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消息称,华润集团拟携手外资以17亿澳元竞标收购澳大利亚癌症疗法提供商Genesis Care公司45%股份。如获证实,这将是国内产业资本收购海外医疗企业案例中涉及金额最大的一笔。而在这背后,是海外医药类资产正取代此前的矿山、油田,乃至酒庄等,成为国内企业的收购新热门。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国内企业对海外的制药、生物技术、医疗类资产的收购额已达39亿美元,超过了2015年全年,是2012年的十倍。其中,A股上市公司是最为活跃的收购主体。
两大“收购逻辑”
据了解,此次华润集团拟联合澳大利亚麦格理集团组成财团,从KKR集团手中收购Genesis Care公司45%股权,动用资金约合人民币90亿元,创此类资产的海外收购金额记录。据有关人士介绍,自从中澳自由贸易协定去年12月生效后,类似的跨境收购趋于活跃,因为在收购澳方的医疗、制药类资产后,可以更方便地与中国市场对接。
但是,澳大利亚并非唯一选项。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上半年国内企业对海外制药、生物技术、医疗类资产的收购额已超过39亿美元(统计公开宣布项目),超过了2015年全年,是2012年的十倍。从案例占比看,今年上半年医疗制药产业并购案中,有20%是海外并购。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2015年是收购海外医疗制药类资产的爆发年,2016年则是全面提速年。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申万宏源医药行业研究员闫天一表示,这轮上市公司出海收购医疗制药类资产,其“收购逻辑”有两大方面:
一是许多企业喜欢收购一些比较成熟的项目,如西藏药业拟定增收购的海外药物品种、品牌“依姆多”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经典产品,上市已十多年,国内原研还做不出来。这不像有些已上市二三十年的老品种,在卖给国内企业后,马上会引来众多仿制药的竞争者。目前,依姆多主要应用在国内三甲医院,对基层医院仍有较大的市场渗透空间。如果市场开发顺利,西藏药业就能看到业绩。其二,收购较为高端和领先的海外技术或商业模式,直接提升上市公司估值。
记者查阅一年来的收购案例,上市公司收购的多是商业模式成熟、有稳定业绩支撑的项目,医院资产是较受喜爱的标的之一。典型案例如华邦健康,公司的海外收购首先选择了欧洲的成熟医疗机构,于去年9月以587万欧元收购德国莱茵医院全部股权,这是一家专业从事医疗康复、护理的医疗机构,2014年度实现营业收入6573万元(人民币),净利润290万元。几个月后,华邦健康又以2.1亿元人民币收购瑞士生物70%股权,瑞士生物全资拥有的瑞士巴拉塞尔医院是一家知名度较高、技术体系较为成熟的综合性生物治疗机构,在肿瘤治疗、各类慢性病治疗和康复、生物牙科、身体全面检查和诊断等领域优势明显。华邦健康有关人士表示,跨境收购主要定位于国际顶尖的专科特色医院,已有的两个项目都拥有成熟的运营体系,以高端群体为服务对象,有收入、有现金流。
在这轮收购中,A股上市公司基本选择同业外延扩张。如爱尔眼科去年12月以1.82亿港元收购亚洲医疗集团100%股权。公司有关人士表示:境外布局的方向肯定是眼科视光领域,但首先,所收购的资产不能成为负担,这样的收购才是可持续的,在完成第一步后,还会有第二步、第三步。
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医药行业以外的上市公司,希望借境外收购踏足这一领域。如以酒类销售为主营的通葡股份7月初曾公告,拟在中国香港以1500万美元设立一家医疗健康投资公司,未来会与海外投资机构一起在干细胞、生物医学检测等领域进行投资,公司希望通过收购,一步跨入该行业的顶尖领域。同样,主营建筑幕墙及内部装饰装修的江河集团,也把医疗制药产业定位为未来主业之一,去年以要约方式成功并购澳大利亚最大连锁眼科医院Vision,并对原在当地上市的后者实施了私有化。
瞄准“高附加值”
“海外医疗机构大多经过长期经营积累,有着良好的口碑、品牌,且医疗服务水平高、医生水平高,估值比国内低许多,属于附加值比较高的资产。”爱尔眼科证券部有关人员如此评价。
这一点,也与券商研究员的看法相一致,闫天一向记者指出,这轮跨境收购热的背后,一是目前国内对医疗制药类资产给出的估值较高,一些比较新的技术或业态,即使没有业绩支撑,也会有高估值。例如IVD检测(体外诊断)类资产,国内二级市场相关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已在70倍左右,而美国一级市场则只有10倍左右。加之,现在市场又对人民币汇率下行存在预期,所以许多公司此时选择出海配置资产。二是国外医疗制药类资产有许多优势,如有的技术只有海外有,国内没有,就属于稀缺资源;还有的资产本身就较为成熟,拿来就有效益。
在出海收购路径的选择上,各家上市公司也是各显神通,有的自己直接出去寻找项目,有的则借船出海。如吉林敖东身为广发证券第一大股东,就选择与广发信德合作,共同发起设立广发信德-吉林敖东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及广发信德-吉林敖东中药现代化产业基金、吉林敖东创新产业发展基金。吉林敖东有关人士此前对记者表示,希望借助广发信德在人员、专业上的优势,参与投资好的医药类项目,对合适的项目,公司也可能直接收购。话音未落,今年5月,在纽约时代广场的巨幅广告屏上,就出现了广发证券的宣传片。据了解,广告的主要背景就是为了帮广发信德在美国设立的生命科学基金造势。广发证券董事长当时曾表示,该生命科学类基金是“海外技术中国动力”,希望搭建平台对接技术资金,以突破国内缺少创新医药品种与先进生命科学技术的市场空白。
当然,也有自力更生单独出海的。誉衡药业有关负责人曾透露,国内项目“能看的都看了”,最后还是选择出海,因为国外产品更有竞争优势。今年6月,该公司公告拟使用自有资金不超过8500万美元用于海外收购。据悉,其收购方向瞄准慢病、生物药和大健康领域。誉衡药业认为,自2015年起,国内医药健康产业发生了结构性变化。通过分析行业政策与趋势,公司发现,国内可供选择的医药企业的品质和价值难以符合其要求,同时,国际化标准的产品研发与药物临床价值的回归将成为行业的主流。
有关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这轮海外收购应该才刚刚开始,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其中。因为中国有着规模庞大而且仍在迅速扩张的医疗保健市场,其推动力来自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和基本医疗保险业务已接近全覆盖等,海外机构也认为,中国很快就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医疗保健市场。
面对千帆竞发般的出海收购,有些专家善意提醒国内企业:收购后首先要有面对文化差异进行整合的心理准备;二是在海外应理性报价,不要“人傻钱多”成为泡沫催生者。
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上半年国内企业对海外制药、生物技术、医疗类资产的收购额已超过39亿美元(统计公开宣布项目),超过了2015年全年,是2012年的十倍。从案例占比看,今年上半年医疗制药产业并购案中,有20%是海外并购。
“海外医疗机构大多经过长期经营积累,有着良好的口碑、品牌,且医疗服务水平高、医生水平高,估值比国内低许多,属于附加值比较高的资产。”爱尔眼科证券部有关人员如此评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