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深股市本周波澜不兴,乏善可陈,如果说还有什么值得讨论一下的,那就是成交量萎缩这一现象了。周一,沪深股市的成交金额是66.80亿元,已经是“6.24”行情以来的地量了,但是这一记录在周三被打破,当天两市的成交金额合计是64.37亿元。周五,有一个新股上市,它吸引了4.44亿元的资金,扣除这部分资金,当天两市的成交金额是76.93亿元,仍然属地量水平。从一周情况来看,成交低迷贯彻了始终,显示出投资者信心散失、入市意愿极低的现实。
事实上,沪深股市从“6.24”以来,成交量呈现阶梯状减少的局面,自从7月下旬下台阶整理后,每天的成交量就萎缩到低于“6.24”行情前平均水平的状态,而到本周更是反复出现地量,与此相对应的是股指逐渐盘落,市场效率大幅下降。显然,这种状况是不利于保持市场稳定发展的,同时也无助于推动规范化进程的深入。所以,市场各界都寄希望于能够较快地摆脱这种被动局面,希望场外的增量资金能够迅速入市,早日促成价升量增态势的形成。
那么,是否问题的焦点就是市场缺乏资金呢?最近在这方面有不少研究文章发表,有的指出下半年市场并不缺资金,也有的还计算出下半年的增量资金供应量能够达到600亿元以上。从实际情况看,光在8月份就有多个基金发行,显示出资金方面的扩容节奏也的确不慢。但是,为什么一方面似乎不缺资金,另一方面参与市场交易的资金又很少呢?我们看到,现在股市在成交萎缩的同时,并没有形成大盘暴跌的走势,这说明场内的投资者并不特别在意股市的下跌,基本上是持观望的态度。同样的,场外的资金也没有因为股市的下跌而逢低介入,同样在等待。换言之,不管是持股的还是持筹的,都没有足够的参与交易的愿望,这就直接导致了股票换手率的下降以及市场效率的低下。这里,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如果股市的这种低迷状况不改变,哪怕场外资金的确不少,也不可能成规模地进入。毕竟,如果看不到获利的希望,没有人会拿钱买股票。同样的,在没有大的利空预期下,持股者也不会轻易地止损出局。于是,问题就表现为,现在的股市的确不缺资金(事实上利率怎么低,有大量的资金在寻找出路),缺少的是信心。而从沪深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能够支撑信心的是符合市场发展规律、促进市场发展的政策。也许有人会说,不是已经出台了大量的利多政策吗?的确是这样,但是,仔细想一想,国有股停止减持当然是利多,是在这之前国有股减持不是在事实上已经停了下来吗?这个利多解决的是市场的后顾之忧,但是对市场所需要的具有直接作用的利多政策呢?不是说没有,但是的确少了点,力度也不够,因此无法在增强投资者信心方面有大的作为。
看来,现在股市缩量整理,关键不是在没有增量资金上。因此,尽管也的确有必要抓紧资金的扩容,但用有助于推动市场发展的政策来提高投资者的信心,可以说是更为重要的,这一点应该成为市场的共识。(申银万国 桂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