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本报数据中心统计,目前沪深两市股改公司总数已经达到868家,其中绝大多数公司选择了最为直接的送股作为对价方式,而创新的股改方案也层出不穷:权证、定向回购、资产置换、以股抵债等你方唱罢我登场,惟独钢铁行业的上市公司对价方案对权证青睐有加。
据统计,选择权证的股改公司共计28家,除了万科、华菱管线和大冶特钢以外,其他公司均是在送股的同时配以权证。自宝钢JBT1首开权证先河以来,目前已有16支权证在沪深交易所挂牌交易。钢铁行业无疑是权证的最大"供应商",已有宝钢、武钢、新钢钒、鞍钢、华菱等9家上市公司采用了认沽或认购权证的方案,超过权证市场已上市品种的半数。
事实上,从1992年第一个权证产品即沪市推出的大飞乐配股权证,到1996年6月底国家终止权证交易,权证曾经在我国证券市场有过4年左右的发展历史。由于受到当时市场条件和监管水平的局限,权证交易出现了极为严重的过度投机现象,最终导致权证淡出市场。
目前钢铁类上市公司有33家,有27家公司已完成股改,股改完成后业绩得到进一步提升。比如,像大冶特钢,该公司此前业绩表现平平,而股改之后,业绩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年首季实现净利润4674.53万元,同比增长3530.91%,实现每股收益为0.104元。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股市近年来持续低迷,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的股价纷纷跌破净值,给股改带来了困难。因为非流通股即使以现价上市流通也已经不情愿了,更别说要为"负收益"的流通权支付"对价"(送股或送现金),何况还容易招致国有资产流失等责难。显然,对股价"破净"的公司来说,单纯送股显然不是一种经济的"对价"支付手段--一方面股价低迷让流通股对"补偿"的期望很高,另一方面股票单价较低又会导致非流通股必须大幅度送股才能满足"对价"支付要求。
据内业人士分析,权证的复出好处不少,发展权证将为证券市场注入新的动力,还有利于解决改革试点中金融工具不足、改革方案单一等问题,在扩容压力、风险收益等方面有自己的优势。事实证明,钢铁行业类上市公司为了解决一系列的困难,大部分公司采用了权证对价方案,这不仅给流通股股东带来了利益,非流通股股东也从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