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赴港上市潮起VC/PE“寻医问药”热情不减)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粗略统计,近期可能赴港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超过十家,一波赴港上市潮正在酝酿中。作为VC/PE机构最重要的退出渠道之一,IPO的畅通也带动了投资的升温,年初以来,医疗领域大额融资频现。
业内人士认为,港交所允许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业赴港上市是近期上市升温的最直接原因。不过,投资尤其是生物医药投资专业且周期长,一拥而上不可取,未来看好医疗和人工智能结合带来的投资机会。
扎堆赴港上市
继歌礼生物之后,日前,又一家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业——华领医药赴港上市。
根据IPO申请书,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华领医药尚未有任何产品实现商业化,也没有任何产品销售收益,主要是以现金补贴的形式从政府获得补助支持研发项目。
不久前,5月上旬,歌礼生物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说明书,有望成为第一家港交所IPO新规后上市的无收入的生物科技企业。
记者注意到,除上述两家企业外,还有数十家企业可能赴港上市,包括成大生物、君实生物、信达生物等。5月初,成大生物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通过赴港上市议案,打响了“新三板+H股”第一枪。
“港交所IPO新规实施后,对生物医药创投机构而言,除纳斯达克之外,又多了一个IPO市场,在解决资金流动性方面,是非常好的事情。”深圳某知名医疗投资机构执行合伙人表示。
湖北某大型创投机构董事长认为,从拿到临床批文到最后新药上市,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过去资本市场实际上并没有按照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规律来配置资源,导致在新药研发上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在新药领域始终没有太大的突破。港交所IPO新规最大的意义就在于改写了资源配置机制,将来可能会有大量的新药不再因为资金问题而受到掣肘。
医药投资升温
记者注意到,退出渠道的多元化,让VC/PE机构在拿项目上更加慷慨,生物医药投资升温趋势明显。
6月中旬,药师帮宣布完4.2亿元C轮融资,其中C1轮由顺为资本领投,松禾资本和高捷资本跟投;C2轮由DCM资本领投,SIG跟投。
5月上旬,基石药业宣布完成2.6亿美元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主权财富基金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领投,红杉中国、云锋基金、中信产业基金、高瓴资本等参与,现有投资方元禾原点、博裕资本等继续跟投。据了解,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药领域B轮最大单笔融资。
此外,清科数据显示,近期获得数亿级大额投资的还包括先导药物、奕安济世、美尔贝等多家生物医药企业。
“生物医药投资是个非常专业的活,不管港交所推出什么政策,都不能一拥而上。投资尤其是生物医药投资需要对行业有深刻的了解,既要有信心,也要有实力,能够耗得住进而真正去深耕。”上海某医药创投机构合伙人表示。
实际上,近年来,生物医药一直是最热门的被投行业之一。据上述合伙人介绍,截至目前,医疗领域的人工智能企业,完成A轮融资并且可查的至少有160多家,两三年前只有十几家,增长速度非常快。前述湖北某大型创投机构董事长认为,作为投资人,投资生物医药行业,除了能够保证被投企业增值,还要保证资金的流动性。“在投资的有效期内,技术能不能变成产品,产品能不能变成商品,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瞄准人工智能风口
今年4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研发基于人工智能的临床诊疗决策支持系统,开展智能医学影像识别、病理分型和多学科会诊以及多种医疗健康场景下的智能语音技术应用,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前述上海某医药创投机构合伙人认为,生物医药行业和信息技术行业在过去一年发生了很多事情,即所谓的跨界融合,互联网医疗经历了两年的沉寂以后,今年上半年重新开始活跃。
“人工智能风口来了,但并不意味着拿着标签就可以去融资,最重要的是有人买单。不是你自己觉得好就可以,即便是人工智能企业,也要看收入从哪里来,比如是医院给的还是患者给的,性质就完全不一样。”该合伙人表示。
前述湖北某大型创投机构董事长认为,随着消费升级,人们对医疗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技术上面,关注较多的是人工智能,包括基因检测、精准医疗等。大数据的每一个应用,每一个突破,即使是存量数据的有效应用,都会对行业带来非常大的促进。
深圳某PE机构合伙人认为,所谓的生物医药投资过热,几乎都是VC/PE机构在追一些成熟项目,真正关注生物医药早期研发的资本依然非常少。“最近一些投资环境的变化,使国内专注生物医药研发的企业,在某种程度上有了选择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