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证券要闻 - 正文

A股市场决战境外 做空资金胜利逃亡

证券之星 作者:黄平 2005-06-04 13:48:58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证券之星6月4日消息:据中国经营报报道,千点在望,满目疮痍的A股市场,对国内投资者早已不堪思量,却成为境外资本大赚特赚的一片乐土。“最近他们正在庆功。”香港某券商投资总监菲利普·吴称,“做空A股的赢家现在大都在境外。”

  今年1月,本报曾报道部分国际投机资金通过境外类期指产品,在国内“融券”后在境外操作打压上证指数,做空套利(见本报1月31日A14版《数百亿资金狂赌上证指数 国际炒家锁定1000点》)。在进一步的追踪调查中,记者了解到,这些国际炒家已经基本实现目标,全线离场,转向境外其他市场。

  炒家离场

  “国内股市上,有人把土豆卖出了黄金的价格,但土豆终究是土豆,必然有一个价格回归的过程。所以才被境外炒家加以利用。”菲利普·吴表示。

  吴告诉记者,这几年境外一直都有非正式的期指,主要操作对象就是A股市场。“这在圈内早已不是秘密。”

  吴说,炒家的目标是上证指数跌到1000点,此目标是基于他们对内地股市基本面的分析制定的,“有计算公式,但是不能公开。”据透露,这些境外操作者中有以前在内地炒A股,后来到境外做股票的,也有现在仍效力于国外机构的。他们打压A股指数的操作手法有七八种之多,网上银行是他们重要的操作平台。炒家有专门的律师团,熟知中国法律,以确保操作程序在法律允许的范畴内。

  吴告诉记者,这种操作很难看到盘口,因为炒家通常不会在同一时间出货,他们之间有默契。吴估计,香港有200~300亿港元资金随时准备进行这种操作,这些资金并不需要进入内地,并且实际操作起来不一定需要很多钱。“现在A股盘子已经很轻,要影响它不用花很大力气,借很少的筹码就可以把股票拉起来或者打压下去。”

  吴表示,炒家们在2001年下半年就想到可以这样做,真正开始行动是在2002年上半年。目前他们已经基本实现目标,全线离场,转向境外其他市场。

  “融券”配合

  吴告诉记者,炒家融券和融资的方法有多种,国内市场制度和监管上的不完善给境外炒家创造了许多机会。他举例说,供炒家操作的A股股票一般是从内地股票持有者手上借来的,行内叫“融券”,借出方包括私募机构、地下大户、企业和一些券商。

  炒家之所以能够成功“融券”,主要是摸准了借出方的心态。由于中国股市存在大量问题,对借出方来说,无论借不借,5元的股票都可能缩水到3元。借出的好处在于:承诺保值,锁住风险;或是融券双方按利润分成。“股票没有利息,我给你利息,何乐而不为?”吴说。

  由于有一定数额保证金和相关合同约定,对借出者,融券是比较安全的:融券双方签有合同,到期时借出方要么拿回股票,要么拿回钱。合同条款一般会明确约定补偿条件和方式,例如股票下跌超过一定幅度,借入方必须将保证金补偿给借出方。
  吴透露,融券规则还包括:如果借出方有100万股,但他只愿借出50万股,那他手上剩下的50万股就不能动。因为那是筹码,如果他抛出,炒家就抛不了了。融券时间从6个月到1年不等,一般在中报、年报之前归还。“境外金融行业很看重口碑,他们借股票,从哪天开始算,借多久,都很守信用。”

  待解谜团

  但也有业内人士对这种操作手法提出质疑。新加坡中新资产管理公司CEO李峥嵘认为,根据中国法律,证券公司不能够将股票借给他人做空,而且中国经纪公司数量不多,异常行为其实很容易被市场发现。而在香港方面,如何结算这些“类期指产品”也是一大问题,如果不通过注册的交易渠道而仅仅是私下合约,交易风险会非常大。尽管任何金融从业人员都可以交易他自己的金融产品,但这必须是经过香港证监会批准的产品。

  李峥嵘分析,由于这种金融工具不能公开向社会推广,惟一能想像的是私人银行家向自己已有的客户兜售这种产品。另一方面,在香港,20亿港元的资金规模就足以引起注意,200~300亿港元规模的银行资金异动其实很容易被追踪出来。

  香港大福融资有限公司副董事邹伟雄也认为,大户不可能在市场上赌非法指数,因为缺少指数炒卖所需要的香港平台。一旦被香港证监会发现,惩罚会相当严厉,庄家随时会被吊销牌照。此外,如果客户输了,很可能选择去投诉,庄家冒的风险其实相当大。银河证券高级经济学家苑德军也认为,到目前为止,没有证据证明A股指数下跌跟境外炒家有关系。

  国信证券综合研究所所长何诚颖分析认为,境外机构做空中国A股,从理论上来讲是完全有可能的,只是没有相关的证据。但他同时认为,炒作规模不可能很大,网上银行也不是惟一途径。

  国内某知名券商分析师告诉记者,曾有客户称在新加坡有挂牌的中国内地指数期货,但主要“战场”在香港。记者向新加坡交易所上市部助理副总裁林梅求证,林梅表示,目前新加坡交易所并没有挂牌中国A股股票指数期货。她告诉记者,虽然新加坡交易所对中国股票指数期货很有兴趣,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但是目前并没有推出的时间表。如果要推出,需要做充分研究,并且还要和中国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林表示,中国证券市场有其特殊的监管机制,现在并不是推出这种产品的好时机。(罗焱 巫燕玲)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