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 - 精彩推荐 - 正文

作为后来者,小米汽车是否还有机会?

来源:证券之星资讯 作者:俞大猷 2024-01-11 09:45:51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小米汽车被极氪汽车“闪击”成为了近期最热门的行业话题。

具体是什么事呢?就是小米发布会前,极氪007正式上市,价格一再击穿预期,最低价仅20.99万。要知道这款车全系800V,续航688公里起步,8295+Orin X芯片,零百加速最快2.84秒,这个能力完全压制特斯拉家族。

反观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一直强调的小米Su7的定价:“但凡有这种表现和配置的,都得40万以上!所以14万9也不用再讲了,还是要尊重一下科技啊!”如此定价显然对注重性价比的米粉产生了不小的伤害。

但是,笔者认为小米汽车的诞生绝非仅仅为了陷入无尽的价格竞争,而是雷军倾注十年心血,精心打造的AIOT生态体系中至关重要的最后一环。

AIOT生态体系只有华为、小米成功完成闭环

小米手机曾经也面临着友商的价格战围攻,然而时至今日,据权威机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手机市场,小米手机销量暴涨38%并登顶国产第一。

是什么原因使小米能够在手机这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中越战越勇?

价格不是首要的因素,而是生态链的构建。

小米生态链的故事始于雷军对互联网发展规律的深刻判断。他认为,互联网的发展将经历传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三个阶段,而物联网将成为未来的蓝海,孕育着万亿级的市场机会。为了抢占这一战略高地,小米决定迅速布局物联网领域,通过生态链的方式将各种智能硬件产品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智能生态系统。

在这个过程中,小米坚持了几个重要的原则:首先,投资不控股,通过输出产品方法论、价值观和提供全方位支持,与生态链公司共同定义产品、主导设计、协助研发、背书供应链;其次,生态链企业可以研发、销售自有品牌,保持其独立性和创新性;最后,小米依然专注于手机、路由器和电视三条产品线,坚守雷军的互联网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

在小米生态链的布局中,产品布局被分为三个圈层:核心是手机周边产品,如耳机、移动电源等;第二层是智能硬件产品,如空气净化器、电饭煲、平衡车等;第三个圈层是生活耗材,以对冲科技公司的不确定性。这种布局既保证了小米在核心领域的竞争力,又为其在物联网领域的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小米生态链的成功得益于其独特的战法和产品哲学。在战法上,小米借鉴了电影《十一罗汉》中的团队协作原则,通过全球范围内挖掘顶尖人才,完善人才结构,实现大才小用。同时,小米还运用了“小站练兵”和“蒙古军团”等军事理论,强调在跨向新领域时要从零开始建立新团队,并耐心等待最佳战机,一旦出击则必须取得胜利。

在产品哲学上,小米追求极致品质和极简设计。通过深入产业链、革蚂蚁市场的命,小米成功打造了一系列爆款产品,如小米耳机、移动电源、净水器等。这些产品不仅解决了用户的痛点问题,更以高品质和亲民价格赢得了用户的口碑和信赖。同时,小米还注重产品的产业级痛点解决能力,通过技术创新和不断迭代升级,推动整个产业的进步和发展。

在今年的10月26日,雷军宣布了一项重大战略升级:将原有的“手机×IoT”战略扩展为更为宏大的“人车家全生态”系统。这一重大变革的核心支柱,正是小米自主研发的创新性操作系统——澎湃OS。

自2010年小米初创时期推出的MIUI系统起,小米在操作系统领域的探索已历经十三载春秋。在这漫长的研发历程中,小米不断积累、不断创新,于2017年成功发布了自研的Vela OS系统,为IoT设备生态的逐步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随后的2019年,小米再次挑战自我,开始并行研发全新的纯自研通用系统——Mina OS。进入2021年,小米更是将视线投向了更广阔的车载操作系统领域,开启了车机OS的研发新篇章。

如今,澎湃OS作为小米四大操作系统的集大成者,完美融合了MIUI的手机体验、Vela OS的IoT设备互联、Mina OS的微内核安全特性以及小米车机OS的智能驾驶体验。通过全面采用统一连接协议,澎湃OS实现了移动终端、家居智能设备以及小米汽车等多设备之间的低延迟深度互联,为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与智能生活体验。这一创新成果不仅彰显了小米在操作系统领域的深厚实力,更为“人车家全生态”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要知道能够与小米澎湃OS在生态互联和智能体验上相匹敌的,仅有华为的鸿蒙OS。虽然在初始阶段,没有OS生态系统加成的传统厂商使用价格战可能会对小米汽车造成一定的冲击,但从长远角度来看,这种影响只会逐渐减弱,难以对小米汽车构成持续性的威胁。

小米汽车后发优势凸显

国际象棋大师卡帕布兰卡曾言:“要想赢,首要工作就是研究残局。”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商业领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深思熟虑、提前布局,并时刻关注市场的变化与趋势,才能在最后的“残局”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赢家。

汽车的发展历程,在某种程度上,与手机行业的演进轨迹颇为相似——技术的不断迭代推动了部分企业的淘汰与更新。然而,两者之间亦存在显著差异:

首先,汽车作为高定价的可选消费品,其市场需求与经济周期及行业景气度的波动紧密相连,这使得汽车行业在面临经济挑战时更为敏感。

其次,随着新兴势力的崛起以及手机厂商等跨界玩家的转型加入,汽车市场的参与者日益增多。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汽车产业深度关联就业及整体工业发展,那些拥有地方国资背景的车企或将在这场竞争中得以长期存续。

展望未来,预计汽车行业的竞争将愈演愈烈,市场格局或将迎来重大变革。在这场激烈的“残局”中,虽然整体市场面临挑战,但细分市场仍孕育着走量的机遇与可能。

小米造车并非是在三年前看到行业热门就盲目跟风投入的产物。小米以投资方式在汽车行业布局已有十余年,覆盖汽车零部件、整车、汽车后市场。据不完全统计,小米通过集团主体、雷军个人以及旗下投资基金(小米科技、小米长江产业基金、顺为资本等)在汽车行业通过增资入股等方式进行了多笔投资,参与的融资规模自 2011 年百万美元提高至2021 年30 亿美元水平。小米集团投资的企业自汽车产业链下游逐渐向上游零部件完善。自2021年官宣造车后,零部件企业投资成为其投资布局重点,2021 年小米成立智能电动汽车全资子公司,预计10 年投资100 亿美元,首期投资100 亿人民币。

当然,简单的砸钱并不能完全代表产品优势,小米汽车此次的技术发布会实属背水一战。

小米汽车在发布会上展示了其五大技术优势,这些优势不仅凸显了小米对汽车行业的深度理解和创新投入,也预示着其在未来智能汽车市场中的潜力。

首先,在驱动电机方面,小米汽车将特斯拉Model3作为主要竞争对手,并通过展示其性能优势来突显自身实力。这种直接对比市场领导者的策略,显示了小米汽车的自信和决心。

其次,在电池领域,小米汽车与宁德时代联合开发,特别强调了电池在冬季环境下的续航能力。这一亮点对于许多电动车用户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冬季续航衰减一直是困扰电动车的难题之一。小米汽车通过主打冬季低温续航,展示了其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和解决方案。

另外,小米汽车引入了一体化车身技术,即“大压铸”。这项技术具有空间布局紧凑、量产速度快、减少零部件和提高生产效率等优点。尽管这项技术存在一些劣势,如维修成本高和完全自研的风险,但小米汽车通过特殊设计和传统造车工艺路线的备选方案来降低这些风险。这一创新举措显示了小米汽车在技术研发和灵活应对市场变化方面的能力。

在智能驾驶方面,小米汽车展示了强大的硬件配置和算法创新能力。其采用了高算力芯片、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等多种传感器,保障了算力与感知能力。同时,通过BEV+Transformer+占用网络三项技术创新,实现了AI大模型技术全面融入。小米汽车坚持智能驾驶技术全栈自研,投入巨资和人力进行研发,目标是在2024年实现智能驾驶第一梯队水平。这一举措显示了小米汽车在智能驾驶领域的雄心和实力。

最后,在智能座舱方面,小米汽车通过五屏联动、澎湃OS上车以及构建应用生态和硬件CarIoT生态系统等技术手段,实现了“人车家全生态”完整闭环。这一技术优势不仅提升了用户的驾驶体验,也为小米汽车在未来的智能出行市场中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在传统汽车品牌与新兴势力在市场中激战正酣、难分高下之际,小米推出的这款全面无短板的轿跑产品,无疑是一记妙招,为市场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期待。Su 7 作为年轻人的第一款轿跑在50万内几乎没有敌手。

总结:醉翁之意不在酒

如今的小米汽车,已然从图纸上的构想华丽转身,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焦点。在众多新兴汽车品牌的激烈竞争中,小米汽车能否成功打响品牌战役、稳固市场地位,尚需在日后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展现其实力与智慧。经历了研发的重重考验后,小米汽车即将迎来销售的全新挑战。

前路漫漫,然而,笔者对雷总所勾画的宏伟愿景满怀信念。决定小米汽车长期成功的关键,并非单纯的销量数字,而是小米能否作为与苹果等世界一流科技公司齐肩的重要一环,完成其生态闭环的构建。

询价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宁德时代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

询价信息已提交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