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对经济的支撑力严重不足,是去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下行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已达成国内共识。由此,今年我国确立了经济结构调整、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任务。为了给这些改革营造环境,目前国内采取了稳健略宽松的货币政策,从降准、逆回购“天天见”、SLF(常备借贷便利)“月月见”中可见一斑。
流动性有了,流入到实体的资金量看起来不少。今年1月,新增人民币信贷达到2.51万亿元,创下单月最高纪录,随后2月为7266亿元。然而,从1、2月工业用电量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下降可以看出,实体经济复苏依旧乏力。
业内人士指出,这背后的原因是相当一部分资金并没有真正地流入实体经济。
一位银行系统内部人士对凤凰财经表示,目前银行贷款大部分还是给了国企及其下属子公司,部分是僵尸企业。“贷款是银行任务指标之一,一定要放贷出去,当然选保障最高的,国企不一定会还钱,但至少不那么容易倒闭,所以这种贷款相当于无限期贷款,但这些企业基本上都是借新还旧。”该人士表示。
至于此种“借新还旧”贷款占银行总贷款的比例,该人士对记者表示,“反正不小。”
可见,流动性相对宽松是我们的“感觉”,输血到了实体的资金不少被过剩产能和“僵尸企业”冻住了,没有流动起来,多发的“钱”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至于僵尸企业具体“借新还旧”的方式,该人士透露,银行不允许贷款逾期,企业会在各家银行间或者一家银行的额度内反复倒。比如说银行给一个国企的额度是十亿,企业每次用五亿,等到期了提余下的五亿来还之前提的五亿,等于之前的五亿还了。额度一般是可循环额度,这样可用额度里又出了五亿。“就说这么多吧,再多的算是银行间机密了。”该人士表示。
对于很多“僵尸企业”来说,本身就已经“不行了”,即使银行今年给它贷款,明年可能还是还不上,还要续贷。那为什么银行就非要给“僵尸企业”贷款呢?
首先,银行内的“潜规则”就是,国有企业、国字号,银行给他放款觉得很安全,出了事也相对说得过去。但若给私营企业放贷出了问题,别人马上怀疑是不是有私向收授等。
其次,银行往往是僵尸企业最主要的债权人,企业一旦破产,银行将一分钱都拿不回来,继续提供融资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再次,部分地方政府出于对地方经济、就业、政绩等等考虑,出面保护“僵尸企业”,与银行斡旋,希望银行以较低的资金成本继续对其授信。
最后,有媒体报道,为了防止银行断贷造成资金链断裂,一些“僵尸企业”财务作假,明明亏损,财报上却显示“盈利”,以煤炭、钢铁等行业尤甚。
所以,有了大量“廉价”资金,当前大量“僵尸企业”僵而不死,占用社会资本却不产生效益。
那么另一方面,我们“嗷嗷待哺”的小微企业呢?银行从国企赚不到钱,为了补偿利差收益损失,不得不向中小企业提出较高的融资成本。此外,前述人士向凤凰财经透露,由于经济下行,现在小微企业不良贷款越来越多,目前银行普遍都在收紧小微这块业务。“民企借贷不那么容易,大多都向银行以外的其他机构借钱,如担保公司、小贷公司等,利息都很高,所以日子并不好过。”该人士表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