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东吴证券《策略周评:春节以来翻倍股画像:小盘/绩优/题材催化》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春节以来,伴随市场风险偏好的逐步修复,众多题材受到资金追捧,A股共诞生了50只翻倍股。这些翻倍股展现出了怎样的特征?我们将从股价市值、上涨归因、筹码结构、风格题材等维度逐一描绘。(本文定义本周五收盘价相对今年春节以来最低价的涨幅超过100%的个股为翻倍股)
特征一:行情启动前市值越小,涨幅弹性越大。
逻辑上,中小盘股由于盘子小,同样助推股价翻倍所需的资金规模就越小,赚钱效应往往更容易形成、有利于进一步推动股价上涨,因此中小市值个股的涨幅弹性会更大。
春节后的翻倍股也不例外,表现为行情启动前市值体量越小的个股,上涨弹性就越大。尤其是1月末以来资金面连锁反应使得中小盘估值调整,全部A股中68%个股的股价在节前回落至了近5年来的30%历史分位,其中几乎半数的中证1000成分股、68%的中证2000成分股均低于20%分位,为节后股价的翻倍提供了较低的起点和较高的上行空间。统计发现,节后翻倍股中有5只为中证1000成分股,21只为中证2000成分股。区间收盘最大涨幅>200%的个股,行情启动前(即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2月8日,下同)市值的中位数为19.2亿元;涨幅在100-200%/50-100%间的个股,行情启动前市值中位数分别为22.5/24.6亿元;涨幅小于50%的,则中位数高达41亿元,由此可见市值越小的个股往往蕴藏越大的弹性。
特征二:翻倍股上涨以估值贡献为主,但盈利表现也并不差。
我们发现,春节以来诞生的翻倍股中,大部分标的的上涨主要由估值贡献,这与我们惯常的推断相符。翻倍股中上涨估值贡献为主的比例为78%,而非翻倍股该比例则为71%。略微出乎意料的是,许多翻倍股的盈利表现并不差,两倍股的一季报盈利表现和能力总体优于一倍股,一倍股又优于非翻倍股,有70%的翻倍股实现了估值盈利同步上修的戴维斯双击。
本轮翻倍股的“绩优”属性较为明显,或由于春节后进入财报季,市场基于远期基本面预期的交易逐步退潮,转而关注业绩的兑现情况,因此资金对于业绩表现的敏感程度更高。换种视角来看,节后市场热度较高的个股普遍具备业绩支撑,也说明了本轮股价的飙升并非市场纯粹追求题材和想象空间,个股层面确实存在基本面增长及未来进一步增长的潜力。
特征三:筹码结构分散,行情启动前后均较少受到机构/外资“青睐”。
机构和外资通常追求“稳稳的幸福”,偏好白马蓝筹,同时较少参与题材和博弈性质显著、弹性较大的个股,因此翻倍股一般而言属于被机构/外资“冷落”的标的;叠加今年以来,公募重仓股集中度提升,风格上重返大盘,外资也一如既往得偏好逻辑龙头。因此,翻倍股的筹码结构整体较为分散,23年末机构持股比例明显低于非翻倍股,所有个股在行情发生前后均不属于基金重仓/陆股通重仓指数成分。
特征四:春节后诞生的翻倍股中周期和成长风格占比较高,且主要基于涨价驱动、政策利好、出口景气三条线索。
从风格来看,按中信风格划分,春节以来的翻倍股中,周期和成长风格几乎各自占据了半壁江山,另外还有6只个股属于消费或稳定风格。翻倍股个数较多的五大行业分别为基础化工、机械设备、电力设备、电子、计算机。
从上涨逻辑来看,春节至今翻倍股主要来自三个方向:
第一,涨价驱动。节后,大宗商品和周期类品种均迎来大涨,一是由于全球供应链波动叠加资本开支放缓,涨价拔升企业利润率;二是,国内当前基本面的痛点也正在于价格,因此价涨的品种更有可能吸引资金形成合力;三是,海外流动性依旧偏紧的影响下,需求侧回暖的持续性存疑,因此供给紧缩带动的价增和利润率提升,会是一个更具确定性,且能够在业绩层面更快显现的逻辑。
第二,政策利好。自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来,市场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主线,围绕三大抓手及新增长引擎的交易热情高涨,低空经济、合成生物、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题材节后表现活跃,其中低空经济得益于市场前景广阔及各地政策的大力推动,受市场资金大力追捧,共诞生了18只翻倍股。
第三,出口景气。围绕出口景气度的挖掘也是年初以来资金布局的主要方向之一。全球制造业复苏及美国地产链修复背景下,年初以来,我国出口表现强劲,1-2月出口累计同比增长7%。在内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外需的景气有望推动我国制造业盈利上行、开启海内外的共振补库。
总结与展望
春节以来,翻倍股表现出四大特征:第一,行情启动前市值越小,涨幅弹性越大;第二,股价上涨以估值贡献为主,但盈利表现也并不差;第三,筹码结构分散,行情启动前后均较少受到机构/外资“青睐”;第四,周期和成长风格占比较高,且主要来自涨价驱动、政策利好、出口景气三个方向。总体而言,高层定调、政策扶持且能够持续看到相关政策落地进展,或具有确定性业绩改善逻辑的中小盘股,更容易诞生翻倍股。
展望后市,当前三大方向的持续性如何?哪些方向有望孕育翻倍股?涨价线条方面,资本开支放缓、供给端紧缩带动价涨及盈利提升的逻辑较为稳固,可进一步挖掘低位细分,持续关注海内外上中游大宗/原料供应端波动情况。政策利好方面,仍需聚焦新质生产力主线,除低空经济外,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生物制造、量子技术等方向,配套政策有望进一步落地、激发市场热情。出口景气方面,由于海外国家尚处于高息环境,本轮补库力度或偏弱,当前部分板块基于出口逻辑的交易已较为充分,预计短期内上涨乏力,但考虑到本轮出口及制造业景气上行周期有望持续至少1-2个季度,因此可以挖掘当前仍处于低位的个股。除此以外,下半年建议关注海外AI产业链龙头公司的新品发布会、我国互联网企业大模型推进带来的AI硬件、软件侧的机会。
风险提示:国内经济复苏速度不及预期;海外通胀及原油扰动下降息节奏不及预期;地缘政治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