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证券要闻 - 正文

少数派投资|马云炮轰的“巴塞尔协议”不适合中国?金融创新要有风险底线

来源:证券之星综合 2020-10-27 13:33:28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近日外滩金融峰会上,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公开炮轰巴塞尔协议,将之比作老年人俱乐部:

要解决的是运转几十年金融体系老化问题,而中国金融业是青春年少、还没有成熟的生态系统,不能把老年痴呆症与小儿麻痹症混为一谈。只讲风险控制,会严重阻碍中国金融业的创新与发展。到底什么是“巴塞尔协议”?它是否真的不符合中国国情?来龙去脉:为何要给银行“紧箍咒”对于银行信贷业务,多数人存在误区:银行有了存款才能发放贷款。实际上,银行的业务模式是“贷款派生存款”,它在发放贷款时完全不会动用客户存放的资金,而是“无中生有”地创造出贷款、同时体现为借款企业或个人账户上的存款,该过程记账如下:借:客户贷款贷:客户存款(贷款产生存款、而非将原有存款贷给借款人)理论上,只要银行不断发放贷款,就可以创造出无限多的存款(不考虑准备金),从而无限制地放大自身杠杆倍数,扩大资产规模,这是典型的“空手套白狼”。从利益博弈来看,作为典型的“资产驱动”行业,更高的杠杆会带来更大业务规模、更多股东收益,管理层也将获得更高的薪酬奖励。而一旦发生系统性风险,政府肯定不会坐视银行倒闭,潜在的损失将会由全民买单。收益-风险的不对称性,变相鼓励银行家过度承担风险、赚取更多收益的冲动,也导致了整个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大而不能倒”的道德风险下,“巴塞尔协议”应运而生,成为银行脑袋上的“紧箍咒”。

正本清源:对银行影响有多大?

“巴塞尔协议”始于1988年,由此而来的“资本充足率”成为了最重要的监管指标。它给银行设定了一个“杠杆率”限制:发放出去的贷款不能超过自有资本的一定倍数,比如10倍。一家银行想要扩大资产规模,必然需要更多的资本金,要么是股东投入、要么是自身经营赚得,进而限制住了银行无限扩张的能力。过去30年,在不断进化中,“巴塞尔协议”的监管要求愈发严格:1989年巴菲特买入富国银行时,该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只有4.95%,当时美联储的要求是4%以上,富国以20倍以上的杠杆取得了24.5%的ROE。

09年次贷危机后富国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已提升到8.9%,2019年进一步提升到13.7%,在大幅降杠杆的同时,它的ROE下降到了10%左右。从国内来看,2019年底工商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已达到14.27%,它以2.69万亿股东权益,支撑起16.33万亿的贷款、30.11万亿总资产。如果单纯以加杠杆程度衡量银行风险,那么巴菲特买入富国时的潜在风险要远远大于任何一家国内上市银行。“学习效应”带来的更高监管要求,降低了最坏情况发生的可能。

另外,考虑到不同资产类别潜在风险的差异,“巴塞尔协议”设置了不同的风险权重,比如国债几乎没有违约风险、权重为零,住房按揭贷款有足额抵押、风险小于一般贷款、权重为50%等,而不承担信用风险的手续费等中间业务收入则不会消耗资本金。这对银行业务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等量的资本金下,风险权重更低的资产及业务模式能带来更多的收入,银行有更强的动力开展“轻资本”业务。

以美国为例,富国、摩根等银行非息业务收入占比达到40%,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银行的顺周期性。

利益纠葛:“巴塞尔协议”不合中国国情?

基于上文分析,“巴塞尔协议”是对金融体系本身存在的过度扩张冲动的限制。

只要资产驱动的商业模式未变,资本充足率的监管“紧箍咒”就非常必要,而不限于所谓“青春年少”或是“老年人”阶段。资本充足率要求下,已有的股东投入及利润积淀决定了一家金融机构的发展上限,这缓和了银行间的激烈竞争,并有效阻挡了潜在进入者的侵蚀:想要做大规模、乃至“盖过”银行,就得有更多的资本金,但比银行更有钱,谈何容易?2020年6月底,蚂蚁集团股东权益合计2149.31亿元,而银行方面,仅招行就有6000亿以上资本金,四大行的净资产规模更是超过2万亿。尽管蚂蚁市值超过工行,但从资本金实力看,二者不在同一量级。这也决定了以蚂蚁为代表的互 联 网 金 融公司,不同于传统银行的发展路径。

6月底 “微贷科技”平台促成了2.15万亿信贷规模,其中自营贷款只占1.68%、仅360亿元。这说明,蚂蚁平台所发放的消费贷绝大多数都体现在了银行的资产端,消耗银行资本金、并由银行计提了对应减值准备。如果蚂蚁的消费贷业务想要脱离银行体系、资产端实现大幅扩张,在自身资本金有限的情况下,就必须要打破资本充足率的限制,这将带来杠杆倍数的飙升。从目前蚂蚁平台发放的消费信贷风险状况看,逾期90天以上比例(1.05%)显著低于银行平均水平,但其大数据识别能力并未经历完整风险周期的考验,尤其是具有高杠杆的信贷领域,单纯依赖历史数据无法解决“黑天鹅”问题,不加限制的杠杆率水平无疑会加大其脆弱性、甚至引发系统性风险,这在历次金融危机中已经反复上演。抛弃“巴塞尔协议”,无异于打开“潘多拉魔盒”,金融创新应以不造成系统性风险为底线。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