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下游仍难产业化
实际上,石墨烯行业到底哪个企业是龙头,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
华丽家族(600503.SH)子公司宁波墨西科技有限公司在简介中表示,2013年底其就建成了首期年产300吨的石墨烯生产线。2016年1月,宁波墨西完成了“年产500吨石墨烯生产线技术改造及扩建工程项目”。同时,2016年年报数据显示,华丽家族石墨烯销售收入达到441.73万元,东旭光电(000413.SZ)石墨烯销售收入达到137.65万元,均远超宝泰隆。
而一位锂电池行业人士表示:“即便是现在声称的什么石墨烯电池技术,其实绝大多数都只是在锂电池里面加一点石墨烯,石墨烯现在成本也非常高,并不会有厂商会去做量产,传统导电炭黑石墨都是论吨卖,论克卖的石墨烯谁承担得起成本?而且即便是在负极上用了石墨烯,理论上容量也就是石墨的两倍,而同条件下硅的负极容量是石墨的十倍,为什么不用硅要用石墨烯?现在仍然是锂电池的时代。”
不过,尽管目前中下游产业化仍然渺茫,但政策支持不少,多家企业在研发阶段投入甚多。
2012年以来,我国累计出台10余项石墨烯相关政策。2015年,《关于加快石墨烯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据中国石墨烯产业联盟统计,截至2016年,在全球主要优先权专利申请统计中,中国石墨烯专利占比达58%。《2016-2017中国石墨烯发展年度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石墨烯市场总体规模突破40亿元,已形成新能源领域应用、大健康领域应用、复合材料领域应用、节能环保领域应用、石墨烯原材料、石墨烯设备六大细分市场,预计2017年我国石墨烯市场总体规模有望突破100亿元。
公开信息显示,2013年华为、东旭光电等企业与清华大学等科研机构共同建立了“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CGIA),中国宝安(000009.SZ)、中泰化学(002092.SZ)等也相继布局石墨烯领域。新三板市场也有不乏华高墨烯(835672.OC)、第六元素(831190.OC)、二维碳素(833608.OC)等聚焦石墨烯的企业。(编辑:巫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