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事件的另一位主角,政泉控股的眼中,整个事件的发展却似乎又是另一翻景象。
由于近年来自己的主业地产行业的不景气,政泉控股的资金链长期处于紧绷状态,而急于找到资金供血的政泉控股,通过一系列中间人士找到了深谙资本运作的昔日故交李友,希望其能解政泉控股燃眉之急。
在双方达成合作协议,即北大方正旗下的方正证券并购政泉控股控股的民族证券,双方得以“各取所需”。
按照最初的计划,方正证券要完成与民族证券的并购,就必须先要解决之前政泉控股收购民族证券时可能留下的一系列财务问题,其中更包括可能存在的“出资不实”、“实际控制人不明”等问题,而同时也为了达成合并完成后双方的持股比例安排,那么其并购计划的第一步,便是民族证券内部实施增资扩股。
据公开资料显示,2013年5月,北京市证监局通过政泉控股等股东向民族证券增资的申请,而此次增资,身为控股股东的政泉控股计划出资额高达42亿元之巨,而完成这次增资之后,政泉控股持有民族证券的股份比例则由之前的61.25%上升至84.4%股份。
而对于资金链原本就紧张的政泉控股而言,这42亿资金则是来自于北大方正方面的借贷。
李友事后也承认,郭文贵所控制的政泉控股在此时曾以北京金泉广场商场价值90亿地产项目和其持有的民族证券股权做抵押向方正集团融资49亿元,其中部分资金便是用于注资民族证券。
2013年8月,完成增资扩股的民族证券便正式开启了与方正证券的合并之路。而方正证券也于此刻以“重大事项”为由停牌。
但2013年10月,北大方正将上述49亿元的贷款受益权转让给了上海银行北京分行,而政泉控股方面认为,正是这一举动,阻断了其后续资金运作的空间。
上海银行方面要求,方正民族合并后,政泉控股需将其持有的方正证券18亿股股权抵押给上海银行,并在合同中写进了强制执行条款,即一旦政泉控股按期未能还款,上海银行有权处置政泉所持18亿股方正证券股票。这抵押品即是政泉控股称其“担心全部家当落入北大系口袋”的资产重要部分。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按照政泉控股的有关想法,其首先采用资产抵押融资获得估值更高的上市公司股权后,再通过较少的资金将有关股权盘活,之后再次以更高的估值进行二次抵押,从而获得更多丰厚的资金流。
未注入方正证券时,其地产与民族证券的有关股权估值90亿,而当其中的民族证券股权完成与方正证券的合并后,仅该部分股权就因为借道上市估值翻了数倍。只要将这部分股权赎回,然后二次抵押融资,其获得的贷款也将随之翻数倍,这将为政泉控股提供充足的现金流。
按照之前上海银行承接了方正集团向政泉控股49亿元贷款的受益权时的有关规定,这笔贷款为期两年,第一年到期为2014年10月17日,政泉控股有权提前一年还款,但要求在提前一个月内告知。
而此时民族证券与方正证券已经完成合并,则政泉控股可以选择在此时利用过桥资金解除抵押,以盘活18亿股方正证券股份,以期进行后续的再抵押融资。
但这环环相扣的融资设想,却在政泉控股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却被突然阻断。
政泉控股方面的说法是,2014年10月初,正当他们准备在第一年到期日前提出还款时,上海银行告知,作为该笔抵押资产的直接抵押人——方正集团方面已经提前通知上海银行,该贷款受益权继续履行,而政泉控股面临无法还款的局面,也同样使得其无法盘活估值已经增长数倍的资产。
而资金链趋紧的政泉控股还要面对的一个事实是,其还急需资金参与方正证券即将实施的定增。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合并后的方正证券旋即计划展开120亿再融资计划,这就意味着政泉控股如果没有资金继续参与定增,那么其在方正证券中的持股比例将大幅下滑,甚至沦为众多小股东中的一员,而最终失去对方正证券的部分话语权。
而政泉控股认为,方正集团的此举有意让政泉控股资金紧张并崩盘,从而达到全部占有其抵押资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