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下半年以来,IPO审核速度加快,各家VC/PE机构投资项目IPO过会捷报频传。而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的并购需求正不断释放。VC/PE机构多年的蛰伏,终于迎来丰收。
在这样的退出盛宴中,投资机构具体有怎样的成绩和未来布局策略,他们如何在IPO退出和并购退出间权衡?项目退出往往伴随激励分红的产生,怎样的激励机制设计更能留住人才?
12月5日,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2017中国创新资本年会”上,来自君联资本、基石资本、达晨创投、深创投、德同资本、昆仲资本、金葵花资本等诸多嘉宾围绕此话题进行了讨论。
君联资本刘泽辉:好的激励机制能吸人才,让人才变成能人
成立于2001年的君联资本,是联想控股旗下的独立投资机构,现在管理规模超过350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美元和人民币基金。今年是君联历史上的第二大年,包括IPO和借壳上市有约10家,也覆盖了全球的资本市场。
每家投资机构IPO项目的数量和投资回报的倍数都让人欢欣鼓舞,但成功背后是投资机构和投资人的艰辛努力。今天的环境下,大家买房结婚生子面临着生活压力,需要物质上合理激励机制的设计。好的制度会产生好的人才、吸引好的人才,让人才变成能人。没有激励不行,但也不能完全靠钱,企业还是需要有正能量。
中国的私募股权市场过去经历了很多起伏,这都是常态。退出是所有投资机构都需要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也是投资过程的关键一环。投出好项目仅是开始,实现退出把真金白银还给LP是作为专业投资人应该去做的。这样才能使产业实现正循环,让LP有更多资金能够持续支持私募股权市场的发展。
基石资本陶涛:项目IPO更意味着机构新一轮服务的开始
基石资本主要关注科技、传媒、消费品及健康产业,投资阶段从VC投资到PE投资、并购投资都涵盖。今年基石资本有三个项目IPO,三个项目通过股权出售退出,一个项目通过换股到上市公司退出。虽然退出项目不多,已经占到基石资本在管企业大约10%的量级。
目前,基石资本累计投资了约110家企业,退出的项目有大概四五十家。我们是集中投资、重点服务的打法,虽然累计基金管理规模有400多亿,但我们觉得团队同时覆盖60到100家企业已经是极限。如果管理400家或者更多企业,我们没有办法对被投企业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
我们投资小而精,每年的退出案例不是那么多,但我们是许多项目的最大财务投资人。这种情况下,能够更深入参与到企业的战略方向探讨以及给企业价值增值的过程中。在项目退出以后,有的企业家又成为我们的投资人,有的企业家跟我们一起在新的门类里进行产业上的合作布局,这是我们认为的能够有效帮助投资人获得最高收益的方法。
今年,基石资本IPO的三个项目,分别实现约2倍、5倍和20倍的回报。大家觉得这是项目的退出,我们认为其实是新一轮服务的开始。基石资本一方面擅长帮助被投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另一方面也擅长帮助这些企业在上市以后,通过持续的并购、扩张来提升市值,我们在这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案例。
今年的项目IPO算是口头上的退出,明年过了锁定期之后,将是投资机构真正的大退出年份。过去两年,基石资本也开展了比较多的并购型投资,也跟弘毅投资有一些合作。今年有深创投控股的企业IPO,相信未来在中国资本市场,会有更多基金控股的资产通过IPO或者换股方式退出的案例,希望明年能够在这方面退出进行新的尝试。
达晨创投齐慎:坚定看好中国资本市场
得益于中国资本市场IPO审核速度的加快,达晨创投今年IPO的项目有17个,并购退出的项目有五六个,今年确实是不错的年份。
达晨已经成立了18年,我们更加专注于发现中国资本市场的机会,关注中国本土的创新企业如何跟中国资本市场对接。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审核理念和每年的一些变化,我们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我们也为想跟中国资本市场对接的企业,提供专业的对接经验和服务。
我们不会理会整个资本市场的形势变化,而是坚定地看好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每年都会有项目成熟之后去推动申报IPO。达晨目前在中国投资了400家企业,保持约每年申报20家的体量。
从时间方面来看,达晨现在IPO的项目都是2011年-2013年投资布局的。我们并不是赶Pre-IPO的机会,而是过去已经做了布局,当然企业到这个阶段已经符合资本市场各方面要求。
高收益的项目都是投资周期比较长的项目,比如,我们在2009年投资的尚品宅配今年IPO,8年时间为达晨带来约70倍的回报。投资还是要长期、有耐心,找好行业的选手陪着它一块成长。当它成熟跟资本市场对接后,一定会获得相应丰厚的回报。
对于明年的退出打算,第一,达晨还会继续推动投资成熟的企业申报IPO。第二,达晨今年17家公司上市后,明年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真正上市交易退出的节点,会有接近100亿左右二级市场的变现。如何去为我们已经IPO企业进一步创造价值,这对我们是很重要的命题。第三,达晨共有70家IPO上市公司,我们会围绕上市公司的产业需求,跟投资或者意向投资的企业去做有价值的对接,这是我们希望做大尝试的方面。
昆仲资本梁隽樟:寻求团队和个人激励间的平衡
昆仲资本去年刚成立,主要关注TMT和消费升级领域的风险投资,投资阶段偏早期,我们也在后期做了一些布局。虽然昆仲资本相对年轻,团队成员过往已经合作了挺长时间,几个核心的创始人合作甚至有超过十年的时间,互相之间都比较了解。
我们目前刚投资了一年的时间,有两个项目在IPO过程中。团队之前在其他机构投的项目,陆陆续续也在退出。我们对投资有自己的想法和理念,反映在组织架构、激励机制、投资策略等方面,希望能够有更自主独立的平台,去实现自己的投资的理念。
新平台需要突出差异化、专业化,在我们擅长的边界范围内去把事情做得更深入一些。所以我们会选择消费升级里的教育等所擅长的领域投资,去尽可能主动地找到一些项目。
在新平台的激励机制方面,我们对于整个团队的激励均衡性,以及真正能做到按照结果去激励最优秀的人才这方面有很多想法。从激励设置上来说,我们对几个合伙人之外的成员,也给予了足够的激励。另外,团队和个人激励我们会保持平衡,如果太鼓励大锅饭或个人主义,可能都会有点问题。
深创投周军:未来将尝试主动型并购
深创投1999年成立至今,基金总规模达到2100亿元,投资了约800家企业,目前上市企业总数为134个。今年目前为止,深创投IPO的项目是19个,通过上市公司并购退出的项目是3个。目前,深创投还有4个项目在证监会已经通过了发审,可能已经有一两家拿到了挂牌的批文。所以深创投今年IPO项目的总数,可能会至少追平上一个大年。在2010年,深创投有26个项目上市,其中在国内IPO的是20家。
深创投今年IPO的项目,大多数是2010年-2011年投资的。今年有两个比较重要的IPO项目,一是中曼石油。在2008年前后,机构的投资规模都比较小,基本上单个项目的投资额大概在三五千万。那个时候深创投在中曼石油投资了一两个亿,今年项目上市后有二三十倍的回报,这是很特殊的案例。第二,深创投控股的中新赛克通过了发审会,这对公司是非常有特殊意义的。
深创投虽然是国有背景的企业,在成立之初就有激励制度上的设计。1999年公司刚成立时,奖励制度是投资经理做项目有2%净收益的提成。由于我们是公司制企业,不需要等基金到期的时候才可以拿提成,投资经理单个项目退出就可以做结算了。另外,深创投的薪酬大盘子也突破国有企业的一些条条框框,可以拿出整个公司业绩的百分之多少,做全员的绩效奖励。所以深创投留住很多了老人,今年我们又做了大的激励调整,包括管理层持股等。
在最近这些年,我们仍然以IPO作为自己退出的主要渠道选择。但与此同时,我们非常关注并购的市场。我们之前参与过一些被动型的并购投资,未来会尝试去做一些主动型的并购。
因为我们公司现在管理的资金规模非常大,需要做一些大的项目投资。第二,从人员建设上,我们成立了并购部,目前负责人是从券商投行团队里来的。第三,我们和各种财团会单独做并购基金。这样三个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我们再回过头来整理深创投曾经投过的800多个项目、130多家上市公司,看是否能够产生一些化学反应。
德同资本许谦:投资退出要保持平常心和恒心
德同资本管理的有美元和人民币,折合成人民币约100亿元的规模。德同资本今年到目前为止有4个IPO,但去年有7个A股IPO,在行业里应该排名靠前。德同的投资方向主要是三个大的方向,一是,医疗健康;二是,TMT和大消费;三是,高端制造和环保。
对于项目退出,第一,还是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因为A股市场和政策的变化节奏有时候会比较快。IPO其实在投资过程中只是一个退出的环节,对企业发展来说也只是上一个台阶的过程。政策面会不断有变化,但是我们还是要把本职工作做好,把企业的基本面做好,后续上市退出是很自然的阶段。
第二,要保持一颗恒心。投资机构不仅要加强退出环节,还要在挑选项目和行业选择上有更深入、专业的思考。在投后管理阶段,也要有更多的创新。
金葵花资本戚博轩:中国资本市场还不具备做注册制的条件
金葵花资本成立三年左右,现在总规模在100亿元人民币左右,关注医疗大健康、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等行业,以投资中后期PE类的项目为主。金葵花成立时间还比较短,目前有数个项目还在IPO排队当中,另外金葵花还有项目实现了海外资本市场的IPO退出。
宏观角度来说,我们非常看好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最近,这段时间发审的过会率突然下降,让这些企业很紧张。我们觉得中国目前还不具备国外做注册制的条件,国外资本市场是优胜劣汰的市场,中国不太能落实退出制度,入口还是应该用审核制。
面对越来越严的IPO审核,我们的投资理念是,我们干预不了政策,还是要保持平常心,选择优质、估值合理的项目投资,退出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另外,虽然最近IPO的通过率下来了,但是并购重组的过会率依然很高。金葵花会兼顾并购退出的通道,同时在海外的布局,包括美元基金的发行也会加速推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