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证监出台规范两融业务的举措,明令禁止券商参与场外配资和伞形信托。监管部门这一“去杠杆”的行为,一度让投资者成惊弓之鸟,同时也对本轮的“杠杆行情”起到釜底抽薪的震慑。不过,随着上周末中国央行大幅降准(约释放1.2万亿元人民币流动性)以及证监会发布澄清公告,上述禁令似乎慢慢淡出人们视线。
实际上,这已是证监会自本轮牛市行情以来第二次针对伞形信托作出规定。今年2月初,该部门就发文禁止券商通过代销伞形信托、P2P平台、自主开发相关融资融券服务系统等形式,为客户与他人、客户与客户之间的融资融券活动提供任何便利和服务。显然,第一份禁令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
随着股市“疯牛”行情愈演愈烈,两市成交金额不断刷新天量,资金“脱实向虚”,在此背景下,证监会不得不再次祭出禁令。事实上,据了解,本周已经有两家股份制银行叫停了伞形信托配资业务,同时一些信托公司也已暂停了伞形信托新增业务,实际效果好于上次。
从监管部门角度看,融券新政是为了促进融资融券业务平衡发展,显然不是所谓的鼓励卖空,更非让股市骤然变冷。此举不仅对于树立理性投资、建立稳定向好的资本市场有积极意义,同时可以控制过度杠杆造成的潜在风险,督导各证券公司严格控制经营风险,守住金融风险发生的底线。
从市场的角度看,此次禁令一度被市场理解为监管层有意给持续火爆的A股市场降温。毕竟禁止场外股票配资和禁止伞形信托是明显的去杠杆,这对资金推动和杠杆驱动的A股市场冲击较大。但统计数据显示,此举对市场的影响其实有限,当前伞形信托和其他配资总的规模大约6000亿左右,与A股50多万亿流通市值相比,占比很小;而今年以来的增量资金主要来自新入市投资者和两融业务中的融资以及股票质押融资。显然此次禁令对市场的冲击主要体现在心理层面。
从券商的角度看,规范两融业务并非“掐断财路”,相反还会对券商形成一定的利好,藉此对投资者进行适当性管理,关掉其他渠道配资,只会巩固券商的特许经营权和扩大两融业务。不过,考虑到券商前端系统很难分清正常帐户和伞形信托账户,该禁令有多大效果目前还很难说。
对于规范两融业务,证监会给出的回应是:促进融券业务发展并非为了鼓励卖空和打压股市,丰富券源渠道主要是为了优化市场交易方式和降低客户融券成本,满足市场多样化融券的需求,促进融券与融资业务均衡发展。显然这一解释是合理的。
为了鼓励中国股市健康、可持续地长期发展,证监会现阶段做出的修正机制和适当调整是非常及时而且可行的。通过市场化博弈机制来纠正市场化非理性的手段,显然是一种高明的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