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餐饮企业港股IPO如火如荼,在去年海底捞上市、近日卖面的九毛九也递交了招股书之后,啤酒巨头百威亚太也准备再次冲刺港股!
9月18日,全球最大啤酒生产商百威英博旗下百威亚太正式开启招股,计划发行12.6亿股,每股发行价27港元-30港元,预计9月30日上市。按照最高发行价计算,百威亚太此次至多可募资378.7亿港元,约合48.5亿美元。
这是百威亚太在今年7月中止港股IPO后,再次向港交所发出上市申请。与第一次上市计划募集98亿美元的资金相比,此次上市募资规模缩减了一半以上,但从规模看仅次于今年Uber81亿美元IPO。百威亚太若成功上市,或将成为年内全球第二大IPO。
销量业绩傲视群雄
科罗娜、百威、哈尔滨啤酒。这些耳熟能详的啤酒品牌有着共同的联系:都是百威亚太旗下产品。百威亚太目前生产及销售的啤酒品牌超过50个,按2018年零售额计,公司是亚太地区最大的啤酒公司。
根据GlobalData提供数据,百威亚太2018年在中国市场、欧洲、韩国的啤酒销售额均排名第一,在印度与越南的啤酒销售额及啤酒销量排名也位居前三。2018年,按正常化除息税折旧摊销前盈利计,公司亦是以亚洲为基地的啤酒公司中溢利最高的其中一家。截至2019年3月31日,公司共拥有62家酿酒厂及73个经销中心,全职雇员超过3.1万名。
从产品结构看,百威亚太按照质量与价格将啤酒分为三类:高端及超高端品牌、核心及核心+品牌以及实惠品牌。受亚太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与城市化等宏观经济的影响,消费者正偏好更高端的啤酒类别以及贵价啤酒,高端及超高端类别品牌贡献了百威亚太绝大部分收入。
百威亚太啤酒产品一览
与内地多家啤酒上市公司相比,百威亚太的收入规模可谓是傲视群雄。2017年、2018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77.9亿美元、84.5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分别为550.97亿元、598.29亿元,年增长率6.1%;公司纯利分别为10.77亿美元、14.0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分别为76.17亿元、99.66亿元。2019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纯利分别为19.93亿美元、3.5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分别为140.96亿元、24.83亿元。
相比之下,A股盈利能力最强的青岛啤酒2018年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只有265.75亿元、14.22亿元。
两月之内二度申请上市
此次百威亚太受关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司在今年7月刚刚中止在港股IPO计划。
2019年5月10日,百威亚太正式递交上市申请文件,6月14日公司通过港交所聆讯,计划7月19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彼时百威亚太拟以每股40-47港元的价格发行16.27亿股,最多可募集764.47亿港元。有望成为年内全球最大规模的IPO。
但仅仅过了10天,7月14日,百威亚太便宣布基于考虑多项因素,公司与联席代表磋商后,已决定不再进行全球发售及在港上市计划。
对于此前中止IPO,外界猜测或与其发行价及估值较高有关。有媒体报道称,机构投资者认为百威亚太估值过高要求降低定价,但双方均不妥协,于是选择中止IPO。
对于二度申请上市,百威亚太专门于9月17日在香 港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有媒体报道称,百威亚太在会上称现在百威IPO跟之前有三点区别:第一,卖了澳洲的一个业务,通过这次IPO,会令百威有大的增长空间,更多的自由现金,帮助未来的并购;第二,多了基石投资者GIC;第三,和投资者沟通,认为现在是个好的时机,市场对这个公司的平台有较大兴趣。
加大内地布局力度
招股书显示,本次百威亚太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将全部使用于偿还应付百威集团附属公司的贷款以完成重组。还债是百威英博此次将百威亚太分拆上市的重要原因。
截至2018年末,百威英博净债务高达1028.4亿美元,2019年公司连续遭两家评级机构下调信用评级。为减轻债务压力,7月19日,百威英博在全球官方网站发布消息显示,百威英博已同意以约160亿澳元(约合人民币777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将澳大利亚子公司Carlton & United Breweries(CUB)出售给日本饮料食品巨头朝日集团(Asahi Group Holdings Ltd。)。百威英博从澳大利亚业务剥离中获得的大部分收益,将用于还清债务,该交易预计于2020年第一季度完成。
不过对百威亚太而言,此次上市或将是业绩增长的新起点。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2018年,按消费量及价值计,亚太地区是全球最大啤酒消费地区,亦是全球啤酒消费量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2018年,亚太占全球啤酒消费量的37%,且预期2018年至2023年将贡献全球啤酒消费量增幅的47%。
关于未来发展,百威亚太称将用四大商业策略推动收入增长,具体包括:第一,规模性高端化:透过探索新的包装方式及营销途径,针对特定的消费趋势,持续借助品牌达致增长;第二,核心类别差异化:发展核心及核心+类别品牌的增长潜力;第三,发展关连非啤酒类饮品:通过利用核心资产及资源来不断创造及识别新产品;第四,市场扩张:已开发且会继续配置市场扩张模式,以把握新市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