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创业板业绩“披沙拣金”进行时)
在全球风险偏好因为诸多因素频繁反复的情况下,业绩数据成为投资者把握确定性的锚。在A股市场,确定性的业绩成为市场追逐的重点机会,其中尤以创业板的业绩引人关注。资料显示,创业板一季度业绩预告超预期,市场对于创业板行情继续充满关注,偏向于看好创业板中优质成长股机会。当然,对于创业板的业绩表现,投资者应该多加辨别,部分公司资产并表和大规模非经常性损益等带来的业绩瞬间“膨胀”持续性存疑,其中的风险值得关注。
业绩超出预期
金融大数据终端显示,截至2018年4月16日,沪深两市共有1524家上市公司发布2018年一季报业绩预告。其中,主板共338家上市公司披露,披露率为18.06%;创业板共有721家披露,披露率为99.86%,已经基本披露完毕;中小企业板共有455家披露,披露率为49.95%。
根据安信证券测算数据,创业板2018年一季度预告归母净利润增速预计为30.12%,较2017年第四季度单季度(同比口径业绩快报测算-28.56%)和2017年第一季度(26.52%)均出现明显上升,超出市场目前的预期。剔除温氏股份和乐视网后,创业板2018年一季度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为36.84%。而按照可比口径计算得出创业板指数成分股预告同比业绩增长37.39%,剔除温氏股份后上升至46.15%,创业板50成分股同比业绩增长62.78%。
从行业角度来看,按目前披露的业绩预告,医药生物、传媒、电子贡献最大,占比超过40%;再加上化工和机械设备,前5个行业的业绩占比超过50%,达57.33%。
由于此前商誉减值的阴影,投资者较为关注一季度的盈利增长究竟源于内生还是依赖并购。对此,东吴证券研究报告借助文本挖掘来分析企业盈利的主要原因,结果显示,在721个样本企业中,盈利企业共有626个,而对这626个样本企业的统计结果显示,盈利动力主要来自于主营业务公司共有578个,占总样本的92.33%;仅有20个企业的盈亏动力主要来自于并表,占3.19%。另有28个企业的盈亏动力同时来源于主营业务的变化和并表对公司净利润的影响,占4.47%。从这个角度来看,创业板一季度盈利增长主要依靠内生。
非经常性损益对创业板一季报的盈利贡献也有限,在626个盈利企业中,有252个企业的非经常损益占净利润的比值在0%-5%之间,占盈利样本合计的40.26%,比值分布在5%-10%的样本也有81个,占12.94%,即非经常损益对净利润影响在10%以下的企业样本数占总样本数的53.2%。非经常损益占净利润比重超过50%的企业数量仅占样本总数的10.71%。这表明,企业净利润的改善主要来自于企业主营业务盈利能力的改善,而非依赖非经常损益对净利润的改善。
民生证券分析师杨柳指出,对创业板整体业绩增长贡献最大的公司,利润高增很大程度上受并表和大规模非经常性损益这两个因素影响。在对创业板业绩增长贡献最大的20只个股中,仅3只业绩高增是因为主业发展,3家源于涨价,7家源于转让资产或政府补助带来的非经常性损益,7家源于并表。这种业绩高增长的持续性仍然有待观察。
“盈利牛”能否再现
创业板一季报业绩预告超预期,也引发了对于创业板行情更多的关注。安信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果表示,随着政府、国企以及大型民营企业对新经济投入的加速,新经济部门的景气复苏将持续。当前部分投资者依然纠结于创业板业绩的结构性特征,陈果认为,结构性特征在绝大多数板块普遍存在,但无论是整体创业板,创业板指乃至创业板50,盈利趋势都呈现改善是客观现实。而投资者对创业板业绩改善持续性的最大担忧,往往来自于2018年商誉减值高峰,这本质实际上是非经常性损益,资本市场将更关注新经济公司内生增速的改善趋势。预计一旦创业板指对应半年报盈利增速依然好于市场预期,投资者将更坚决地配置新经济板块。
汇丰晋信科技先锋基金经理陈平认为,目前创业板第一阶段的超跌反弹已经完成,第二阶段行情能否出现,关键在于创业板的业绩增速能否看到明显回升。“我们倾向于认为会有第二阶段行情,因为无论是从基本面还是从盈利释放动机来看,以创业板为代表的成长股都有望迎来业绩回升。尤其是业绩好、偏龙头的公司可能会有不错的表现。”创业板能否出现第三阶段行情,则取决于一系列更长期的因素,比如经济增速是否会放缓、利率是否会下行、市场对白马股的抱团是否彻底瓦解、鼓励创新的措施能否落实、创业板能否诞生引领行情的龙头股等等。
广发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戴康表示,创业板当前的行情不能简单地和2013年划等号,2013年创业板是“盈利牛”,而2018年至今创业板的反弹主要由贴现率驱动——创业板从2月9日反弹以来,2018年报预期业绩高增长的个股并没有明显跑赢业绩低增长的个股。春节前后流动性环境超预期宽松,以及持续出台的新兴产业政策,是创业板持续上涨的主要动力。综合对比2013年和2018年创业板的盈利、贴现率(无风险利率+风险偏好)以及所处市场的微观结构均显示,2018年创业板很难重现2013年的“盈利牛”。预计风险偏好提升驱动的新经济躁动将有所消退,但真正具备基本面改善而估值合理甚至低估的优质成长股,将会在未来分化的市场中胜出。
机构保持配置动力
而从近期买方的持股意愿来看,不少机构仍保持着对以创业板为代表的成长股的配置动力。
中信保诚基金经理吴昊表示,前期预期价值板块存在估值修复的机会,但由于社融数据低于预期,使得反弹的空间和概率都大幅缩减,如果一季报不能有超预期的业绩增长,可能机会就相对有限。对于所配置的价值板块,未来可能择机做一些减持,目前全年相对看多成长板块的逻辑未受到实质性冲击,仍会维持目前小幅超配成长板块的配置。
国海富兰克林基金认为,近期小盘股涨势较好,主要原因在于:首先,“独角兽”概念引领市场;其次,春节后市场流动性转好,导致整体利率下行,有利于小盘股的活跃;最后,周期股、地产产业链回调,部分出场的资金进入小盘股。短期来看,支撑小盘股上涨的逻辑仍在,到5月份高频数据发布,同比出现不错表现后,市场风格或有所转变。总体看,如果全年宏观经济表现较好,小盘股率先反弹,大蓝筹也有望上行,蓝筹股及小盘股可能都有机会。
另外,就北上资金而言,统计数据显示,根据上市公司年报,截至2017年底,虽然北上资金仍偏爱大额布局家电、消费等白马个股,但是在资金新进的个股中,中小创公司占去绝大多数。近期来看,数据显示,上周(4月9日至13日),沪、深股通双双创下今年以来单周最大净买入金额,分别达75.07亿元和51.87亿元,成交总额环比3月底增长。其中,创业板加仓力度持续领先,其次则是中小板。
当然,机构对于创业板的配置仍集中在绩优个股上,当前市场风险偏好还不足以促使机构持股向业绩较为一般的个股延伸。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多位成长风格基金经理发现,近期有基金经理在中小创上进行了5%左右的仓位调整,集中在细分行业龙头类的创业板个股上。另外,有基金经理认为,当前阶段预期期待板块的整体表现,不如抓取个股的机会。但是对于概念主题型的创业板机会,认为是当前增加收益的重要方法。
此外,有基金机构认为,创业板机会并不会独立于市场的大环境,特别是当前环境渐趋复杂,对创业板的影响,仍在持续发酵中。4月17日,创业板指数就跌破1800点,盘中重挫近3%,同期,沪指报3066.80点,跌1.41%;深成指报10395.16点,跌2.13%。有私募机构认为,创业板机会正在面临严峻的市场大环境,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A股市场整体面临较大压力,创业板期望从中“冒头”,其压力可想而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