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研报 - 宏观研究 - 正文

三中全会全面解读:关于三中全会的八件事

来源:德邦证券 作者:程强,张浩 2024-07-19 11:58: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以下内容从德邦证券《三中全会全面解读:关于三中全会的八件事》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核心观点。7月18日三中如期召开,聚集改革破局和机制创新,重点关注:
1、百年变局下,设置短期及长期目标是在布局长期改革的同时兼顾短期内外挑战。
2、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改革和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完善机制全面推进创新,重点在于有效组织创新、激励创新并形成持续创新。
4、完善宏观调控,一是作为国家治理体系重要工具,二是保障政策取向一致性。
5、推进财税、金融机制改革,关注央地事权财权调整及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
6、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重在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
7、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健全绿色低碳、生态环境等机制建设,推动能源转型。
8、走开放之路,拥抱全球化,共享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红利。
兼顾短期、布局长期。公报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中短期目标是“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长期目标是“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我们认为,本次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正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地缘政治深刻变化,国内处于向高质量发展切换的转折时点,我国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又进一步倒逼改革创新的迫切性。在推动改革落实长期目标的同时,兼顾短期的内部发展和外部挑战,设置双重目标有助于兼顾短期,布局长期,重点通过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全过程人民民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等方式落实目标。
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公报明确提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认为,以人为本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对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更高维度的总结,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心点,在推动改革的过程中,要紧紧把握着“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福祉”这一核心思路。
完善机制支持全面创新。公报提出“要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结合此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强调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我们认为重点关注三个方面:
1)有效组织创新,央企在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中发挥骨干作用。6月26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召开扩大会议传达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明确表示“要切实发挥中央企业在新型举国体制中的骨干支撑作用,围绕破解卡点堵点,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眼产业链整体突破,压紧压实责任,加速攻关突破”。科技产业与传统重工业存在一定区别,部分重大科技设施和公共产品存在着“高投入、低回报”的特征,市场主体投资难度较大,央企承担重要的引领和基础作用,有助于以点带面的推动创新发展。此外从统筹发展与安全的角度,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这也意味着国央企可能需要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其余市场化主体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行为,形成良好互动,形成国央企“突破卡点,大步在前”,其他企业“逐步创新,小步在后”格局。
2)有效激励创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推动科技创新发展需要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支持,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定调科技金融作为“五篇大文章”之首。我们认为,有效激励创新重点关注两个方面,其一是央行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加大支持,其二是需要资本市场通过“合理高估值”激励创新,此前6月19日,吴清主席的发言和相关新政的出台紧紧把握住“推动新质生产力和创新发展”的主旋律,其一是围绕新质生产力,研究相关企业的投融资需求、激励约束、公司治理等方面的需求,提供针对性的资本市场工具;其二是考虑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的特殊性和不确定性,强化支持性政策促进“科技-产业-金融”实现良性循环;其三是发布科创板8条改革措施,从制度角度出发解决包容创新问题,有助于从制度建设层面鼓励和支持“可持续的创新发展”,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支持高质量发展。
3)通过产能迭代、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持续推动创新。首先,相对的产能过剩有助于在市场化机制下加速优胜劣汰,从而促进产业迭代促进持续创新,有助于加快制造业的迭代升级和技术进步,不断在全球产业链上爬坡突破,在拥抱全球化的过程中,以市场化方式保持创新的持续性。其次,通过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为创新活力提供保障。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增强宏观政策一致性。公报提出“必须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我们认为重点关注以下三个问题:
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理解宏观调控机制。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后,中央系统性的阐述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持续注入强大动力。宏观调控机制此前更多在于发挥经济增长的调节作用,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角度来看,宏观调控机制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抓手,高质量发展并不仅仅只有经济增长等目标,还包括共同富裕、创新驱动、科教兴国、产业转型等一系列战略方向,宏观调控政策或也需要在这些领域给予支持。
增强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中国式现代化的诸多目标和战略之下,单纯依靠单一的宏观政策难以有效支持,更依赖取向一致的宏观政策束加以支持,我们认为在百年变局下,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角度来看,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信贷政策、货币政策、税收政策等取向一致性会更强,且重点在于和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安全政策、科技政策等形成协同配合,共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统筹推进财税、金融、区域协同发展等机制改革。公报强调深化财税、金融及区域发展等体制改革,在百年变局下,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安全保障的重要性上升,也就需要财税、金融、货币、信贷等政策更加关注这些方向的目标,更加适应新形势下科技、产业、安全的领域的发展与需要,重点关注:
财税改革聚焦央地事权分配、税目调整。其一,进一步完善分税体制,调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事权与财权。我们认为,一方面在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背景下,中央可能要适当增加更多对于公共产品的支出,特别是在科技、安全等领域,另一方面百年变局下区域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仍旧存在,要更大程度的发挥中央的调节作用,对薄弱领域、短板领域等增加支持。其二,税收改革关注消费税。消费税作为国家调控消费行为、引导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财政收入结构的重要工具,其改革动向与广大消费者息息相关,重点关注消费税的调节作用而非财税作用,重在对特定领域、特定行业等形成一定的鼓励和约束,而非单纯的考虑补充税源。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关注风险防范、处置。2024年1月16日习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金融监管要“长牙带刺”、有棱有角,关键在于金融监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要明确责任,加强协作配合。在市场准入、审慎监管、行为监管等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执法,实现金融监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各地要立足一域谋全局,落实好属地风险处置和维稳责任。风险处置过程中要坚决惩治腐败,严防道德风险。金融监管是系统工程,金融管理部门和宏观调控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司法机关、纪检监察机关等都有相应职责,要加强监管协同,健全权责一致的风险处置责任机制。我们认为,统筹发展与安全背景下,2024年以来出现了一些地产、信托等风险暴露,同时一系列监管措施也积极出台,未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预计依旧是改革重点推进事宜。
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我国经济历经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庞大的经济总量和强大的软硬件基础,然而,作为一个面积庞大、人口众多的大国,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区域差异,各区域之间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不同,决定了区域发展处于不同的阶段,面临不同的现实。全会提出“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要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我们认为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一方面在于弥合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针对薄弱领域、短板领域加大支持,另一方面统筹发展与安全背景下,加大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在缩小发展差距的基础上,也是保障能源资源、粮食、供应链产业链等安全的切实之举。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我国此前在2021年和2022年先后发布了《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和《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等文件,当前我国一些领域仍面临着基础性制度待完善和地方壁垒、行政性垄断等问题,发挥市场机制的核心是提高市场价格有效性、促进优胜劣汰、鼓励主体创新,关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进一步深化,将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数据等要素真正交给市场来配置、市场来定价,有望为中国市场注入新的动力,后续重点关注土地、数据等要素的市场化改革。
和谐共生发展,促进能源转型和电力改革。公报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要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我们认为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背景下,重点关注能源转型和电力改革,首先是加快构建多元能源供给体系,推动重塑能源供需格局,推进形成消费侧转型合力,一方面,要做好消费侧节能降碳的“减法”,持续推动用能方式转型升级,深入推动工业、建筑、交通、农业等领域电能替代,争取到2025年,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提高到30%左右。其二是要做好供给侧非化石能源提质扩量的“加法”,加大非化石能源开发力度,统筹推进核电、水电、新能源开发利用。加强系统调节能力建设,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其三是推动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形成更加及时反映电力供需的分时价格信号。
拥抱全球化,加大对外开放。公报提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我们认为,在百年未有之变局下,我国当前面临复杂的外部挑战,美国等西方经济体在科技、外贸、能源、军事、外交等领域推进“去中国化”,我们要坚定不移的走开放之路,拥抱全球化,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大循环的有效运转,带动我国一方面通过加速产业迭代和创新突破卡脖子和外部制裁的限制,另一方面积极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吸引外资投资中国,共享中国式现代化的增长红利。
风险提示:政策落地不及预期,大国博弈超预期,改革进程不及预期。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新动力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