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两条消息,近日在市场上引起了反响,一是中国证监会决定,将于近日发布连续亏损上市公司依法暂停及终止上市实施办法;二是ST郑百文原计划停牌进行股东对重组方案的表决,但此项申请未获批准。前一条消息讲的是政府部门已经在具体落实退出机制的运作了,后一条则从一个具体案例提醒人们,像ST郑百文这样的重组未必会批准,而失败也就意味着可能要退出。
大自然有四季更替,人亦有生老病死,企业也有它的生命周期,这是客观规律。对于上市公司而言,经营得好可以不断增资扩股,搞大规模,经营不好就应该退出证券市场,让位于它人。这即是市场竞争中的优胜劣汰规则,同时也是对证券市场、对广大投资者的保护。在海外成熟市场,每年都有一批上市公司因各种原因被摘牌。正是这样一种保护先进、制约后的机制,对提升上市公司的质量起到了硬约束的作用,为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条件。
我国的证券市场从一开始,也参照国际惯例,设计了相关的退出机制。但是,由于主观上往往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发生,客观上又因为上市公司还不多,“壳”资源本身就有不低的价格。因此,尽管已经有相当一批上市公司连续亏损,并且资不抵债,推动了持续经营的能力,却依然会有很多人想方设法为其搞重组,力图将它们“拯救”出来,免于摘牌。一些地方政府也是以一种“父爱主放”对待亏损企业,尽力为之找出路,不能说这样做有什么主观上的恶意,也许这的确能让个别企业起死回生,也让相关的投资者免于血本无归。但从客观效果看,那些该退出的上市公司没有退出,使证券市场的质量得不到保证,相应投资价值下降,风险增大,同时也扭曲了市场的投资理念,使人们对绩差企业没有足够的思想认识,夸大了“壳”资源的价值而忽视了企业效益对股价的实际意义,还有就是对社会资源的分配偏离了市场化原则,证券市场的功能不能得到正常的发挥。沪市中的PT农商社,到2000年已经连续亏损5年,它在股市中继续留驻,其影响显然是负面的,还有PT双鹿,为了它的重组,包括白猫公司等在内的许多方面都为之付出了代价,但结果如何呢?显然这是对社会资源的进一步浪费,至于那些应退出而没有退出的上市如ST郑百文,它们在市场上的表现,应该说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是弊端很大的,甚至可以说成了市场中的一个不稳定因素。
有数据表明,2000年的亏损上市公司数量仍多,PT队伍可能扩容,这也就提示人们,现在真正实施退出机制已刻不容缓了,这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市场健康发展的保证。因此,股市就不能真正走向成熟。如今,人们看到退出机制的实施已为其不远,投资者也应作出相应的投资策略调整,以适应等的市场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