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东方证券尽管募资总额高达逾百亿元,并创下三年半来最大IPO纪录,上市当日仍遭“秒停”,首日涨幅意料中地定格于43.97%。
新股扩容提速,但制度缺陷仍令持续已久的炒新热难以“退烧”。我国股市该怎样面对渐行渐近的注册制?
东方证券遭“秒停” 众新股上市表现如出一辙
23日,A股迎来又一只百亿元级IPO的大盘股。此番东方证券共发行10亿股,公开发行后总股本达到52.82亿股。按照10.03元的发行价计算,募资规模高达100.3亿元,创下2011年9月中国水电之后的最大IPO纪录。
上市首日,东方证券开盘后就因触及首日涨幅限制而被临时停牌,复牌后将14.44元的价格保持至收盘,较发行价上涨43.97%。加上东方证券,2015年以来共有61只新股先后登陆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首日表现如出一辙,即先遭遇临时停牌,再以约44%的涨幅完成“首秀”。
相似的情形在2014年初已然出现。数据显示,2014年A股共计发行新股125只,首日平均涨幅为43.24%。全年仅有陕西煤业等少数个股上市当天未能以涨幅上限报收。
闪亮登场之后,一众新股都会不约而同地继续涨停。其中,今年登陆创业板的中文在线发行价为6.81元,上市后曾连续走出22个涨停,股价一路飙升至3月23日盘中91.18元的高点,累计涨幅接近1340%,因而被媒体封为2015年度“妖股”。
如无意外,连续涨停情形也会在东方证券以及此后相继上市的新股身上重现,不同的只是持续时间长短。
制度缺陷加温炒新热 “最严限炒令”几成一纸空文
进入2015年以来,IPO节奏明显加快,今年前三个月单月新股申购和上市数量较去年月均水平翻番。其中,2月17日沪深两市曾出现过14只新股集体登台的“盛况”。
此前曾有市场人士呼吁用批量发行、集中上市的方式为疯狂炒新“退烧”,结果显然事与愿违。究其原因,制度缺陷为炒新热起到了“加温”的作用。去年初管理层为遏制“三高”而出台了“新股发行市盈率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需连续三周进行风险提示”的规定。为了规避上述“高压线”,拟上市公司纷纷采用了低市盈率发行的策略。
以23日挂牌的东方证券为例,其发行市盈率为22.98倍。而在A股持续走强、券商盈利大增的背景下,证券行业平均市盈率高逾76倍。这意味着东方证券上市后注定会出现连续涨停,巨大的收益空间也使得资金趋之若鹜成为必然。
去年6月,沪深证券交易所调整新股上市首日交易机制,包括取消二次临停等规定以解决新股上市首日交易时间过短问题等。然而,炒新热依然难降温。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新股上市首日申报价格“连续竞价阶段不得超过发行价144%”的控制措施,使得炒新者能以少量资金将新股轻易推升至“天花板”。而在后市连续涨停的预期下,将次新股封死于10%的涨幅上限也易如反掌。在这一背景下,“史上最严限炒令”几成一纸空文。
市场化监管未成熟 注册制难一蹴而就
在炒新一族津津乐道于丰厚收益的同时,股票发行注册制同样成为热议话题。按照管理层透露的信息,在完成相关修法程序后,注册制有可能在年内落地。
在这一背景下的新股发行提速,也因此被看作为注册制“路演”。按照大多数投资者的理解,注册制取代核准制意味着取消连续盈利等上市“硬指标”,意味着A股迎来“大扩容时代”。
不过在一些业内专家看来,当下市场对于注册制仍存在不少误区。申万宏源证券首席分析师桂浩明表示,境外成熟市场基本上都实行注册制,理论上只要满足股本规模、持续经营时间及股东结构等几个基本上市条件,就可以在交易所挂牌交易。但在实践中,仍需经过交易所等监管部门聆讯等多个环节。
事实上,成熟市场中确实有不少企业因为过不了聆讯关而最终放弃上市。而包括各中介机构在内,市场内外形成的大量且有力度的监管力量,也使得企业不敢轻易提出上市申请。
“如果说核准制是以政府的行政力量来审核公司,那么注册制实际上就是以市场的力量来审核公司,要求只会更严格,信息披露也将更完整。”桂浩明说,海外成熟市场注册制搞了那么多年,上市公司数量并未无限膨胀,原因就在这里。我国股市也应该走这条路。
注册制的本意,就是让市场而非行政部门来决定企业公开发行、上市的标准,决定其发行数量和价格。从这个角度而言,在监管层未能彻底完成角色转变,在“高压线”、“限炒令”等种种非市场化管制依然存在,在中介机构等市场化监管力量尚未成熟的背景下,我国股市“恋上”注册制并非易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