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受子公司拖累致业绩变脸 信邦制药一次性计提大额商誉引争议)
一份《业绩预告修正公告》,将信邦制药此前预计的2018年净利润大幅下调了16亿元,变更为亏损12.3亿元-亏损13.5亿元。业绩“变脸”的背后,公司打出的“计提商誉减值”的护身符,却依旧没能服众。
公开资料显示,信邦制药全资子公司中肽生化有限公司(以下统称“中肽生化”)在2015年-2017年处于业绩承诺期,承诺业绩完成率为101.71%。在过去并未对其计提商誉减值的背景下,信邦制药预计2018年集中计提商誉减值14.76亿元-15.9亿元。
对此,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不存在业绩未完成、估值减低的情况下,一次性计提大额商誉并不合理,其中或存在会计操纵、利用会计手段人为制造未来业绩激增的可能。但目前从政策层面没有规定约束,因此“只是不合理,但不违规”。
业绩预告“变脸”
2月13日,信邦制药披露最新公告称,公司于1月31日收到深交所下发的《关注函》,但截至目前尚未完成全部回复工作,因此经向深交所申请,将延期进行回复。
往前回溯,1月31日,信邦制药发布2018年度业绩预告修正公告,据此公告,预计报告期内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12.3亿元-亏损13.5亿元,而上年同期为3.19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证券日报》记者查阅其此前披露的三季报内容发现,与此次的业绩修正数据相差甚远。
三季报数据显示,公司预计2018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变动区间为3.4亿元至3.8亿元,变动幅度为7%至20%。以此计算,两次净利润预计数据相差约16亿元。
对此,信邦制药表示,此次业绩修正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公司根据相关规定要求,在2018年年度终了时对公司商誉进行了初步减值测试;二是流通板块业务受“两票制”实施及医院控费的影响,销售收入增速未达预期。
具体来看,公司方面认为,其全资子公司中肽生化存在商誉减值迹象。
公告显示,中肽生化多肽及体外诊断试剂产品的客户主要集中在美国,受到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中肽生化经营业绩未达到预期,2018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大幅下滑。
而根据财务数据初步测算,信邦制药预计对中肽生化计提商誉减值14.76亿元-15.9亿元。最终减值金额尚待审计、评估机构进行审计、评估后方可确定。
收深交所《关注函》
值得注意的是,信邦制药的业绩“变脸”,已经在业界引发广泛关注。
有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指出,信邦制药的主要收入来自于我国西南地区,因此“受到外围不确定性影响”的说法有些不准确。《证券日报》记者查阅信邦制药2018年中报发现,分地区来看,2018年上半年,西南地区实现营收29.1亿元,占公司总营收的88.94%;而境外实现营收1.09亿元,占总营收的3.34%。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信邦制药在2018年中报的商誉减值准备一项中,明确提及“本公司于2018年6月末对合并中肽生化有限公司形成的商誉进行减值测试,未发现存在减值”。
1月31日,深交所就此事下发《关注函》。
《关注函》指出,根据《盈利预测实现情况的专项审核报告》,中肽生化在2015年-2017年期间实现利润数共计3.32亿元,较承诺净利润3年合计数3.26亿元的完成率为101.71%。
因此,深交所要求公司结合中肽生化近年来的市场环境、经营情况、主要产品、业绩承诺实现情况等,说明以前年度未对其计提商誉减值,而在2018年集中计提大额商誉减值的原因和合理性。并结合会计准则核实以前年度是否存在商誉减值计提不充分的情况,是否存在业绩承诺精准达标并对各期财务报表进行不当盈余管理的情形,是否可能导致会计差错调整。请年审会计师核查并发表专项意见。
同时,深交所要求信邦制药说明在三季报中对2018年度全年业绩进行预告时,是否充分考虑了中肽生化经营业绩及商誉减值情形的影响;说明公司前后两次商誉减值准备的判断存在差异的具体原因及合理性。
对此,沈萌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业绩达标并不等于商誉不存在,商誉是在资产负债表中的一个科目。因此即便业绩达标了,在报表中体现的实际资产与收购估值之间的差额仍然要记作商誉。
但他指出,中肽生化的问题在于,商誉并不存在因为业绩未完成、估值减低而要一次性计提的大额商誉,而是应该根据新规将商誉逐年摊销。中肽生化选择过度计提可能存在会计操纵,以掩盖其它可能问题,或者利用会计手段人为制造未来业绩激增的可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