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中国央行[微博]三个月来第二次宣布降息,海外媒体及机构对此解读认为,此举旨在提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增长,并且这是未来宽松进程的“中继站”。
降息背后的经济新常态成为海外舆论普遍关注的话题。彭博社认为,在楼市下滑、对地方政府债务的控制收紧以及资本外流抑制经济增长之际,中国央行此举反映了当局对经济的担忧加重。
英国媒体BBC也指出,有市场分析家认为,此举可能反映了央行对中国目前经济增长速度仍不满意,因此决定下调利率,希望起到刺激经济的作用。
纽约时报认为,此次降息决定发布时,决策者正寻找方法来刺激经济,同时促进旨在允许市场力量在国家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改革。去年11月,央行两年来首次降息。今年2月,央行下调存准率,让银行有更大比例的资产放贷。上周六的行动是为了降低企业债务负担和借款人及购房者的融资成本而再一次做出的努力。
瑞银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表示,降息是急需的措施。国内需求疲软正加剧许多领域产能过剩的问题,并且伴随着大宗商品和石油价格下跌,已经导致快速的反通货膨胀。这种背景下似乎表明,中国应该更积极地放松货币政策。
和汪涛一样,海外舆论中有不少观点都认为中国的宽松行动仍将继续。路透社报道称,尽管央行稳健货币政策取向不变,但市场人士却认为,本次降息只是宽松进程的中继站,中国的实际利率依然高企,特别是以贷款利率衡量的实际利率处在数年来的高位,基准利率仍有下行的空间。
彭博社也指出,通过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后再行降息,中国央行追随全球十几家央行的步伐,加入了宽松大潮。今年大宗商品暴跌,为全球央行促进本国经济增长创造了空间。
彭博经济学家欧乐鹰(Tom Orlik)及陈世渊(Fielding Chen)表示,此举证实了中国的货币政策已进入一个宽松周期并显示出当局对经济增长强度的担忧。
来自经济数据方面的信号显示,经济增长依旧疲弱。1月出口缩减,钢铁价格低于金融危机低谷。2月汇丰银行Markit采购经理人指数显示制造业几乎没有扩张。上述彭博经济学家认为,降息将支撑增长而不是加速增长。尽管已经两度降息,通货膨胀率与名义利率下降,意味着实际借贷成本变化不大。降息带来的影响将是融资成本的边际递减,包括偿还现有债务成本的削减,而不是重燃贷款增长。
他们还认为,人民币进一步疲软会带来持续的资本流出风险。中国资本项目在去年后三个季度出现赤字。这意味着未来可能会有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下调,以保持国内流动性状况。“我们预计二季度还会有另一次降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