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之内,沪指一度下破3000点的形势正在给产业资本提供增持窗口。
数据显示,8月27日一个交易日内,就有不少于74家上市公司大股东实施了股份增持措施,而另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仅在8月25日至27日3个交易日内,公司大股东实施增持的上市公司已不少于165家,占7月以来已被股东增持公司总数的18.69%。
在业内人士看来,增持潮仍然是监管层“五选一”市场稳定政策的产物,而该时点的选择与近期A股的持续探底有关,股价的下跌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股东的增持成本。
不过截至8月27日,仍有近半数公司的增持计划及“五选一”的其他操作还并未进行,而另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少数公司在增持态度上难言乐观,亦有公司的定增安排出现了的难于推介的现象。
与此同时,在A股的“二次”剧震之下,部分股东及员工持股计划利用资管等方式,借助银行等优先级资金进行“杠杆增持”的风险问题也正被关注,而记者了解到,该类资管计划的增持价大多处于低位,且距追保线仍有距离,因此实际风险较为有限。
股指“洼地”催生增持潮?
伴随着A股在年内新底部的徘徊,产业资本对上市公司增持再次进入密集期。
仅8月27日午间,隆鑫通用(603766.SH)、壹桥海参(002447.SZ)、金灵通(300091.SZ)等8家公司公告称已获得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增持,而这也只是近期A股股东增持潮汹涌之下的一枚缩影。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数据统计发现,8月25日至27日的三个交易日内,实施了大股东增持计划的上市公司已多达165家,与历史相比,该数字已较此前出现明显增长。
据数据显示,在A股流动性风险暴露的7月6日至10日一周内,实施股东增持的公司数量仅为114家,为前述3个交易日总数的69%。
需要注意的是,上市公司大股东、高管的密集增持,与此前监管层提出的“五选一”稳定资本市场的强制政策性要求不无关联。
所谓“五选一”政策,正是在7月8日前后的A股流动性风险爆发时,监管层对上市公司提出的强制稳定市场要求,这五项措施分别为大股东增持、回购股票、董监高增持、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
分析人士指出,在“五选一”中,大股东和董监高增持的短期提振效果较其他措施将更加明显。
“大股东和董监高增持简单快速好用,方案无需审核通过且对股价短期即有直接提振作用,更受上市公司和董监高的青睐。”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孙金锯指出。
而在业内人士看来,多家上市公司大股东将增持窗口集中于当下,也与其把握近期A股大幅下挫后浮现的投资机会有关。
“大股东这时候增持,是做长期财务投资的好机会,现在市场整体估值已经不高了,之前的泡沫基本被挤掉。”北京一家大型券商策略分析师表示,“短期看来还是有风险,但中长线布局明显是机会,如果7月份时的增持可能是顺应政策,这时候可能更多有主动的成份在里面。”
当前A股估值确实较4-5月份高位时出现较大回落。截至8月27日,A股市场平均市盈率和市净率仅为13倍和1.6倍。
“这次的增持与7月初股灾期间不一样的原因之一是,当时好多公司停牌了,增持操作没法开展;此外一些公司可能抱有侥幸心理,把护盘的希望寄托在国家队上,自己并没有出真金白银。”上海一位准保代认为,“如果说之前的增持是被动的,那么现在主动的成分则更多。”
超半数公司尚未“五选一”
情绪并非全部属于乐观,从上市公司“五选一”的推进节奏看,对增持仍然持谨慎态度的公司股东、实际控制人或高管或并不在少数。
据数据显示,截至8月27日下午,尚未开展“五选一”任一项操作的上市公司仍达1451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52.19%,超过一半;而这之中,大股东已实施增持的仅有883家,占比不足三分之一。
有上市公司人士指出,部分公司之所以持谨慎态度的原因之一,在于其减持操作的选择将受限于当下的稳定市场政策。
“现在规定是大股东6个月不让减持,如果现在增持,过了6个月后,不让减持的政策是否还要续期存在不确定性,但如果继续锁定就会对公司资金构成占用。”华北地区一家未实施增持的上市公司部门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所以我们现阶段对增持比较谨慎。”
而据该人士介绍,股价的下跌程度也成为部分公司股东是否进行增持的考量标准。
“现在大多公司都有质押融资盘,所以股价不能下跌太多,到了某个点位,股东就要护盘;但目前的价位我们还可以承受。”前述上市公司部门负责人坦言。
事实上,股东增持的确与上市公司累计跌幅存在关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数据统计发现,7月1日以来实施股东增持的公司,其自6月底来的平均跌幅为42.02%;而未实施增持的公司,其累计跌幅仅为29.34%。
而除股价因素外,A股市场的下行趋势能否在中长期得以扭转仍然存在的不确定性,也成为困扰因素。
“我们现在鼓励一些没有做增持的公司做,但公司方面的考虑还是想再观望股价的进一步走势。”北京一家AMC系券商资管部项目经理杨林(化名)表示,“感觉很多公司对于市场是否企稳的共识还有待形成。”
事实上,这一观望情绪不但在股东增持环节有所影响,也给部分公司的非公开发行带来变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西南地区一家上市公司拟定的定增安排中,截至8月25日仍然存在3000万的认购缺口;据接近该公司人士透露,此次定增已于今年上半年发布了发行预案,资金用途用于偿还含息负债。
“现在有这个缺口,目前正在想找机构来合作参与定增。”8月25日,一位接近前述西南地区公司人士坦言,“目前公司股价20多元,我们的定增价打折完了不到18元。”
但需要注意的是,A股的股指翻转似乎也正在酝酿。截至8月27日,沪指终于结束五连阴,并单日上涨达156.30点,全天涨幅高达5.34%。
资管杠杆风险有限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A股增持潮中的一个特点,是券商、基金子公司发起的定向资管计划作为增持载体的现象已频频出现。
8月26日,恒生电子称其副总裁方汉林通过资管计划增持公司股份6.38万股。无独有偶,8月22日和25日,海印股份(000861.SZ)也曾先后两次公告表示,其控股股东广州海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定向资管对其合计增持407.19万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数据统计发现,自7月初至今,控股股东或管理层明确通过资管计划进行增持上市公司股份的案例已不少于21起。
事实上,资管计划之所以能够成为增持载体,在于监管层给予了其规避大股东短线交易认定的功能。
“6个月内减持过公司股票的上市公司大股东及董事、高级管理人员,通过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定向资产管理等方式购买公司股票的,不属于《证券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禁止情形。”证监会[微博]7月8日通知称,但其同时要求,“通过上述方式购买的本公司股票6个月内不得减持。”
此外,以资管计划增持的另一项原因,则是可通过该渠道实现“杠杆增持”效应,以减少股东方的资金占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A股于8月24日以来的单周内一度跌破2900点,这亦引发了市场对“杠杆增持”价格风险的关注;而近期增持潮的汹涌也可能将这一风险扩大化。
而有业内人士对此指出,以目前的市场形势来看,杠杆式增持的风险相对可控。
“杠杆的钱主要都是银行的,而银行对风险是比较厌恶的,所以杠杆率也很低,安全垫比较高。”杨林指出,“另外上一轮增持主要在3500点左右,也就是上一个底的前后,距离风险红线还是比较远的。”
不过,据数据显示,自7月6日至8月27日指数的两次“落底”之间,亦有不少于62只股票的累计跌幅超过了50%,其中赢时胜(300377.SZ)和暴风科技(300431.SZ)的跌幅更是超过了70%。
但在杨林看来,融资增持的风险暴露概率仍然较低。“这个业务的杠杆和传统的配资、质押融资不一样,资金方对股票短期波动的容忍度不会那么低,所以出现实质性的平仓概率也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