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希望于产业链扩张突破当前的行业困境,但湖北兴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发集团”,600141.SH)的联动效应却还没显现。
日前,兴发集团对外发布年报显示,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3.92亿元,同比增8.78%,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7727.37万元,同比下降84.37%。公司基本每股收益也降为0.1456元,同比降幅达到86.01%。而下降主要原因则是公司并购子公司因业绩风险而进行的计提商誉减值准备8900.82万元。
被列入商誉减值的公司正是兴发集团转型战略中的重要布局项目之一。“本身草甘膦项目当前在全球范围内处于产能过剩阶段。”一位化工行业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兴发集团的战略是通过上下游的产业链整合巩固公司的行业龙头地位,但当前,磷矿投资属于微利阶段,公司试水进入的草甘膦项目和有机硅项目都还处于亏损阶段,公司的业绩成长性遭遇考验。
对此,公司董事长李国璋在公司的2015年业绩说明会上也坦言,公司除磷矿石外的其他产品因受实体经济走势疲弱等因素影响,市场需求萎靡,价格出现明显下降,导致公司整体利润率偏低。
需求不足下的扩张
背靠全国磷矿资源储量排名全国第二的湖北省宜昌市,几年前的兴发集团就已在传统的磷矿石、磷酸盐业务领域,成为国内规模排名靠前的企业,特别是其磷酸盐业务规模已达全国第一。“对兴发集团来说,这种规模效应是成绩,也是企业所遭遇的天花板。”上述行业分析师坦言,为进行新业务拓展,兴发集团在产业链的上下游寻求突破。
从产业链的层面来看,盐化工的副产品氯气可用于生产草甘膦,而生产草甘膦过程中的副产物氯甲烷又成为生产有机硅的原料,有机硅生产出来的废弃物盐酸又可循环用于生产草甘膦。在这种认知下,兴发集团先后切入有机硅和草甘膦市场,再结合磷矿石资源做最基本的原料供应,兴发集团计划在一个封闭的循环空间里,形成磷、硅、盐的循环产业链,而公司整体业务则形成“矿电磷”一体化的产业链条。
而到2015年,兴发集团已扩建了10 万吨有机硅项目,同时6万吨草甘膦和4万吨甘氨酸项目也先后建成,从规模效应上来看,公司的有机硅单体规模进入全国前五,而草甘膦产能也达到全国第一的行业地位。
但需求端却在萎靡。国联证券一份研报中透露,目前我国有机硅单体行业产能过剩严重,预计2015年全年开工率在65%左右。而草甘膦市场也面临产能过剩,下游客户库存过剩,国内产能集中释放,价格大幅下滑。
这种压力下,兴发集团的新业务也受到影响,公司2015年年报中透露,期内有机硅业务营收3.98亿元,同比下降12.95%,而这一业务毛利率则为-0.96%,尚处于亏损中。公司的草甘膦业务毛利率下降21.68%至14.9%。氯碱业务营收2.63亿元,同比下降24.33%。
兴发集团是通过并购湖北泰盛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盛公司”)切入草甘膦市场的,但2015年泰盛公司草甘膦原药均价约为20000元/吨(含税),毛利率同比下降。
而当时并购时,兴发集团还曾公开业绩承诺,并购后泰盛公司在2015年和2016年扣非后净利润分别达到2.76和2.73亿元。但实际的情况是,2015年,泰盛公司扣非后净利润为1.24亿元,实现率仅为 45.06%。为此,兴发集团已启动针对“利润不满足的部分后期以总价1元回购股份”的承诺。
“兴发集团的有机硅单体产能达18万吨,草甘膦产能规模也在行业内排名第一,未来销售压力也不小。”上述人士如此表示。
财务费用攀升考量
兴发集团产业链扩张的实施路径,除企业内部的自然扩张外,还通过并购方式整合磷矿资源。
2015年,兴发集团还先后收购湖北吉星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45%股权,及湖北尧治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保康县尧治河桥沟矿业有限公司50%股权。
而目前公司拥有采矿权的磷矿石储量约2亿吨,此外还有多个项目的探矿权,公司收购的吉星化工和桥沟矿业等均将补充公司的矿石储量。
不过,这种频繁并购中,增加了公司的财务费用。2015年,公司财务费用达到6.54亿元,同比上涨4.28%,其在公司营业成本中占比达到6.23%,在三项费用中占比最大。
“在行业低迷期,是企业进行扩张的‘抄底’周期。”另一磷化工行业人士也指出,大部分的企业在产能过剩、产销不旺的背景下,估值拉低,对欲并购企业来说,是一个扩张的时期,但是同样也身处这一行业,欲并购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和资金实力要求较高,必须具有比同行更好的抗风险能力,并拥有通畅的融资渠道。
在行业集中度效应尚未发力之前,为缓解业绩压力,兴发集团还在新业务领域探索。公司管理层也说,公司进入有机硅产业时间较短,目前有机硅成本已达到行业平均水平。后续,公司将通过宜昌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优势,通过技术改造等措施,提升有机硅产品的盈利能力。
国联证券研报中还透露,兴发集团已计划新建2万吨/年的107硅橡胶项目,“这是有机硅单体的下游制品工程,项目建成将有效缓解公司单体的销售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