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4月1日消息: 据《北京日报》报道,随着汽车产品竞争的升级,汽车降价已经由原来的“重要新闻”变成“业界动态”,仿佛汽车产品降价已经成为了汽车行业一条普遍的“定律”,高开低走的定价配合各种形式的优惠、促销、增加配置、改款升级、降价,最终原有的价格“缩水”几万十几万元,买车后来者难以抑制心中的喜悦,但是消费者现在还不能“麻痹大意”,频繁降价和经销商之间的激烈竞争造成一些“暗利”陡然而增,汽车的利润已经开始转向了。
消费者可能普遍认为汽车经销商的利润无非就是批发价与零售价之间的差距,实际上很多“利润”是消费者“蒙在鼓里”的,只不过原来高额的单车差价利润与其他方面利润相比“十分丰厚”,所以其他利润在买车的时候是看不到的。那么这些利从何来?
整车利润降零配件“补缺”
近期,不少媒体披露一些北京的汽车经销商同一零配件价格差距非常大,同一品牌同一车型的同一种标准正规零配件在北京的十几家经销商处的价格甚至相差一倍以上,由于消费者现在只对整车价格敏感,对于车辆的零配件价格相对了解不足,所以一些经销商就开始从零配件利润上“找齐”,这样消费者日积月累的零配件更换就完全可以弥补当初车辆的“经销商优惠损失”,把整车的利润分担到零部件方面。
其实这种方法早在七十年代就曾经在美国出现过,各种品牌的激烈竞争导致汽车经销商“转嫁利润”,但是随着消费者的一再“质问”,最终经销商和厂家还是“顺从民意”。中国的消费者自强的步伐还需加快。
“贪吃”保险贷款“回锅肉”
很多消费者买车的时候都曾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本销售店提供保险、贷款业务”,但是真正办理业务的时候却发现“本销售店保险只限于某某保险公司”、“某某商业银行”。如果消费者要选择更多,那么经销商往往会把消费者自己办理的“麻烦”和经销商办理的“方便”做比较,让消费者甘心“多掏钱少跑腿”。
其实消费者花钱享受更好的服务“无可厚非”,但是这些指定的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的服务到底有多好呢?相信很多这方面的投诉说明了问题。汽车保险、贷款行业竞争激烈,这些汽车销售次环节竞争造成一些汽车保险贷款公司“分利”给汽车经销商,少则8%多则40%的“返点”把汽车经销商和汽车保险贷款公司拴在了一条“利润线上”。
举例来说,某消费者购买10万元车辆,在某经销商处办理一条龙保险,每年花费4000元,使用5年出售。那么保险总计费用2万元,经销商按照15%的返点去“保险分利”,经销商可净得利润至少3000元,仅从保险一项利润就可以补上当时整车降价的让利。再加上贷款分利,一辆售价10万元的轿车经销商可从保险、贷款方面至少获得5000元左右的“次环节利润”,而消费者当初付出的费用到底有多少真正“服务”给消费者,我们不得而知。
返利、买断、库存车“浑水摸鱼”
熟悉汽车行业的人都可以知道,汽车经销商每年可以根据销售数量获得厂家可观的“返利”,销售数量越大返利越多,这也是鼓励经销商的厂家手段之一。稍微有商业知识的消费者都会明白这个道理,经销商从厂家批发50辆汽车的单车平均价格与批发200辆车的单车平均价格肯定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是一些大经销商“买断降价”所产生的原因。
然而厂家每每宣传的“供不应求”、“按订单生产”都是不可能满足经销商这种“大手笔”的,一些降价紧俏车型更是厂家“手中令箭”。
经销商的一些“垄断降价销售”的车型基本上都是销路不好的车型,而且库存程度严重。一些简单注重价格的消费者往往忽略了“汽车库存”危害,汽车长时间库存会造成质量下降。消费者购买这些车辆时可要认真地核查车辆的出厂日期。
汽车美容维修保养“揩油”
现在的司机越来越多,原来的那种“一个司机半个修理工”的观念早已不存在,很多驾驶员就知道汽车能动就可以,有问题去当初经销商推荐的修理厂保养维修就可以了,而且现在还有很多4S店,直接就可以享受“一站式”。但是由于维修厂级别不同,收费标准不同,而且车型不同、零配件标准不同、价格不同,这一系列的不同造成了消费者“迷茫”,这就给一些“李鬼”可乘之机,一些装饰条、轮毂罩等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安装的明明是假配件却按照真配件收钱,消费者不问也就永远不知道。因为没有几个消费者能够专业到分清楚“汽车轮毂罩”真假,更何况一些消费者开车一辈子都没搞清楚的“机油滤清器”。隔行如隔山造成了“不明不白”的“灰色利润”存在。
很多消费者看到这些“内幕”往往“心中不忿”,其实经销商依靠自身的“服务”赢得利润是很正常的,在中国服务产生价值,服务理应有“价格”,只不过这个价格是否合理、服务是否到位没人评判,消费者所能做到的就是买车谨慎一些,选择理智一些,表面低价格往往要“三思而行”,切记买车还要买服务,购车还要养车,合理科学地购买汽车、合理科学地汽车消费才是中国消费者明智的购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