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的节奏明显加快,同时又有更多的上市公司提出了增发新股的议案。与此同时,市场对增发的意见也越来越多,实施乃至提出增发的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也纷纷走低,舆论普遍认为,增发已经成为近期股市下跌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投资者强烈要求暂停增发、提高增发门槛。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出面,表示从所掌握的信息来看,增发的节奏会放慢。尽管证券交易所作为事业单位,并不具备调控增发节奏的权力,所以其理事长的谈话仅仅只是传递了一个信息,但是人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管理层将对现行的新股增发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那种增发公告满天飞的局面将会大大改变。得此信息,沪深股市随即出现大幅上涨。显然,调整增发政策,是顺应民意之举。
沪深股市增发新股源于1998年,当时为了解决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以后的再融资问题,管理层借鉴海外市场的经验,为企业开放了通过增发筹集资金的新渠道。应该说,第一批获准增发新股的上市公司,在再融资以后大部分都提升了盈利能力,实现了资产的优化配置,一些上市公司(如上海医药)也因此跻身于绩优股的行列。当时搞增发,增发价远低于股票的市价,同时老股东有较大的优先配售权,因此市场反映也比较好。但是,这以后随着增发政策的调整,出现了增发价越来越高(象清华同方的增发价竟达到46元)、老股东的优先配售权越来越小(象东软股份所增发的新股全部配售给了基金)、增发的数量越来越大(某公司流通盘不过1千来万股,但是它提出的议案是增发近1亿新股)的倾向。大量的公司热衷于增发,目的无非是因为同样是再融资,增发的门槛比配股要低,而所筹集的资金又比配股要多,同时通过网下向机构投资者配售,也能够提高股票的集中度。如果说,从企业本身的利益出发,其选择增发并没有什么错的话,那么由于对增发仅设置较低的限制条件,使得很多企业的“投资饥渴症”急剧发作,甚至演变为“资金占有欲”,导致不顾实际情况,盲目增发融资的现象肆意蔓延。其结果是,企业通过增发,的确筹集到了资金,却没有很好地使用,甚至被非法占用。有的公司当年增发,当年亏损,至于增发后利润不增反降,净资产收益率严重滑坡的更是不胜枚举。统计数据表明,近两年的上市公司的增发,并没有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换言之,现行的增发政策,无法保证这种融资手段能够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相反导致了社会资源的浪费,也助长了上市公司恶性圈钱的不良倾向。另外,一方面是增发的经济效果不好,另一方面由于增发价偏高,老股东的优先配售权又往往得不到保证,以至上市公司搞增发,很多老股东被迫选择卖出股票,股价因此而大跌。即便是一些机构投资者认购到了增发的股票,可是不少在上市以后也跌破了发行价,不但遭受了投资损失,而且也对整个市场产生了向下的拉动作用。去年七、八月份,沪深股市曾经出现过一波增发高潮,结果成了当时股指下跌的一大因素;而今年四、五月份再度出现的增发高潮,则对股市的持续走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广大投资者之所以会对增发提出各种尖锐的批评,实在是因为现行的增发这种融资手段,严重脱离了市场的实际,不利于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现在,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增发节奏有望大大减缓。但是,客观地讲,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增发作为融资手段,本身没有什么好与坏,问题是应该设置什么样的条件予以制约。现在,人们关于提高增发门槛有不少议论,但是今后究竟会如何做,现在还不清楚,这方面毕竟还存在不确定因素。而换个角度讲,因为增发导致股市的大跌,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一个问题反复发生,原因在哪里呢?问题其实还不在于增发对二级市场的负面作用如何,因为在此种增发的背后,反映了某些上市公司盲目融资、以圈钱为业的倾向,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投资者的利益就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现在放缓增发是顺应民意的,而更顺应民意做法的应该是全面检讨相关政策,走出搞证券市场就是为了圈钱的误区,真正发挥其在推动改制、促进资产优化配置方面的作用。事实上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市场才能真正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