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2025年7月24日唐源电气(300789)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025年7月24日进行路演,中信证券、东方财富证券、长城证券、华安证券、西部证券、财通证券、信达证券、瑞信证券、万联证券、安信证券、国元证券、榕树投资、国元计算机、爱建证券、财信证券、华龙证券、东亚前海证券、东北证券、银河证券、杭州银行、全景网、长城基金、华泰证券、富荣基金、中邦私募基金、霖诺私募基金、金田私募证券基金、高竹基金、光大保德信基金、熵盈基金、冠达泰泽基金、昭华(三亚)私募基金、京港伟业、国信证券、博致投资、格康电子、溪羽投资、弥远投资、望正资产、德邦、前海骏杰资产管理、友博资本、普宏投资、时代伯乐投资、华西证券、光速亿达投资、中新融创、前海必达资本、瞻程投资、耀洋实业、朗玛峰创投、汇合创世投资、昱珲泰投资、汇华理财、水杉元和私募、长江证券、华众金融、瑞瀚迈升投资、君弘投资、华恒雄哲数字科技、知本复利投资、阳光天泓资产管理、前海鼎业投资、云众创融投资、飞高投资、中瑞税务、华鑫证券、旌安资管、聚龙投资、泽铭投资、创联云睿科技、国海证券、绅徽投资、东方证券创新投资、裕晋投资、投资者、华福证券、国泰海通证券参与。
具体内容如下:
问:公司在 7月 22号公告成立西藏子公司,业务涵盖矿山安全、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等内容,请问在西藏布局是出于什么考虑,对这块的业务是怎么规划的?
答:公司全资子公司智谷耘行在西藏设立合资公司,是基于以下战略考量和业务规划:(1)战略逻辑:全国化拓展的关键布局公司全资子公司智谷耘行是公司聚焦安全应急产业的专业化公司,智谷耘行在安全应急产业的整体战略布局是依托在四川安全应急监管平台以及矿山企业安全监管系统上的技术积累和项目经验,未来将在全国建立多个省级区域化公司,将成熟的 “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全流程智能监管方案延伸至全国应急管理领域。2024年智谷耘行在甘肃成立首个西部区域化公司,目前已在甘肃多个矿山实施 AI视频监控系统、尾矿库在线监测系统、矿山智能化升级改造、应急监管平台的建设,并积极参与甘肃省水利、水库安全监测项目的建设工作。在西藏布局是公司“四川经验+甘肃模式”全国化复制的重要一步,也是响应国家安全应急装备发展行动计划,推动区域安全应急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升级的积极行动。(2)执行落地策略①业务聚焦核心领域:西藏子公司将重点推进矿山安全与智能化、水利大坝安全监测、地质灾害监测、城市生命线安全预警等业务,复制四川、甘肃的成熟技术产品(如 GNSS位移监测设备、AI边缘计算一体机、应急指挥系统),适配西藏高原环境需求。②本地化资源协同:借助合作方在西藏的工程设计、项目实施及资源整合经验(如董国荣先生的本地工程管理经验),快速落地公共安全风险监测系统、应急智能装备等应用场景,构建“技术+本地化”的双轮驱动模式。③治理与风控保障:公司通过控股掌握核心管理权(提名董事、推荐财务负责人),并设置竞业禁止、股权转让限制等条款,确保战略执行与风险可控。(3)在西藏落地的意义与示范作用①区域战略价值:填补西藏高端智慧应急技术应用空白,助力当地矿山、水利、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安全监测升级,为保障边疆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技术支撑。②模式示范效应:作为公司在高原地区的首个智慧应急标杆布局,将验证“成熟模式+本地化适配”的全国复制可行性,为后续拓展其他中西部地区或特殊环境区域积累经验,进一步巩固公司在智慧应急领域的全国化竞争优势。
问:公司的机器视觉技术结合 AI智能体,除了智慧工厂应用场景外,公司还在哪些领域进行拓展?
答:从公司战略布局来看,随着 AI技术的快速发展,公司战略进一步升级,实施“AI Agent+”战略,公司凭借在轨道交通智能运维领域沉淀的 350公里时速高速、高精度、动态高清成像机器视觉技术及 AI算法,正积极多领域布局,包括 AI Agent+轨交智能运维、智慧应急、智慧公路、智能制造,通过不同行业领域应用场景的拓展,实现场景的多元化与技术的外溢,最终形成规模经济,为公司的长久发展构建坚固护城河。(1)AI Agent+轨交智能运维,持续深挖既有优势。当前轨交运维对智能化、精准化需求迫切,我们的技术目标是实现设备故障的早期精准诊断与预测,比如通过 AI Agent实时监测列车关键部件运行状态,提前预判故障,降低运维成本,保障行车安全,契合轨交行业向智慧化升级趋势,巩固公司在行业的领先地位。(2)AI Agent+智慧应急,契合应急管理数字化、智能化变革方向。利用 AI Agent整合多源数据,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应急场景中,实现快速风险评估、资源智能调配。如泥石流发生后,快速分析受灾区域地理信息、人口分布,智能调度救援物资与人员,提高应急响应效率,开辟新增长点。(3)AI Agent+智慧公路,顺应国家交通强国建设对公路智能化要求。通过高清成像机器视觉与 AI Agent,实现路况实时监测、交通事件智能识别(如事故、拥堵、道路病害);实时融合分析多源数据集,结合交通仿真,形成交通态势研判与预测,为交通管理部门实施主动交通管控提供决策支持,优化交通流,提升公路通行效率与安全性,提升用户出行体验,开拓交通领域新市场,形成新的业务增长极。(4)AI Agent+智能制造,AI Agent与智能制造的融合,正成为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的核心力量,顺应 AI从 L2向 L3进化的技术趋势,同时契合 B端市场对深度自动化和生产力提升的迫切需求。从技术底座看,智能制造场景中,AI Agent依托多模态基础模型(如视觉理解车间设备状态、读取传感器数据)和强化学习训练方法,实现对生产全流程的自主感知与决策。例如,通过高精度机器视觉技术实时捕捉产线设备的微小振动、温度异常等动态信息,结合 AI算法构建的智能体(L3级)能自主规划巡检路径、调用检测工具(如红外扫描仪),形成“指令-观察-推理-行动”的闭环,替代传统人工巡检的重复性劳动,实现深度自动化。从商业价值看,AI Agent+智能制造不仅能通过优化能耗、减少停机时间实现成本优化,更能通过挖掘生产数据中的隐性规律(如设备磨损与产量的关联),赋能工厂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测”。
问:公司在接触网检测、轨道状态监测等产品中具体应用了哪些 AI算法(如深度学习、图像识别)?未来是否有计划引入大模型或多模态技术提升检测精度?
答:公司长期深耕接触网、轨道检测产品,拥有完善的 AI处理算法生态,建立了引领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智能运维行业技术前沿的算法团队。通过“云-边-端”整体架构,构建智能化的运维产品,为接触网、轨道智能运维提供行业一流的技术服务。例如,在图像设备采集前端,通过智能化的采集硬件设备,搭建 CPU芯片与 GPU芯片协同处理机制,部署深度卷积神经网络(CNN)智能识别算法,解决智能运维复杂逻辑运算和大规模图形运算行业难题。在云端,通过部署聚类分析、关联分析、逻辑推理等 AI算法,对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服役状态进行寿命预测与健康管理。公司已经成熟运用多模态技术,发布第一代“神源”轨交供电 AI运维平台,可同时处理检测监测中的文本、图像、视频等复杂多态异构数据,例如图像中接触网中的重大缺陷在线识别精度可达到 95%以上,轨道几何参数可控制在 0.1mm以内,守护高速列车安全可靠运行。
问:“智慧交通 AI识别系统”可自动标记接触网缺陷,目前该系统的客户渗透率如何?在铁路局、地铁公司等场景中的实际落地效果(如缺陷识别准确率、人工替代率)?
答:公司自主开发的“神源”轨交供电 AI运维平台,有力支撑了轨道交通基础设施与机车车辆检测监测产品及智能分析服务,正在全国 18个铁路局和全国各城市地铁推广应用。在轨道交通运营单位应用效果良好,不仅可以智能识别待测目标特征,自动标记各类缺陷,同时可以建立基础设施服役状态健康档案,为运营单位提供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增值服务。
问:公司机器视觉产品(如隧道成像检测装备)在复杂环境(如低光照、高振动)下的成像稳定性如何保障?与同行相比,技术差异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公司核心技术与管理团队深耕智能运维行业 30余年,从中国第一台接触网检测车开始,持续攻克复杂交变环境检测难题:通过激光主动视觉、高频阵列成像、自适应动态曝光等核心技术,有效应对风雪雨雾等恶劣气候条件,确保在高速动态、桥梁隧道等复杂场景下的成像稳定性。与同行相比,差异化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公司是唯一掌握 350km/h接触网动态检测技术的上市企业,也是国家铁路局重点实验室分室和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研究中心的产业化基地,拥有顶尖的试验条件和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3D/2D多维实时动态感知+云边端协同处理+“神源”AI技术体系,较同行在效率上提升 30%,精度上提升 20%。
问:车辆智能巡检机器人在天津地铁 6号线替代了 80%人工巡检,未来在全国市场的推广策略是什么?是否计划拓展至高铁、机场等新场景?
答:在天津地铁 6号线的大毕庄车辆段,车辆智能巡检机器人已成功投入使用,且成效显著。这款机器人运用了自主控制、AI智能识别等先进技术,能够长时间持续工作,具备自动避障、自主导航以及跨股道作业的能力。其检测范围涵盖车辆外观和车底部件等,检测结果会及时传输至控制系统,极大地提升了检修效率与精准度。经过数月测试,该机器人已可检测车下数千个点位,例如中心销安装螺栓、牵引电机线缆等部位的外观检查均能完成,还可精确测量各类关键部件尺寸。在识别精度方面,车体部件尺寸识别精度达±1mm,关键件丢失识别率更是做到了 100%,检测效率提高了300%,目前已成功替代 80%的人工巡检工作。鉴于在天津地铁 6号线取得的良好成果,未来在全国市场推广时,将重点关注几类关键区域。一方面,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等经济发达地区,加大技术与市场资源投入。这些地区城市发展水平高,交通需求旺盛,对智能化交通设备的接受度和购买力较强,有利于车辆智能巡检机器人快速打开市场并形成规模效应。另一方面,公司也将积极投身偏远地区“慢火车”、“绿皮车”等民生铁路和公益铁路的运营安全保障工作,例如在成昆铁路以及拉林铁路这样的高原高寒地区进行资源投放,为守护每一条铁路的安全运营贡献力量。在新场景拓展方面,高铁和机场领域潜力巨大。以高铁为例,高铁的维修环境相较于城市轨道交通更为复杂,难度更高,但也意味着更多的应用场景和需求。市场推广策略将首先集中在具有战略意义的目标城市:北上广深、成都、重庆等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复制“机检为主,人检为辅”的维修体系,另外对高温、高寒、高湿环境做产品差异化定制,抢占特殊环境的黄金地段。今年以来,在北京局、沈阳局、成都局,以及沈白高铁、牡佳高铁等多个项目中,我们已经与业主达成了合作意向。后续将进一步研发适配高铁信号机械室、隧道等狭小空间的智能巡检机器人,以满足高铁运维的特殊需求。
问:公司提到“3D成像+AI识别”技术体系,能否说明该技术如何提升钢轨探伤或接触网检测的效率?是否有专利布局?
答:公司的技术体系在多个维度实现突破:以接触网受电弓检测为例,公司在传统 2D成像的基础上结合了 3D成像和 AI识别,从技术上来说,这种技术体系结合增添了受电弓截面的深度信息,受电弓的点云密度也得到大幅提高;从功能上来说,在传统 5C装置的图像分析等功能之外,增加了滑板缺口、滑板磨损状态等新检测能力;从效果上来说,结合 AI识别算法实现受电弓缺陷检出率提高至 95%、滑板检测精度提升至 0.5mm。上述内容在公司 2022年 8月 1日授权的发明专利《基于标准模型的受电弓点云拼接方法、系统、设备和介质》中有相关描述,公司陆续申报并布局了相关 3D技术专利 10余项,例如在轨道检测方面授权的专利《基于三维点云结合二维图像处理技术的扣件松动检测方法》。
问:当前智慧交通赛道参与者增多(如佳讯飞鸿、思维列控),公司如何应对价格战风险?高毛利业务(如机器人、AI系统)的可持续性如何?
答:公司将进一步通过打造产品的定制化、差异化服务体系,将公司从设备供应商逐步向数据服务商转型,同时跨领域拓展更多应用场景,化解单一市场风险,为不同行业的客户提供定制化产品、技术与服务,短期利用政策窗口,中期通过生态合作,长期参与主导行业标准,将技术壁垒转化为定价权。价格战本质是低价值竞争的体现,而技术锚点和政策锚点将共同支撑头部企业穿越周期,未来 5-10年,具备场景定义能力的企业将占据价值链顶端,公司持续看好机器人、AI业务及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问:本次公司定增募投项目中,轨道交通智能运维机器人研发与产业化项目的市场前景广阔,但行业仍处于早期阶段。请问公司是否已与国铁集团、地铁公司等核心客户就产品的采购或试点应用达成意向性协议?未来如何确保该项目的订单落地和商业化变现能力?
答:目前公司研发的多款轨道交通智能运维检修机器人已被国铁集团多个路局和地铁公司客户采购并使用,同时,公司在多个专业领域规划了能满足客户不同需求的智能运维机器人。为确保该产业化项目的订单落地和商业化变现能力:公司构建了需求精准转化、敏捷交付、持续价值挖掘的三维体系,并通过建立行业标准、与合作方建立共赢机制提升商业化变现能力。(1)深度理解并积极响应客户需求。公司已建立区域化、属地化贴近客户的营销服务体系,在全国设立了多个区域化子公司,提升客户满意度。(2)敏捷交付。公司核心技术与管理团队拥有 30年行业经验积累,具有良好的市场品牌形象,产品交付采用敏捷闭环管理模式,缩短交付周期,降低产品边际成本。(3)持续价值挖掘。通过创新收入模式,基础功能订阅+增值服务收费:如标准化基础模块保障现金流,按需开放 AI分析等高级功能。(4)标准制定,引领行业发展。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接口标准,降低客户系统集成成本。(5)合作共赢机制。通过战略合作分润机制拓展渠道订单。
问:公司的安全检测技术和隧道摄像及运维技术是否可以用于雅砻江水电这类山洞体水电项目,谢谢
答:公司依托长期积累的高速、高清、高精度动态成像机器视觉技术的底层共性,可以将轨道交通领域积累的智能检测监测技术迁移至水电项目,结合 AI运维平台,为该等山洞体工程提供全生命周期运维的技术支撑。公司将结合市场需求、技术成熟度及战略协同性,审慎评估是否进入该领域。
唐源电气(300789)主营业务:轨道交通行业牵引供电、工务工程、车辆工程检测监测及智能运维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研发、制造和销售。
唐源电气2025年一季报显示,公司主营收入8024.87万元,同比下降12.26%;归母净利润738.33万元,同比上升4.59%;扣非净利润398.7万元,同比下降31.16%;负债率30.26%,投资收益148.98万元,财务费用25.94万元,毛利率45.23%。
该股最近90天内共有1家机构给出评级,买入评级1家。
以下是详细的盈利预测信息: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