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 金域医学:赢家通吃!30%增速10倍空间的赛道

证券之星综合 2020-12-21 21:13:21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今年来翻了近1倍的金域医学为何继续新高?高瓴的持仓是否依然存在预期差机会? 核心逻辑一:行业近10倍成长空间,渗透率有待提升

美国目前的诊断市场规模约有550亿美元,其中三分之一份额被独立医学实验室占据。

据证星研究院研究,目前同比国内,我国三方医检仅占医学诊断的市场份额5%左右。美国是35%、欧洲是50%、日本是67%。

这是一个寡头垄断行业,以美国为例,美国的Quest和LabCorp战略市场份额的近7成。

目前行业龙头市占率已接近国外,但渗透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大约在7-13倍左右。当然国情不同,医保政策不同渗透率也不会相同。但我国医保局的改革方向正在推进这一进程。

核心逻辑二:新医改推动渗透率的必然提升

证星研究院认为其核心逻辑为渗透率提升:医改让医院检测部门从收入部门变成成本部门,检测外包是大势所趋

医改有三个部分:集采、分级诊疗与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RG)。

集采促进的是创新药、CRO、CMO的发展。

分级诊疗和DRG促进的就是独立医疗中心渗透率提升的大逻辑。

证星研究院详细分解:

谁看病都想上三甲医院找最好的医生看,但如果仅是小病,那就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于是分级诊疗诞生了。按照金域医学领导梁耀铭的说法就是:新医改的思路是,“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 让小机构处理小毛病,大机构处理大毛病。

不过现在中小医院、诊所和社区门诊,诊断设备简陋,人员专业素质不足,满足不了专业检测需求。而大医院如果对一些冷门检验项目增加设备人员,也会造成医疗资源浪费。所以医学检验第三方外包是同时能解决专业检测需求和节省成本的经济选项。

说完分级诊疗说DRG

DRG就是同质的病人都用一口价打包收费,多次检测、多开处方的方式都不会增加医药利润,反而是增加成本。医院的检测部门将不是收入部门而是成本部门。所以以后将检测这块外包出去是大势所趋。这是个重资产行业,规模优势先发优势明显,对于小医药,大的独立医学中心是最经济的选择。

分级诊疗和DRG是推动独立医学中心的政策推力,可以说独立医学中心是新时代的产物。让社会医疗资源分配更合理。

核心逻辑三:金域医学先发优势人才优势规模优势明显

证星研究院已在前文提到,这是个寡头垄断的行业,独立医学中心需要大规模设备投产,同时规模越大单位设备采购成本更低,规模优势明显。独立医学中心需要专业的病理检测人才。而这类人才需要多年医疗经验的积累,有经验的检测人才其实屈指可数。如果能提前培养锁定这些人才。那么人才优势和先发优势是明显的。

其实看美国的Quest和LabCorp的发展经历也能看出。这两家公司后复权都是几十倍的涨幅。Quest后复权从96年至今从14.25涨到了594,涨了41倍。

另一方面,提到金域医学就不能不提领导人梁耀铭。

梁耀铭是体制内的红人,和政府关系很好,同时他的事业发展中不难看出梁耀铭有专注和有魄力这两种优秀的品质。

政府关系好:

早期梁耀铭是广州医学院毕业的学生,后来留校工作,做过校产办主任,负责校企运营。后来01 年梁耀铭被担任广东医学院的校办处主任和总务处处长(相当于掌握了学校的成本支出部门)。02年又被送去学习深造。可以说对于那个圈子,梁耀铭的关系是很好的,而且金域检测就是校企改制后的产物。是广州市科技局的下属投资公司为金域检验进行改制,其中投资公司占股20% ,广州医学院和公司员工各占股40%(后来是员工持股70%、学校持有20%、投资公司持股10%)。

专注和有魄力:

早期学校新办了广州医学院医学检验中心开始出售检验试剂。但后来在运营过程中,发展作为增值服务的检测却有很多医生有需求。后来97年梁耀铭就让这公司转型做医检服务还改了名叫金域检测。但早年那个市场确实不赚钱,毕竟医改也是近年的事。早年这个行业不看好的太多了,但梁耀铭还是很专注和有魄力的。当时的梁耀铭在国外看了Quest的发展就毅然决定一条大道走到黑。现实是艰难的但未来是美好的。期间几次经营困境和元老的出走,员工抵押房子借钱才度过了困境。但终于在09年新医改后走上了每年营收增长50%的快车道。目前金域医学的行业市占率是第一,领导的早年经历,在承接医疗资源上还是存在不少优势。

重视技术:

另一方面梁耀铭是重视技术的,他的目标是做出世界诊断标准。他认为行业价格下降应该是因技术进步而带来的平均成本下降,绝不是节约成本、人力式的无序价格战。金域医学作为是中国最早进入医学检测服务外包领域的企业,也是中国首家同时通过美国CAP和ISO15189认可的医学实验室,具备成功基因。金域医学的研发占比均在6%以上,远高于老二迪安诊断。其实这次新G检测的研发就是佐证,直接带动业绩增长200%。

证星研究院总结:赢家通吃赛道,金域医学30%市占率还有望继续提高。公司从财务数据和竞争优势上都优于老二迪安诊断。根据国家卫计委预测,ICL行业将在未来数年保持年30%高速增长,2020年将超过250亿元,2021年将超过300亿元。按照7%左右的净利率,公司未来几十亿的利润不难。虽然这波有新G检测助攻,但也侧面证明了公司把握机遇的能力。而且由于有二次感染的病例出现,该业务或常态化。如果把这块收入作为一次性业务,则公司短期估值偏高,但长期看空间仍大。但如果后期这项检测常态化了,那么当前的估值就存在了预期差机会。

风险提示:增速不达预期。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