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数据解析 - 财报审计 - 正文

时创能源(688429)2025年半年度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来源:证星财报摘要 2025-09-01 20:21:39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证券之星消息,近期时创能源(688429)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所处行业情况

    1.需求端保持增长但供给端依然过剩,产业处于持续调整阶段

    从全球看,已有多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或“气候中和”的气候目标,发展以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全球共识。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在《2025全球电力市场报告》中预测,到2027年太阳能光伏将占全球电力需求增长的一半。中国光伏协会预测,2025年全球新增装机量为570GW-630GW,全球光伏市场仍有增长空间,但增速出现放缓。从国内看,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CIPA)的数据显示,2025年1-6月光伏新增装机容量212.21GW,同比增长107%,累计装机量超过1,000GW,中国光伏迈入太瓦时代。

    2025年上半年,光伏行业仍处于持续调整阶段,全产业链供需失衡情况显著,产业链价格及行业整体盈利能力下滑至历史低点。从供给侧来看,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底光伏主产业链的产能分别达到1,539GW(硅料)、1,260GW(硅片)、1,310GW(电池片)和1,446GW(组件)。而根据光伏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的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的实际产量分别为182万吨(约867GW)、753GW、654GW、588GW。2025年上半年我国的多晶硅实际产量为59.6万吨(约为284GW),同比大幅下降43.8%;硅片产量316GW,同比下降21.4%;而中下游的电池片与组件产量分别为334GW和310GW,尽管维持增长但增速已显著放缓至15%以内。从价格端来看,根据InfoLinkConsulting数据,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品均价分别较年初降幅约10%、20%、15%、2%,行业主要企业仍处于亏损状态。

    2.“反内卷”政策重塑行业生态,从无序竞争转向提升品质

    2025年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以来,针对光伏行业恶性竞争的政策影响力度显著加强,“反内卷”从企业自发行为上升为国家引导的行业系统性重整。202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工信部、发改委等相关部门组织光伏座谈会明确提出治理方向,综合治理光伏行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政策组合拳持续推出,通过修订多晶硅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标准来加速落后产能出清;通过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价格法》来规范市场竞争和价格秩序;省级136号文实施细则陆续出台,促进需求平稳衔接。此外,需求端政策支持也在进一步发力,国家林草局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光伏治沙规划(2025-2030年)》,明确到2030年在三北地区新增光伏装机253GW,年均装机约42GW,为长期需求提供支撑,政策鼓励“光伏+”创新模式,拓展行业增长空间。

    自中央反内卷政策定调以来,政策组合拳效果已初步显现,硅料、硅片价格开始回升,市场信心逐渐修复。硅料价格在7月强势突破4.9万元/吨,较年初涨幅超30%。

    3.n型技术路线主流地位牢固,行业技术迭代加速

    光伏产业作为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技术创新与迭代始终是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n型电池凭借相较p型电池具备更高的转换效率以及双面率、更低的温度系数以及衰减率等优势,逐步取代传统p型电池,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流方向。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2024—2025年)》显示,2024年新投产的量产产线基本都是n型电池片产线。随着n型电池片产能快速释放,PERC电池片市场占比下降至20.5%;n型TOPCon电池片市场占比达到71.1%,成为占比最高的电池技术路线。根据InfoLink的调研,2025上半年前五大电池片供货商的全球总出货量约落在87.8GW,其中,TOPCon电池片作为当前最普及的技术路线,出货占比已达到88.3%。据中国光伏协会(CPIA)预测,2026年以后p型技术路线将基本退出市场,未来随着n型电池各技术路线工艺技术的进步及生产成本的降低,n型电池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保持主流电池技术的地位。

    2025年上半年度,行业已进入“效率提升与成本控制双轨并行”阶段,TOPCon规模化红利尚未见顶,BC与钙钛矿的差异化突破正在重塑竞争格局。总体而言,光伏行业正处于技术迭代与结构性调整的关键阶段。尽管短期面临盈利压力,但政策引导、技术迭代与全球碳中和目标将共同驱动行业长期高质量发展,产能出清与技术创新将成为行业格局优化的核心变量。

    (二)公司主要业务、主要产品和服务情况

    公司是一家光伏新技术平台型供应商,主要业务包括光伏湿制程辅助品、光伏设备和光伏电池三大板块,在同类产品细分市场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公司光伏湿制程辅助品产品包括制绒辅助品、抛光辅助品、清洗辅助品和刻蚀辅助品等,主要应用于光伏电池制造中的清洗制绒和刻蚀抛光工序;公司光伏设备产品主要包括体缺陷钝化设备、链式退火设备、界面钝化设备、吸杂设备,公司光伏半片电池是在行业内首次提出的利用边皮料的半片技术,属于行业首创;公司于2024年度推出了基于原创叠栅技术的研发成果叠栅组件,不仅能有效解决电池表面的遮光问题从而提升效率,还能大幅降低银耗实现降本,是公司降本增效的又一大创新。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进叠栅项目的量产工作。公司各产品都是围绕解决光伏电池制造工艺难点和降低度电成本而进行的研发和生产,体现了公司对硅材料和光伏电池制造工艺的深刻理解。

    2.主要经营模式

    (1)采购模式

    公司的采购类别主要包括原材料采购和其他类的采购。公司综合考虑各主要产品的生产和交付周期制定不同的原材料采购策略。

    其他类采购主要包括日常办公用品、设备维护材料等,主要根据生产及办公的实际需求进行采购。

    公司各部门采购需求均通过采购部集中采购,并按照《采购部总则文件》《采购制度及工作职责》《采购部工作流程》《采购计划管理》《供应商管理规定》《采购质量控制管理》等内控文件执行采购制度。

    (2)生产模式

    公司采用订单式与备货式相结合的生产模式,主要根据销售订单以及销售计划制订生产计划,各车间根据生产计划组织生产。

    公司建立并严格执行覆盖了生产材料管理、生产过程管理、产品质量检验等方面的质量控制制度,通过了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45001:2018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5001:2018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具备较为完善的生产管理体系。

    (3)销售模式

    公司采用直销模式为主、经销模式为辅的销售模式,公司设立营销中心负责市场推广、产品销售和客户维护。公司销售团队通过持续关注国内外行业政策的动向,跟踪下游客户的生产经营和投资扩产情况,并通过参加行业展会、上门拜访、客户介绍及网络推广等各种方式获取客户需求信息。公司已经建立了稳定的客户群体,并保持了相对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良好的产品及服务口碑。

    (4)研发模式

    公司以持续性地原创研发为驱动,结合国内外光伏行业研究热点、光伏电池制造过程中的工艺难点,识别出具备市场空间的“蓝海”产品研发方向,并依托优秀的研发团队、充足的研发投入和电池中试线的量产试验环境,实现实验室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跨越,已经成功推出多个系列产品。

    公司研发中心下设材料研发中心、设备研发中心及光伏研发中心等主要研发部门,研发范围包括基础硅材料、光伏电池和组件等整个光伏产业链,并在电池事业部下设电池工艺部专注于光伏电池制造工艺研发。公司在电池事业部下专设电池工艺部的主要目的,一方面可根据产线情况及时捕捉自身及客户光伏电池制造工艺难点;另一方面可获得公司研发新产品的实际量产数据,推动研发中心对产品进行改良。公司通过研发中心与电池事业部的积极沟通互动,缩短了产品研发周期,更精确地了解工艺难点。另外为更好地吸引人才,公司还在杭州设立了时创光伏科技(杭州)有限公司,作为杭州研发中心。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中国光伏协会预测,2025年全球新增装机量为570GW-630GW,全球光伏市场仍有增长空间。从国内看,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CIPA)的数据显示,2025年1-6月光伏新增装机容量212.21GW,同比增长107%,累计装机量超过1,000GW,中国光伏迈入太瓦时代。但目前国内电池和组件的有效供给都在1000GW上下的量级,行业仍然处于产能严重过剩的阶段,产能利用率只有50%-60%左右的水平。报告期内,受光伏产业链价格波动下行的影响,公司电池片价格同比下降使得毛利下降,而电池产能已完成n型路线的更替,电池片销量增大使得营收增加。随着HJT设备的逐步验收完成,设备营收有所增长。公司始终坚持以原创技术为核心的“蓝海战略”,为加强产品的迭代更新,持续加大产品研发投入,研发费用有所增加。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45,096.2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8.27%;净利润-17,922.70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4.41%;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7,921.63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4.43%;基本每股收益-0.45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6.36%。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452,142.03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8.28%。

    1.积极推动湿制程辅助品在n型产品中的领先优势,龙头地位稳固

    报告期内,产能严重过剩使得行业处于深度调整阶段,2025上半年制造端产量增速大幅下降。尽管光伏电池产量仍在增长,但在降本增效需求的驱动下,湿制程辅助品的单位耗量持续降低,从而影响了辅助品的整体市场规模。在此背景下,公司报告期内的湿制程辅助品整体销售数量1370万升,较去年同期下降19.4%,但其中清洗辅助品实现超4000万的营收,同比增长39.2%。公司今年新推出来的二次制绒产品搭配自研的清洗辅助品,在修饰绒面降低反射率的同时,也不影响电池的开压和填充,使得电池转换效率普遍增益0.05%-0.10%,目前在行业内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和使用。与此同时,公司通过对BC类电池和HJT电池的产品升级加强,相关产品也在BC技术的龙头企业和HJT的龙头企业获得广泛应用。

    2.持续提升光伏半片电池的竞争优势,完成p型产线到n型TOPCon电池的成功更替

    公司n型TOPCon电池于2024年二季度完成建设工作,下半年正式投产落地3GWTOPCon硅片和电池。2024年p型电池市场需求开始不断减少,公司n型产能从下半年才开始投产,所以2024年上半年电池销售量影响较大。而2025年上半年电池销售基本以TOPCon为主,春节停产2个月后基本处于满产状态,使得报告期内实现1.05GW销售量,较去年同期增长233.6%,实现营收25,935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85%。但由于行业产能过剩导致价格竞争仍异常激烈,平均单价0.25元/W,较去年同期下降14.4%,电池毛利仍处于亏损状态。

    目前公司3GW半片n型TOPCon电池产品,充分利用了前期边皮技术和半片工艺示范线的经验,融入了公司自身对湿法材料的理解,同时配套了自研掩膜设备,扩宽了n型电池的工艺窗口,进一步提升了TOPCon电池的效率。目前210N电池片的平均入库效率是25.4%,CTM大于98%,在整个行业内对于210N大尺寸电池效率处于领先地位,整体量产化电池对应2384*1303版型组件的平均功率在725瓦,取得行业领先水平。公司也会持续加强电池新技术和新工艺的研发,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从而在激烈竞争的行业格局里修复盈利能力。

    3.致力于基于叠栅技术组件的量产推进,实现材料设备工艺全方位的优化升级

    公司于2024年6月成功推出最新研发成果基于叠栅技术的“古琴”组件,该技术使用极细的三角导电丝(低于120微米)替代了传统的主栅和焊带,使得用银量大幅降低。同时该导电丝具有超高表面反射率,可将电池表面的等效遮光面积降低到1%以下从而减少光学损失,并且由于电流传输分散到180多根导电丝上,使得电阻损耗大幅降低来提升组件的转化效率。结合与叠栅技术相匹配的高效电池技术(双polo钝化技术等),较常规TOPConSMBB技术的同版型组件,叠栅组件的单块组件功率可提升4%-5%左右。

    在报告期内,公司一直持续致力于叠栅技术的量产推进,由公司创始人符黎明博士亲自牵头,同时组织材料、设备、电池、组件四个事业部的负责人共同配合叠栅技术的推进工作,在过往的一年克服了诸多材料、设备上的问题,目前公司已跑通单面叠栅组件(正面叠栅+背面MBB)的工艺路线,组件已实现连续产出,第二代双面叠栅工艺的开发也已经初步完成;公司中试线叠栅电池的平均效率已经达到26.0%以上,2382*1134版型的组件平均功率突破645W。

    公司会一如既往的拥抱新技术的变革,结合行业内的创新技术,推动叠栅技术的快速进步,同时和行业龙头进行积极沟通和技术输出,实现部分行业产能的优先升级。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时创能源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一般,盈利能力较差,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