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四成规模低于2亿元,发起式基金迎“清盘”危机)
对于大限只有3年的发起式基金而言,如果规模不到2亿元,那么等待它们的只有三条路:其一,清盘;其二,再募集;其三,公司自掏腰包。
截至1月29日,有68只发起式基金处于亏损中,且大多成立于2015年,对于大限只有3年的发起式基金而言,如果规模不到2亿元,那么等待它们的只有三条路:其一,清盘;其二,再募集;其三,公司自掏腰包。
《国际金融报》记者梳理发现,2015年成立的发起式基金总计107只,处于亏损状态的有28只,其中,天弘中证休闲娱乐指数C以-16.8636%的年度收益率高居亏损榜首,累计净值跌幅达42.9%,截至去年年底,募集规模仅有0.22亿元,恐遭“清盘”危机。而同期,天弘中证休闲娱乐指数A的规模为0.14亿元,累计净值跌幅为42.53%,年度收益率为-16.6558%。
业绩情况不容乐观
“合同生效满3年,基金规模不低于2亿元”,这是2015年成立的发起式基金必须面对的两大限制条件。如果不满足,将会面临被“清盘”的风险。
自2012年开放发起式基金申请以来,大部分基金公司都对发起式基金“尝了鲜”,但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此类机制基金因为业绩差并未在市场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优势。然而,从理论上来讲,发起式基金是基金公司自有资金可以参与投资的一种,较容易获得投资者的信任,如果业绩好,扩大规模并不是一个难题。
记者从数据了解到,截至1月29日,2015年以来新成立的79只发起式基金中,已到期的天弘沪深300、兴业多策略、博时产业新动力等6只基金均已达到2亿元最低募集规模,而募集规模未达2亿的基金有31只,占比达四成。
发起式基金面临“清盘”危机并不是新鲜事,早在2015年12月15日,国联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国联安中债信用债指数增强型发起式基金正式清盘,而这也是国内首例发起式基金主动清盘的案例。
多只未能达到2亿募集规模
一位基金业内人士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分析道,多只发起式基金如今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主要原因在于其投资业绩差,换句话说,基金公司自己的理财业务做失败了。
发起式基金成立的初衷在于,让基金公司与投资者真正做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为了取信于投资者,基金公司本身以投资者身份出现,利用公司闲置资金参与发起式基金,相当于创建了一种“利益捆绑”模式。按理说,这类基金的规模和业绩一定会实现良性增长,因为基金公司在为自己“理财”。然而,事实上,很多发起式基金做砸了,业绩并不好。
分析人士对记者分析称,“基金公司作为投资人身份出现在发起式基金中,按理应该让表现最佳的基金经理进行投资,可是,为什么会出现事与愿违的现象?这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基金公司高层为了自身资产安全,在基金经理进行投资时干预了投资策略,或者就是选择的基金经理经验不足。又或者,渠道销售时的返佣力度不大或者品牌影响力不足导致的。”
也许一部分投资者会认为,当2亿元最低限度无法达到时,基金公司可以自掏腰包来解决“清盘危机”。
但记者了解到,据《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规定,基金管理人在募集基金时,使用公司股东资金、公司固有资金、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或者基金经理等人员资金认购基金的金额不少于1000万元人民币,且持有期限不少于三年,当发起式基金的基金合同生效三年后,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2亿元的,基金合同将自动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