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证券要闻 - 正文

上市公司资金“脱实向虚”:半月买17亿券商收益凭证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王丹 2015-01-22 10:20:45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A股市场的“1·19”暴跌,即使过了两天,跌势也基本修复,但仍让不少投资者心有余悸。

导致“1·19”大跌的主要原因,是证监会和银监会对两融以及对银行资金绕道流入股市的从严监管,而研究机构的共识是,引发监管部门出手的,是资金“脱实向虚”的趋势。

监管部门的担忧不无道理,作为“脱实向虚”的可公开获取的例子,进入2015年,上市公司购买包括券商收益凭证在内的理财产品金额大增。

据同花顺iFinD统计显示,截至1月20日,今年以来短短半个多月时间,就有123家上市公司公告购买了理财产品,合计有292笔,投入金额达265.81亿元。其中,有12笔买入的理财产品是券商收益凭证类产品,涉及金额约为17.4亿元。

需要说明的是,去年下半年券商收益凭证类产品才出现,其为券商融资增加了有效渠道。而至去年年底的半年里,上市公司购买该类产品合计动用的理财资金约10亿元,也就是说,今年开年仅仅半个月,上市公司投入的资金已超过去年的半年。

一些上市公司原来理财主要是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但自券商收益凭证类产品推出后,便将理财标的转向。如青青稞酒(002646.SZ)去年购买的理财产品大多是结构性存款类产品,而到了2015年,其先后于1月15日和1月19日分别购买了长江证券收益凭证产品和中投证券收益凭证产品,各耗资2.5亿元自有资金。

此外,去年年底刚上市的次新股雄韬股份(002733.SZ),也将理财的首个目标选定了券商收益凭证产品。其于1月17日公告,前些天用1.5亿元募集资金购买了招商证券收益凭证理财产品。

还有万里股份(600847.SZ),自去年7月买入了5000万元的国信证券收益凭证类产品后,又滚动买入过两次。

事实上,在券商融资需求越来越强烈的背景下,收益凭证业务被运用得也越来越频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据中证资本市场检测中心私募市场网的公开数据统计发现,年初至今,已有方正证券、西南证券、华龙证券等21家券商先后成立了收益凭证类产品,截至1月21日合计有64只。

可以对比的是,若从去年8月底有这类产品成立开始计算,至今券商收益凭证类产品共有254只。但至去年10月31日,即前半段的约两个半月时间,该类产品成立数量仅36只,也就是说,后半段的近两个半月时间,该类产品总量的逾八成都是在这段时间成立的。

而这段时间也正是两融业务规模扩张最快的阶段,截至去年12月31日,两融规模已高达1.0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两倍,以此计算给券商增厚的利润可超过700亿元。

“监管层担心之前好不容易降下来的资金收益率又抬头。”上海私募人士张伟称。

而国泰君安宏观分析师任泽平结合当下央行的一些做法也指出,央行连续七周公开市场无为,正是货币松紧两难选择的表现,松了怕货币进不了实体经济反而绕道给股市火上浇油,紧了又怕对实体经济雪上加霜。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长江证券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相关新闻: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