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抢项目”到“边抢边选” 机构刷新逻辑掘金科创板)
PE等投资机构正在逐鹿科创板。不过,在新的上市标准、定价及交易机制等制度安排下,机构投资逻辑悄然生变:从“抢项目”演变为“边抢边选”,从首先关注市盈率和净利润演变为重点研究新兴行业。新的“淘金”之路上,高智力竞争成为主旋律。
希望重演淘金盛况
“抢到即赚到”、IPO动辄几十倍的退出收益——这是当年其他板块市场“淘金”的盛况,一些机构投资者期望在科创板也能历史重演。不过,现在看来,过高的“暴富”期望并不现实。
华东地区一家创投机构负责人范伟(化名)表示,此前其他板块市场的IPO定价机制决定了一二级市场存在天然价差,机构获利几十倍的情况很正常。拟登陆科创板的企业的门槛设为10亿元,一级市场中的高科技企业估值均在几十亿元,甚至比部分上市公司估值更高,有希望上报材料的企业估值也在20亿-30亿元。相比此前其他某些板块市场动辄几十倍获利,现在获利可能在3-4倍间。预计一二级市场价差缩小,获利相应减少,但并没有改变机构“拼抢”项目的态度。
一位券商直投人士表示,这几个月来,科创板上市预期较明确的标的估值都在上涨,1月份曾接触过的某科创板方向的企业,相关财务数据用的仍是去年底的,没有任何理由支撑其估值上涨,但现在估值较1月翻番,并且依然引来很多机构争抢。
中科沃土基金董事长、中科招商集团常务副总裁朱为绎认为,科创板的“造富效应”受到机构关注。只要机构在网下询价阶段能“打”到筹码,那理论上开市第一天就可能透支涨幅。市场应担心的是暴涨的问题,而不是暴跌的问题。“没有成交量的涨幅是有问题的。从长远角度看,市场流动性以及投资者回归合理预期才是长期健康发展的根本。作为机构投资者,不仅要会抢项目,还要会选项目,抢到优质企业才是可持续发展的。”
朱为绎提到,现在部分投资者更热衷做战略配售和打新,这些额度很稀缺。锁定期一年的战略配售可理解成一年期定增,只要企业成长性好,就会有投资者蜂拥而至。
投资思路生变
尽管拼抢项目的“老故事”仍在上演,但机构使用的是“新逻辑”。
新鼎资本董事长张驰强调,在设立科创板的背景下,国内PE机构投资逻辑彻底发生改变:过去投资拟IPO企业时,首先看企业市盈率和净利润,其次才看行业。现在大量PE机构开始组建专业团队,学习研究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行业,投资还没有利润的科技型企业。这是投资逻辑和风格的转向,是影响行业格局的大事。
另一家PE机构合伙人说得更直接:“过去是考验关系的时代,有能力抢到项目就是能力;现在是考验判断能力的时代,换道竞争了。”
范伟说:“科创板所涉及的部分领域,我们以前也会投,但生物医药、芯片领域都不敢投太早期阶段的项目。科创板来了,针对长久期领域项目,我们也逐渐开始投早期阶段的。设立科创板对PE机构的一大改变是:不得不往中早期投了。这有利于高科技企业孵化。”
对于如何掘金科创板,朱为绎认为,重点在组建专业化的、按行业分工的投资团队。“有些项目我们甚至从实验室孵化开始一直跟踪,这才可能真正摸清里面的门道。”
博信基金总经理陈可认为,应理性审视科创板上市企业的成长因素与路径,从中挖掘真正具有科技引领效应的企业、伴随其成长并分享带来的财富。因上市机制将变为注册制,要摒弃过去“能上市就是好企业”的思维定式,把买者自负的风险意识贯穿到整个科创板投资,避免盲目投资带来的损失。
期待更多优质企业
谈及目前已获受理的科创板上市申请企业时,上述受访人士表示,整体上,这些企业兼具科技发展大方向和盈利两个方面,但更优质、更有科技特色的企业或许“还在路上”。
“首批科创板上市申请获受理的企业,是之前准备得比较充分的企业,部分甚至是临时换了赛道的企业。此外,应该还有不少优质科技公司在准备材料或者在观望。”另一家PE机构合伙人说。
朱为绎认为,目前已获受理的企业比较中规中矩,盈利状况较好。“还有很多优质项目在后面。对于真正优秀的科技类企业,投资者应该赚的是其长期成长的钱,什么时候买都不会吃亏。”如果想抢“头筹”,买入的价格可能很贵。
范伟称,已盈利的企业说明其可能已处于技术较成熟阶段,而类似芯片研发、生物医药等技术的研发时间都非常长。
天风证券私募投资基金子公司天风天睿副总经理陈实表示,设立科创板对券商等机构产生一系列联动作用。目前,有些储备项目与公司长期投资关注的高端制造、生物制药行业是一致的。此类硬科技企业本身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