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开源证券《宏观经济点评:财政两大转折点——财政部发布会学习》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事件:10月12日,国新办举行发布会,介绍加大财政调节力度有关情况。
本次会议凸显财政部门的专业性,态度积极,思路转变,标志着两大转折。
转折一:这是一次扩财政思路变化的转折点。区别于以减税降费、财政补贴为主的传统方式,本次会议强调通过举债来解决问题,且表示“中央财政还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标志着扩财政思路的变化,打开未来财政扩张空间。转折二:这是一次彻底解决风险问题的转折点。短期重点支持的领域为化解地方隐性债务、补充银行资本金以及维稳房地产市场,表明兜底风险的决心很强,且愿意拿出“真金白银”来化解风险,有助于提振各方信心,为提振经济打下基础。
即将重点落地哪些举措?化债、银行、地产、民生。
蓝部长表示,近期将陆续推出一揽子有针对性的增量举措,包括化债、银行、地产、重点群体保障等领域,这是目前已经进入决策程序的政策。
(1)增量化债资金为最大亮点。财政部2023年安排了超过2.2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额度用于化债,效果显著。2024年,财政部已安排1.2万亿元债务限额化债。我们认为或是从结存限额和新增专项债限额中安排额度用于化解存量债务。1-9月新增专项债发行3.6万亿,化债用途占3成,力度可观。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新增专项债限额首次用于化债。
后续化债或存在两种形式。一是每年安排部分新增专项债用于化债;二是“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力度空前,且要等法定程序后公布。我们提示可关注10月底全国人大审批的决议,规模可能在5-6万亿,一次性发放或三年逐步发放。地方政府或释放更多资金用于经济建设。(2)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推测规模可能在1万亿左右。此举措利好银行,提升其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或使其净息差收窄的容忍度提高。政策引导银行抵御风险的同时,加强其对实体和化债的支持。(3)财政支持地产回稳的资金扩围。一是专项债支持范围扩大,允许用于回收闲置存量土地和收储。二是专项资金使用调整,支持地方更多通过消化存量房的方式筹集保障房房源。三是调整增值税、土地增值税等。地产消化存量的政策思路更为坚决,财政给予资金支持后收储节奏有望加快。目前发力主体还在地方,可观察后续力度的加码,例如中央财政下场的可能。
(4)稳基层“三保”、稳就业、加强学生资助。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包括中央向地方下达结存限额、提前调度资金用于基层支出等。提出国家奖学金名额翻倍并提高奖学金标准。有利于稳住居民收入预期,促进消费进一步回暖。
哪些增量举措可期?多措并举弥补年内财政缺口,未来扩赤字规模可期。
(1)综合施策,弥补年内财政缺口。我们判断或包含减支、调入和增发债券。针对“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不及预期”的问题,会议提到“多措并举、综合施策,确保全年实现收支平衡”。《财政缺口三问》我们曾提到:根据测算,今年财政收入较预算的缺口约2.3-2.6万亿(第一本账1.1-1.3万亿,第二本账1.3万亿)。历史上,财政缺口弥补方式包含减支、调入以及增赤字。首先,重点领域支出会有保障,但客观上总体仍减支。我们测算第一本账收支缺口约6000亿,也就是说减收的同时也在减支。结合会议表态和历史经验,预计科技、教育、养老、卫生等重点领域支出将有保障,而经济建设类支出或较预算有一定缺口。对于第二本账,目前是支出进度落后(收支缺口为正),对应四季度2.3万亿专项债会加快使用,提升支出增速。其次,使用存量余额,加大调入资金。会议指出增加4000亿地方债结存限额使用,鼓励地方盘活资产,使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因此,使用2.26万亿债务限额(8000亿国债+1.46万亿地方债),加大国企上缴利润、超额调入预算稳定和结转结余资金是可用方式。再次,呵护企业信心,对违法违规收过头税的行为予以纠偏。最后,大概率增发国债、调增赤字,密切关注10下旬人大常委会的情况。根据本次会议精神,增发国债或地方债用于化债和补充银行资本金的方向较为明确,且规模较大。关键在于是否会增发债券用于提振经济?我们认为,由于对年内效果有限,年内规模或不大,另外可能提前下达部分明年专项债或超长期特别国债额度,提前布局2025年。
(2)2025年有望继续扩赤字,增加特别国债的规模。解决风险是基础,明年财政有望在稳经济、扩内需方向接续发力,如提升赤字规模,发行较大规模债券用于化债,提升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规模用于投资、设备更新、消费、地产等。总体看,本次会议标志财政思路出现转折,“X”万亿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进而提振经济的决心很强,更多增量政策可期,利好经济和股市。
风险提示:经济下行超预期,政策执行力度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