质量,节约IPO审核成本,提高审核效率,同时有助于新股IPO质量的整体提升。”受访保代分析道,“上会项目数量渐增叠加撤否项目增加,一定程度上是IPO项目的优胜劣汰,短期可能给投行与企业带来阵痛,长期有助于资本市场良好生态的建设。”

该保代同时提醒,在IPO上市节奏过慢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一级市场投资退出难、股权投资积极性锐减,继而导致独角兽难以出现等副作用。因此,一方面,需要适当提升IPO速度;另一方面,在IPO控流的同时,可以通过畅通并购重组渠道等方式,为一级市场投资人退出提供更多选择。

严筛项目

“从三大交易所恢复发审会、多个项目陆续过会来看,IPO节奏有所恢复,但IPO全流程严监管、严控IPO质量的审核要求不会转变,甚至可能会更为严格。”多位投行保代告诉记者。

受此影响,投行们纷纷提高储备项目筛选标准,以尽量避免出现“项目辅导一半被迫撤回,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情况。

筛选标准如何提升?根据保代介绍,营收、净利润、未来预期、历史规范性、板块属性等要求均较以往更为严格。

以历史规范性为例,有些老企业在股东股权、财务资金流水等方面存在历史遗留问题,如不解释清楚将无法上市。对于其中问题严重程度相对不高的企业,很长一段时间内,券商投行的常用操作方式之一为:在计划冲刺IPO的企业之上设立集团公司,将企业中不符合上市要求的部分剥离到集团公司,企业中质地更好部分进行保留并改制为股份公司。三年后,将改制后的股份公司作为拟IPO主体,提交IPO招股说明书。

“之所以等待三年,是因为此前股东穿透(包括法律穿透、会计穿透等)重点考察时间范围为三年以内,后来,三年以上股东穿透情况同样成为审查重点。不过,在此轮严监管以前,穿透审查虽然严格但仍然存在解释空间,如今,解释空间几近消失,对于存在历史遗留问题的企业,我们投行一般不会再碰。”保代直言。

投行对于储备项目板块属性的要求同样明显提高,其中科创板最为典型。“IPO门槛提升后,硬科技企业方能登陆科创板,但我们最近看的所有项目,能否视为硬科技都得打问号。”保代告诉记者,“在板块属性趋严以前,有些项目擦边硬科技,我们可以将其包装一下冲刺科创板;但在严把板块属性的当下,硬科技属性不强者我们不再考虑。”

春节后新受理项目与新“国九条”后新过会项目,是券商投行们筛选IPO储备项目的重要参考依据。

从新受理项目来看,企业综合质地较过去明显提升。

以北交所项目为例,Wind数据显示,春节后新获受理的企业仅有伟邦科技(3月20日)和今大禹(3月15日)2家,伟邦科技已经被中止审查,今大禹则处于问询状态。伟邦科技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1.82亿元和3403.78万元;IPO流程顺利推进的今大禹业绩表现则明显更优,其2023年营业收入3.5亿元,净利润6508.38万元。

“放在此轮IPO节奏收紧以前,这一业绩水平成功登陆创业板的可能性较大;如今,在企业所属行业创新性一般的情况下,再行冲刺创业板存在一定难度,北交所成为更优选项。”受访保代表示。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