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万联证券《策略深度报告:把握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投资主线》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投资要点:
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性:(1)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正在转变:当前国内经济增长正在加速从粗放增长的旧模式转变,要从传统要素投入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需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2)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人口红利减弱:伴随着出生率的下滑与人口老龄化、劳动人口占比下滑等问题,我国需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劳动者素质明显提升,创造新一轮“人才红利”应对发展挑战。(3)宏观杠杆率快速上升,投资率下降,资本驱动减弱:纵向看,我国非金融部门的总杠杆率增长速度较快。横向看,截至 2022 年末数据,我国非金融部门总杠杆率已超越美国和发达经济体平均水平。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对资本形成转化率下降,资本驱动明显减弱。
我国具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潜力:(1)人才红利加速兑现,劳动力素质有所提高:目前我国人口质量、人才红利仍在不断提升,对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保障。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程度持续提升,人才红利逐步显现。(2)科技创新持续取得突破,核心技术自给率提高:近年来我国关键核心技术自给率不断提升。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 全球创新指数》,中国在 132 个排名对象中位居第 12 位,比 2020 年排名上升两位,全球创新领先者的地位得到确认。(3)研发投入持续加大,金融赋能精准支持:我国近年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从中央到企业,研发投入的支出与强度不断提升。多家银行通过创新信贷支持、投贷联动、协助发行票据等方式精准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全国多地也设立了政府引导基金等形式加大对战略性新兴行业的投资与科技创新项目的孵化。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举措:通过持续加强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加快核心技术的攻关和研发,提高自主供给能力。从产业发展的视角,加快传统工业领域迈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形成更加完善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链的价值跃迁,以新兴产业发展引领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壮大数字经济,实现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打造包容开放的创新环境,完善创新机制。
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布局方向: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布局视角看,战略新兴行业及未来行业是主要方向。预计我国科技新步伐继续加快,科创成果与技术迭代将更加紧密地与产业发展融合,孕育新的商业模式,进一步释放需求潜能。战略新兴行业及未来行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目前我国已确立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 9 大产业为战略新兴行业,同时前瞻部署六大新赛道涵盖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方向。此外,未来产业发展中将打造标志性产品,涉及十大创新标志性产品方向。从细分领域看:(1)人工智能行业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核心技术快速迭代,兼具新兴产业的增长潜力与战略性产业的重要地位。(2)新能源汽车行业渗透率上升,我国领先优势明显,向智能化迈进。(3)新能源领域受益于双碳目标政策引领,打造全链条能源装备体系。
投资建议:在战略新兴行业与未来行业中寻找细分的投资方向与赛道,我们认为,数字经济尤其是人工智能方向、新能源、新能源车等领域具备较高的政策支持、技术突破与成果转化落地前景较好、行业景气度回升、市场发展空间广阔,结合当前 A 股市场估值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当下或正是布局良机。可重点关注央国企对战略性新兴行业以及未来行业的投向。配置方面,建议关注:(1)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成果转化落地概率较高、市场发展前景广阔的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领域龙头企业;(2)人工智能领域可关注上游算力产业链国产化机遇及下游应用端;(3)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将释放新需求,海外拓展布局加快将提高竞争力,我国领先优势明显,向智能化方向迈进利好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及智能化零部件、硬件供应商等细分龙头;(4)全链条能源装备体系建设要求下,政策支持力度较大,储能装机量有望延续高增长。库存积压情况改善,预计市场化进程将提速。关注头部厂商向系统集成方向拓展情况。
风险因素:地缘政治冲突;技术转化落地效果不如预期;行业竞争加剧;政策重大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