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最严监管年推动保险业回归保障)
2017年被称为保险业的最严监管年一点也不为过。据统计,2017年以来保险业监管新政超20条,开出罚单超过800张,刷新历年最高纪录。从严监管贯穿始终,不但没有影响保险业的发展速度,反而推动行业市场环境优化,回归保障“成绩单”亮眼。
保险业这几年的发展速度有目共睹。2016年,保险业的增长速度是GDP的4倍以上,这一增长速度在所有行业当中都是亮眼的。从纵向来比较,从2012年到2016年,保险密度,也就是人均保费从1143元到2258元,增长幅度是97.6%。
然而一边是高速发展,一边也接连暴露出一些新问题。近几年,特别是在寿险板块,重理财轻保障的产品“高歌猛进”,这些产品与保险重保障的本质要求有所偏移。另外,比如集中举牌、跨领域或跨境并购、激进投资等乱象层出不穷,少数保险公司甚至通过虚假出资和虚假增资,追求快速扩张。在快速发展但“偏离轨道”的背景下,保监会2016年末,进一步强调了“保险姓保”、“监管姓监”,表示将从严从实加强监管,积极稳妥处置潜在风险点,这就为2017年保险业的“严监管”定下了基调。
2017年以来,保监会不断加强对保险公司股东监管等公司治理规范,严监管重锤接连落地。特别是4月后,保监会接连发布“1+4”系列文件,针对保险市场主体在偿付能力、产品开发、业务经营、资金运用等方面存在的乱象问题,部署保险机构开展了偿付能力数据真实性自查、车险市场专项整治、自查产品销售宣传、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排查等8项自查工作。与此同时,保监会及地方保监局不断加大处罚力度。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上半年,保监会通过企业自查和专项检查整治市场乱象,其中自查发现问题超过1000个,涉及金额近千亿元,同时加大惩处力度,对超过300家保险机构开出罚单。
2017年保监会主要从四方面着力防范和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一是密切关注重点公司流动性等风险,有针对性从保险产品、资产结构、负债结构、处置长期资产、增加短期流动性资产等多方面采取措施,缓解流动性风险。二是完善流动性监管制度,持续抓好满期给付和退保风险防范工作。公开征求《关于进一步加强人身保险公司业务现金流管理的通知》意见,明确流动性管理的职责分工,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监测体系,坚决守住风险底线。三是加强公司治理和关联交易监管。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险公司关联交易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明确“穿透监管”、“实质重于形式”的监管原则,从严认定关联方和关联交易,加大关联交易监管力度。四是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监管。开展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排查专项整治,重点关注重大股票、股权投资、利用金融产品、回购交易及资产抵质押融资放大投资杠杆等情况,对存在突出问题及重点保险机构持续开展现场检查工作。
在一系列“监管姓监”的严监管工作背后,是意在推动保险业回归保障的“初心”,纠偏厘清了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事实上,对于保险市场来说,严密有效监管更利好行业长足发展。一方面,营造了更加健康、注重保险保障的市场环境,助推行业优化业务结构,推动风险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型业务发展;另一方面,减轻行业恶性竞争给优质上市险企带来的经营压力。
统计数据显示,监管环境完善带来了积极变化。前三季度,全行业共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0457.32亿元,同比增长21.01%。其中,产险公司和人身险公司分别增长14.54%和23.43%;赔付支出8327.27亿元,同比增长7.44%;保险业资产总量16.5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9.69%。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2017中国保险业发展年报》预测,2017年全行业保费收入将达到3.7万亿元~3.8万亿元,同比增长约19.4%~22.7%。其中,全国财产险公司保费收入约9850亿元~9950亿元,同比增长6.7%~7.8%;全国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2.7万亿元,同比增长24.9%~29%。
尽管如此,保险业依然存在不少突出问题,2018年从严监管或将延续。保监会副主席黄洪近日公开讲话表示,监管的最终目的是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从监管的资源配置看,要把监管资源向发现风险、防范风险、处置风险倾斜。现在,大量的监管资源配置在日常行为监管上,对法人机构风险监管的投入严重不足,对风险不够敏感,一些重大风险不能及时发现。监管资源配置必须有大的变化,向风险监管、法人机构监管、重大风险处置等领域倾斜。现在,新技术发展很快,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在保险业的运用日新月异,金融科技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性潮流,这对保险监管是个很大的挑战。从监管的实践看,保险监管要“长牙齿”,提高依法监管的能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