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东吴证券《策略周评:本轮行情还能持续多久?》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继 2-3 月流动性回补、风险偏好修复驱动的第一波大盘超跌反弹以来, A股迎来了市场底部区间的第二轮反弹行情。 随着 4 月中下旬北向资金的大规模流入, A 股开始加速上行, 沪指由 4 月 23 日的 3022 点升至 5 月 10 日的 3155 点。 近期在与投资者的交流中,我们发现, 本轮行情的持续性以及外资能否持续流入, 成为了大家最为关注的话题。
北向资金在本轮行情中扮演重要角色。
外资是本轮行情的助推器, 往后看行情能够持续多久,关键也看外资回流的持续性如何。 4 月末以来, A 股迎来了外资的大幅增配, 4 月 24 日至 5月 10 日期间, 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规模约 400 亿元,结束了此前连续三周的净流出态势;其中 4 月 26 日北向流入规模达 224 亿元,创下陆股通开通以来的单日历史新高。 北向资金的流入, 一是能够直接带来增量资金,推动市场上行; 二是会带动成长风格/核心资产相对占优; 三是有助于改善市场情绪和风险偏好, 提高内资参与的积极性和市场赚钱效应。
那么当前, 投资者在谈论本轮北向持续性的时候, 究竟在担忧哪些问题?我们总结下来, 核心的顾虑还是三点: 第一, 若海外股市走强, 是否会产生“虹吸效应”; 第二, 在 A 股“估值洼地” 得到部分填补后,资金是否会进一步入场; 第三, 国内方面能否有持续性的边际变化。
顾虑一: 若海外股市走强, 是否会出现“虹吸效应” ? 有风险,但短期内可能性偏低。
随着美国科技股一季度业绩的陆续公布,市场开始担忧外资对于 A 股的“青睐”是否需要美/日/印等市场表现不佳作为前提。 如果海外市场走强,尤其是美国 AI 主题热度“重燃”, 会吸引资金撤离 A 股吗?我 们认为外围市场走强所驱动的资金撤出或较为有限, 无需过分担忧, 虽不排除出现其他新兴市场“升”、 A 股“降”的情况,但短期内可能性偏低。 从美股来看, 全球配置的资产中,美股的权重远高于 A 股,因此外资无需大幅撤出 A 股来进入美股,同样,加仓 A 股也无需大幅撤离美股。 23年末, MSCI 全球指数中美股权重高达 63%, A 股权重不到 0.5%; 截至 3月, A 股在全球( 非美) 基金中的权重尚且低于 3%,可见两者资金体量差距之大。 同为亚洲国家,日/印指数与 A 股之间确实显示出一定的跷跷板效应,但是日本短期内汇率波动问题仍是“留住” 外资的巨大阻碍, 而印度选举季局势不甚明朗、市场风险偏好下降,且小盘股估值仍在高位, 故我们推断新兴市场对于 A 股外资的“虹吸效应” 可能短期内仍然偏弱。
顾虑二: 在 A 股“估值洼地”得到部分填补后,资金是否会进一步入场? “洼地” 还未填平, 支持外资维持短期内的温和流入。
港股、 A 股本轮能够被外资大幅增配, 有一个市场普遍认可的逻辑是, 美/日/印等主要市场估值均已处于高位、 外资需面对较高的下跌赔率,而彼时中国资产仍属于“估值洼地”,配置性价比较高, 因此导致了资金在国别间高低切换。 也正是基于这个逻辑,市场对外资流入的持续性产生了疑虑,随着 A 股上涨, “估值洼地”得到部分填补后, 资金还会进一步入场吗?
我们认为, 即使当前 A 股估值的历史分位已较前期有所回升,同时日股、印度股高位回落,但外资交易的一定不是估值本身,交易行为背后必然包含对于各国经济及基本面相对强弱的考量。 从外资主要追踪的 MSCI 指数来看, 自 2010 年以来中国指数的 ROE 始终高于新兴市场,直至 21Q3 开始被其他新兴市场赶超,但从去年开始中国指数 ROE 低位企稳,也就是说从外资视角来看, 去年以来中国微观基本面层面相对其他新兴市场的“弱势” 已经开始收敛。 但相反的是,中国指数的估值却始终向下, 甚至由溢价转为了折价。 通过观测近 5 年来中国指数和新兴市场(非中国)指数的估值, 可以发现 22 年 5 月前两者 PE TTM 的走势和绝对水平较为接近,此后产生分歧, 直到今年 4 月末随着港股、 A 股业绩的逐步披露, 中国指数估值才开始上修追赶, 但目前仍较整体新兴市场存在较大差距。
由此可见, 综合考虑估值和基本面, 当前中国资产的“估值洼地” 仍未填平, 支持外资维持短期内的温和流入,但是更大规模、 更长线资金的入市还需要更多基本面预期拐点的出现。