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小看新三板 更理性才有更多期待

来源:读懂新三板 2018-10-25 08:04:54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如今提起新三板,总结起来最多的情绪就是绝望,投资机构不来了,做市商撤退了,你看,连做挂牌的人员也在大规模转行。

(原标题:不要小看新三板 更加理性才有更多期待)

如今提起新三板,总结起来最多的情绪就是绝望,投资机构不来了,做市商撤退了,你看,连做挂牌的人员也在大规模转行。

可绝望归绝望,新三板市场并没有停止发展,新增挂牌的公司依旧不少,也不乏好公司。

今年以来,新增挂牌的公司达487家。与过去几年的新三板相比,这个数字是断崖式下滑,但是这个数字放眼当下全球的证券市场,依然是独一无二的。当然,这要归功于新三板的市场化制度,赋予的高度包容性。

所以,可不要太小看新三板了。如果因为现在新三板行情暂时低迷就对这个市场失去信心,是会犯虚无主义错误的。

虽然市场流失了一些好公司,但新增挂牌的公司中,也有行业中的佼佼者。仅看规模,今年挂牌的公司依然有10家营收级别在10亿元左右。

“现在的新三板,回归理性了”,有市场人士这样对读懂君说。的确,此前很多公司,属于稀里糊涂挂牌,莫名其妙摘牌的类型。市场需要一个出清的过程。

经历大起大落,市场主体更加理性了。行稳方能致远,这对于新三板市场的发展来说,难道不是好事吗?

新增487家挂牌公司,依然“傲视”全球!

“注册制”真不是盖的。

5年时间,新三板累计挂牌超万家,从申请到挂牌平均时长只需108天。

赚钱效应、挂牌补贴等多重刺激下,前几年的新三板市场,可以用疯狂来形容。也正因此,此前的很多公司,属于稀里糊涂挂牌,莫名其妙摘牌的类型。

市场下行,赚钱效应散去,大部分公司只看得到成本,看不到好处,公司挂牌的热情明显下降。2017年12月,甚至出现了单月挂牌公司负增长的情况,即摘牌数量大于新增挂牌数量。

这一点,券商感受最明显,“现在业务非常不好做。”不只一家券商的新三板挂牌人士这样告诉读懂君,“现在的企业家,谁还没有个挂牌新三板的朋友,一打听就知道划不划算了,不划算肯定都不愿意来了。”

但是,今年以来,成功挂牌新三板的公司数量,依然达到487家。

这个数量与过去相比自然是大幅下滑,甚至是断崖式。2017年同期为1743家,2016年同期为3325家,2015年同期为1838家,哪怕是刚刚兴起的2014年,同期挂牌公司数量都达到了754家。

新三板遇冷,是不争的事实。

只不过,仅看新增挂牌数量,新三板依然是全球新增挂牌公司最多的证券市场。当然,这要归功于新三板的市场化制度,赋予的高度包容性。

此前新三板一直与纳斯达克对比,今年以来,全球主要市场中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几乎是最多的,不过也仅有238家;就算是上市的锣都不够敲了的港股市场,今年以来新增的公司也不过177家;IPO常态化,今年以来成功上市的公司仅90家。

或许,新三板新增的挂牌公司,并非现在太少了,而是以前太太太多了。“过于火爆的市场状况并不正常,降温是好事。”股转公司领导曾公开表示。

好公司不来了?新来的也没有太差呀!

市场火热,俞敏洪的新东方网,许老板旗下的恒大淘宝、恒大教育,鼎晖控股的南孚电池,各大资本系也或多或少将旗下的公司安排上了新三板;

曾经,郭广昌的汉宏复霖说要来新三板,与滴滴激战正酣的易到用车说要来新三板,就连许老板,恒大淘宝成功挂牌后,还计划把恒大冰泉也送到新三板。

市场好,明星公司、好公司蜂拥而至;行情转冷,大家都销声匿迹了。

的确,今年以来几乎没有几家耳熟能详的公司挂牌,但具体来看,新挂牌的公司也不差呀。

首先,读懂君带大家看一下整体情况。今年挂牌的公司,2017年的营收中位数为5047万元,净利润中位数为276万元。在业绩规模上要略差于新三板的整体情况,2017年新三板公司营收中位数为7241万元,净利润中位数为410万元。

但,前者的成长性要远远好于新三板的整体情况。

今年挂牌的公司,2017年的营收同比增长率为25.95%,新三板的整体中位数为16.17%,创新层公司为16.90%;今年挂牌的公司,2017年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率为23.43%,而新三板的整体中位数为12.38%。

再具体来看,新挂牌的公司,2017年营收超过10亿的有9家,其中不乏行业中的佼佼者。

比如“期货一哥”海通期货,2017年营收达51.7亿元;比如2017年营收40亿,净利润7.7亿的游戏公司智明星通;还有成立2年成独角兽,国内最大的电镀金刚石线生产商美畅新材……

 

今年挂牌,营收达10亿元的公司

虽然好公司、明星公司出现的频率少了,但新三板依然是它们的一个选择。

更加理性的新三板,才有更多期待

“现在的新三板,回归理性了”,不少市场人士这样认为。

“早年间,很多挂牌公司也是在没有想清楚的前提下,在各方力量的裹胁下奔赴到新三板,结果发现和预期不一样。很多公司开始理性反思是否现阶段就要对接资本市场”,股转公司副总经理隋强曾公开表示。

“现在的公司对新三板都有了一定的认识,申请挂牌大都有自己明确的目的,不会像之前一样盲目了。”某券商新三板业务相关人士告诉读懂君,“虽然明知道自己不能融资,但部分公司觉得新三板依然有一定的‘背书’作用,对于业务的开展有一定好处;还有公司就是为了规范自己;当然,也存在因对赌协议等情形,不得不先挂牌新三板的公司。”

同时,隋强指出,因为前期快速发展,并没有过多时间深入思考背后市场的需求变化,市场调整后,有了更充裕的时间进一步反思市场早期设立的制度和理念是否适应下一步改革的需求。

因此在市场人士看来,这种理性回归,更是市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前提。

“以前有不少挂牌公司,融资和交易都实现不了,只付出监管成本,基于自己的发展状况主动申请摘牌,所以导致新三板企业数量大进大出的情况。在今后挂牌公司都更理性的情况下,势必不会贸然摘牌,新三板市场整体结构趋于稳定,更有利于一些针对性的政策改进、出台。”某市场公司人士称。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