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西南证券《2025年7月社融数据点评:直接融资支撑社融,M1增速走高》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点评
社融增速小幅走高,人民币信贷再次转负。从社融存量看,2025年1-7月,社融存量同比增长9.0%,增速较1-6月升高0.1个百分点,符合市场预期。从社融增量看,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1600亿元,同比增加3893亿元。7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减少4293亿元,同比多减3455亿元,低于Wind一致预期,人民币贷款是2002年以来第4次录得负值,降幅较去年7月(-808亿元)更大,但也符合“小月”特征,短期内直接融资仍为社融扩张的核心拉动力量。7月社融结构上,直接融资占比明显扩大,政府债券、企业债券以及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同比增长均较6月有所扩大,政府债券融资仍是最主要支撑项。人民币信贷数据偏弱,除了有效需求不足影响外,也受到阶段性因素的影响,比如金融机构挤出虚增空转贷款、清理拖欠企业账款等,在金融数据“挤水分”后将逐步反映出实体经济的真实融资需求。7月决策层多次提到“破除内卷式竞争”,8月《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和《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正式印发,将对8类消费领域服务业经营主体、个人消费贷款进行贴息,有望支撑企业和居民的信贷需求,预计信贷数据逐步改善,社融规模稳定增长。
直接融资是驱动社融主要力量,股票融资创两年来最高。从社融结构看,2025年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比重为-36.75%,自去年7月之后再度转负。新增直接融资15736亿元,同比多增6588亿元,占比为135.65%,较6月38.42%明显上升,较去年同期升高16.95个百分点。政府债仍为社融的主要增长项,2025年7月政府债融资新增12440亿元,同比多增5559亿元,但环比少增1068亿元。7月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继续创年内新高,新增专项债净融资额约5617亿元,较6月继续增加610亿元,而用于存量债务置换的地方特殊再融资专项债净融资额环比下降至858.8亿元,且1-7月发行进度已经达到94%,后续地方政府债券或将更多投向实际项目建设方向;企业债券融资2791亿元,同比多增755亿元,其中,城投债融资仍为负值(-423亿元),但降幅有所收敛,或因为用于置换隐债的债券发行放缓,另外,受上年低基数影响,7月房地产行业债券融资总额为713.9亿元,同比增长90.3%;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同比增加274亿元至505亿元,为2023年12月以来最大规模,或与国内股市上涨以及IPO等融资渠道回暖相关。另外,表外融资同比降幅走扩,其中新增委托贷款同比多减较多,同比多减522亿元至-177亿元,而新增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减少1639亿元,同比多减564亿元。
企业、居民信贷偏弱,但后续具备回升动力。2025年7月,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600亿元,同比少增700亿元。其中,票据融资增加8711亿元,同比多增3125亿元,是企业信贷的主要支撑项;企业短期贷款减少5500亿元,同比保持不变;企业中长期贷款减少2600亿元,是2007年有数据以来的最低值,同比多减3900亿元,企业中长期信贷需求仍然偏弱,同时特殊再融资专项债和企业债部分替代了企业中长期贷款需求。随着“反内卷”逐步发挥效力,企业盈利预期改善后对于资本开支的意愿也有望升高,企业中长期贷款有
望逐步回升。7月,居民贷款减少4893亿元,同比多减3021亿元,其中居民
短期贷款减少3827亿元,同比多减1671亿元,或因“618”促销活动结束后,居民短期消费意愿有所下降;居民中长期贷款减少1100亿元,同比多减1200亿元。7月,楼市成交继续降温,根据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百城价格指数,2025年7月,百城二手住宅均价环比下跌0.77%,同比下跌7.32%;十大城市二手住宅均价环比下跌0.64%,同比下跌5.10%,同比跌幅收窄0.2个百分点。除住房贷款外,汽车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教育贷款等也属于居民中长期贷款,后续随着个人消费贷财政贴息政策落地,居民贷款有望逐步改善。
人民币存款同比多增,M1、M2增速走高。2025年7月单月,人民币存款增加5000亿元,同比多增13000亿元。其中居民存款减少11100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减7800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4591亿元,较去年同期少减3209亿元;财政存款增加7700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增1247亿元,政府债券发行继续转为财政存款;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21400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增13900亿元,或因近期资本市场回暖。7月末,M2同比增长8.8%,较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增速创2023年底以来新高,M2延续高位增长趋势,或因前期政府债券加快发行。M1同比增长5.6%,增速走高1个百分点,既有去年同期低基数效应影响,也体现出企业、居民存款“活期化”的趋势,尤其企业活期存款同比今年以来快速走高,6月份已摆脱负增长,或与禁止手工补息低基数、化债改善企业现金流、中小企业账款周期缩短等因素有关。7月末,M1与M2剪刀差为3.2%,较上月进一步收窄0.5个百分点。由于基数走低,M1增速可能在短期内将延续上行趋势,扩内需政策持续发力,M2增速有望保持平稳。
风险提示:国内政策落地节奏不及预期,海外经济波动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