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14年已经过去,回首这一年互联网的乱斗与撕逼,对于普通消费者最爽的一次就是打车软件烧钱大战。
2014年已经过去,回首这一年互联网的乱斗与撕逼,笔者认为,对于普通消费者最爽的一次就是打车软件烧钱大战:自春天点燃,一路烧到金秋,再烧到冬至,直到2015年,2018年,直到永远。
烧钱大战利用了中国苦逼白领干瘪的工资单,背后却是互联网巨头雄才伟略的布局,有人打趣说:打车软件烧的钱,已经让中国租车市场的温度升高了5°C,也捧红了两款名不见经传的精品App。但这只是表面上的成果,谁都知道腾讯、阿里的野心肯定不满足于软件服务,更何况,他们也没能找到清晰的商业模式,两位巨头的真正指向是移动支付、地图和O2O布局,换句话说,滴滴和快的只是巨头们温柔的羊皮,底下那几只凶猛的狼之獠牙才是真正的战斗。
互联网巨头们在侵占了消费者零碎、娱乐和无聊的时间之后,正向着日常生活的深处不断渗透,或许他们也想真正地改变世界吧!
百度姗姗来迟,但后发制人
今年春天,滴滴和快的上演精彩纷呈的补贴大战,乘客最高补贴13元,而且腾讯和阿里默契十足,共同涨价也共同取消,简直是一派夫唱妇随的和谐场面。但作为中国互联网三巨头之一的百度却一直没有参战,一方面找不到合适的合作伙伴,更重要的原因则是,租车行业在中国容易陷入监管区的灰色地带,这个领域内的经验和人脉远比“抢跑”来得重要。
前不久,百度宣布向美国租车巨头Uber战略投资6亿美元,正式进军商务租车行业,自此,打车市场终于凑齐了三巨头,新一轮的乱斗即将爆发。从业务模式和双方处境来看,百度牵手Uber是天作之合。
首先,百度钱包雄心壮志,亟待扩充支付环境,Uber与百度合作之后虽不至于彻底抛弃支付宝,但肯定会把百度的钱包弄得鼓鼓的。其次,Uber所用的Google地图在中国的用户体验并不好,经常出错误,事实上,地图这种东西还是本土厂商占优势,百度Map现在是手机上最流行的地图软件,而且背靠百度丰富的信息库,有望极大缓解定位不准问题。此外,Uber入华之后水土不服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事儿,毕竟,租车关系到老百姓的国计民生问题,不但需要找到合格的合作伙伴,更要平衡本土固有的商业模式,还要融合监管制度等等。Uber接受百度的战略投资,很大程度上是想利用这位互联网巨头的本土影响力,要知道很多商务租车公司都是百度的广告客户,而百度人士也更容易理解中国的监管制度。同理,Uber也会成为百度进军国际的领路人,而且不只是租车,有可能扩展到整个O2O.显然,强强联合着眼点肯定要比“巨头扯木偶”的模式要高。
专车or黑车,滴滴摊上事儿了
在百度宣布投资Uber的同一时间,滴滴打车也对外宣称获得了7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毫无疑问,这里面有腾讯的钱。此消息一出,业界就条件反射般地认定“烧钱大战,硝烟再起”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正当滴滴高高兴兴地给乘客发红包之时,旗下细分业务滴滴专车就遭遇了“红灯”:上海查扣13辆滴滴专车。不仅给火热的专车市场泼了一盆冷水,更是逼着业界思考并重新制定更完善的“租车商务体系”。
事实上,每一种新兴的科技与商业模式,总会惹起一些非议,即便是滴滴打车最原始的出租车叫车服务也遭遇了大量的非议。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出租车司机使用叫车软件之后,注意力会被大大分散,他们需要边驾驶,边接收乘客信息,分辨、对比以及抢单,官方的车祸数据也证明了叫车软件的危害,而在一些大城市也纷纷出台相关规定,禁止司机在行车中使用打车软件。此外,滴滴们也遭遇其他吐槽,加剧司机挑客、拒载的现象,也导致交通播音员大量的下岗等等,简直一副“虐世主”的形象。
但叫车服务打通了乘客与司机之间的联系,降低出租车的空载率,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社会资源的有利整合,即便存在一定的问题,业界的态度也应该是纳入监管,使其规范化、正规化,最大限度地保证乘客和司机的利益。
现在,滴滴专车的遭遇同滴滴打车有些类似,只是“黑车”的帽子显得更加沉重罢了。其实,滴滴专车自8月份上线以来,在短短4个月内,业务就覆盖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6个大型城市,日订单数量已经突破15万单,这样的成绩证明“专车服务”在中国有很大的潜力。
如今上海交委查扣13辆滴滴专车,对滴滴来说远非灭顶之灾,甚至是一件好事儿。众所周知,中国的黑车行业屡禁不止,这给社会造成了不小的安全隐患,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就是经常失踪的女大学生,于是,针对黑车的专项整治势在必行,这是对整个城市交通体系的优化,滴滴专车自然也会受益。虽然滴滴专车回应查扣事件时,发誓只同依法运营的汽车租赁公司和劳务公司签约,但社会之复杂远非一个互联网平台所能掌控的,事实上,笔者就曾遇到过“打车信息和实际车辆”不符的情况。
有关部门专项整治,除了收点费用之外,还是会对租车市场起到积极的作用,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商业用车的数量,更有甚者建立完善的“私家车租车体系”,而这个恰是制约滴滴专车发展的最大瓶颈。
快的失宠,它已失去战略意义?
如前文所述,打车软件只是BAT披在身上的羊皮,他们真正觊觎的是全世界各种领域的O2O市场,于是,打车软件的营收状况并不能直接反应它们的价值,巨头要观察的是自家地图的扩张以及消费者移动支付习惯的培养,总之,打车软件之于互联网巨头们更像是一种战略工具。腾讯之所以向滴滴大肆投钱,目的就是捧红微信支付和相关的配套业务,同样,一旦它们失去战略意义或者巨头改换方向,融资就会越来越难,这种逻辑集中体现于“快的打车”,他们总说已经获得了C轮融资,但钱都去哪儿了呢?
正当滴滴和Uber获得数额巨大的投资之时,快的却显得比较沉闷,笔者分析这主要是源于“快的打车”之于阿里的战略在逐步缩小。其实,背靠全世界规模最大电子商务网站,阿里在未来O2O市场中已经占尽优势,支付宝在支付领域的统治地位,让其不需长期用“红包”之类的推广来获取用户,更何况,微信还把它封杀掉了;而天然性的商务气息也能帮助其找到更优质的进货渠道。正是基于此,阿里正试图寻找新的竞争方式,毕竟,烧钱推广总显得比较低级。事实上,虽然笔者鼓励巨头凶猛烧钱,但不得不承认,谁能率先摆脱烧钱的泥潭,谁就更能先一步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