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频现券商打包转让持续督导权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郑培源 2017-02-13 08:02:23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新三板频现券商打包转让持续督导权)

“我这里有一批新三板企业要后续督导,你们愿不愿意接?”在近期券商新三板团队的会面中,不时会聊到上述话题。不少券商在年末岁初谋划“清盘”手中的持续督导公司,也有券商在悄然“接盘”。万得数据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2月9日)已经出现80起券商与新三板公司解除持续督导协议的案例,1月份单月更换督导券商的企业数量就达到66家,创下历史新高。近期还出现了大通证券两个交易日内与11家企业解除持续督导,国融证券悉数接盘的罕见一幕。

与主板市场的保荐制度不同,券商作为推荐挂牌机构在企业新三板挂牌后,还要承担持续督导的责任。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月9日,共有34家券商督导企业数量过百。其中,申万宏源以641家居首,安信证券、中泰证券以557家、456家分居二、三位,300家以上的还有中信建投、东吴证券、国信证券、广发证券等。大量中小券商督导企业数量在几十到上百家不等。

2015年新三板扩容以来,新三板企业变更督导券商的情况并不频繁,通常每月在10几家到20家左右。但万得数据显示,2016年11月,变更督导券商的企业数从上个月的26家骤然升至45家,此后的两个月分别提升至52家、66家,呈逐月攀升之势。

最为典型的案例是大通证券在2016年12月26日、2017年1月16日两次发布公告,一举与安庆永强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1家公司解除了持续督导协议。而国融证券分别与11家公司签署协议,将督导权“照单全收”。此外,北方某知名券商也将手中非IPO的三板企业的持续督导权大规模转让,对新三板业务“瘦身”。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上证报记者访问的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这是新三板市场大扩容之后,企业分化和券商新三板战略分化过程中出现的“二次选择”。

一位中型券商的新三板督导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给大多数新三板企业做督导工作,是典型的业务“鸡肋”。一方面,每年可以产生8万元到15万元的持续督导收入;另一方面,要承担大量的督导责任和监管风险。他说:“个别大券商可以通过持续督导每年产生三、四千万的收入,可以养一支几十人的团队。但对于大多数券商来说,持续督导业务利润很少,风险很大。”因此,很多券商萌生退意,希望转让督导权。但是差的企业没人愿意接,也付不起督导费,就变成了烫手的山芋。

另外,随着挂牌速度放缓、监管力度增强,很多券商对新三板的战略也发生了变化。不少券商开始大刀阔斧地收缩业务、裁减人员,个别中小券商则愿意以相对较低的人力成本“接盘”持续督导权,“收编”的督导企业队伍逐渐膨胀。

不少业内人士告诉上证报记者,部分接盘持续督导权的券商人手少、经验不足,能否更好地履行督导责任,尚存疑问。一位业内人士发问:“一个刚入职的督导专员跑十几家甚至几十家企业,能够发现企业的问题吗?能履行好督导责任吗?”THE_END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申万宏源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